傅作义与北平和谈 (上)


论及北平和谈, 不能不提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 因为傅作义将军是这场和谈运动中我们争取的目标。

傅作义, 字宜生, 1895年生于山西荣河。他是著名爱国将领, 抗战期间曾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日寇, 并在军队中多次邀请共产党协助工作, 在生活作风方面更以八路军为楷模, 群众口碑甚好, 故有“七路半”之称。抗战胜利后, 他错走一步, 响应蒋介石号召参与内战。当内战进行两年后, 他敏感地看出, 国民党政府昏庸, 军队腐败, 根本不是共产党对手, 但自己受蒋介石笃信, 握有重兵, 不好意思“转轨”, 所以一度充满矛盾, 既有与共产党和谈的愿望, 又对军事形势抱有幻想, 在北平地下党和民主人士的努力争取下, 才下决心走和谈之路, 最终使北平这座文化古城免于战火。

一、和谈

平津战役发起之际, 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四个兵团, 共60万人, 部署在东起北宁线的滦县, 西至平绥线的狭长地带, 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唐山为重点, 摆成了一字长蛇阵。在具体兵力部署上, 傅作义有意把蒋系部队摆在北宁线, 把自己的部队摆在平绥线。一旦东北我军入关, 蒋系部队首当其冲, 而他自己的部队可在不利情况下向绥远撤逃。不料, 毛主席料事如神, 指令东北大军提前秘密入关, 联合华北兵团将张家口至北平之间、天津和北平之间拦腰掐断, 截断了傅作义逃往绥远和从天津、塘沽向南逃跑的道路, 迫使傅作义走向和平。

其实傅作义对和谈早就有思想基础, 只是由于他的集团中夹有八个军的蒋系部队, 身边还有大批的明暗特务, 若和谈机会把握不好会丧失一切, 因而对和谈问题存有很大顾虑。

1948年10月25日, 即东北主力廖耀湘10万大军被歼的时刻, 傅作义烦躁不安, 独自徘徊到半夜, 将自己的嫡系将领——办公室主任兼政工处长王克俊找来, 共同探讨前途问题。讨论了半夜, 最后得出结论:共产党必胜, 国民党必败, 毛泽东才是民族勃兴希望所在, 应该考虑和共产党和谈。结束谈话时, 傅作义感慨地说:“我是准备冒三个死来做这件事情的。首先, 几年来, 我不断对部属讲‘戡乱剿共’的话, 而今天秘密地来个180度大转弯, 他们的思想若不通, 定会打死我。其次, 这件事如果做不好, 泄漏出去, 蒋介石会以叛变罪处死我。再者, 共产党也可以按战犯罪处决我。但是, 只要民族能独立, 国家能和平统一, 咱们还希望什么呢?”王克俊听罢非常激动, 慷慨地答道:“我虽是军内文人, 但还深知‘士为知己者死’。我王克俊有一颗头, 绝不畏艰难险阻, 定要不辱使命地完成此事。”

为了进一步探讨前途问题, 傅作义又将老友刘厚同 (同盟会元老, 担任过甘肃省军政部长, 和傅作义关系甚笃, 很多重大问题他都为傅作义参谋, 在敦促傅作义和谈方面, 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 从天津请来, 由王克俊和他共议此事。此前我地下党杜任之 (公开身份为华北学院教授, 亦为傅作义旧友, 为北平和谈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已说通了刘厚同先生, 因而当王克俊见到刘厚同时, 刘厚同开门见山地谈了自己的主张, 坚决主张走和平之路。他们二人商定一个办法, 先设法给毛主席发一个电报, 内容由王克俊起草, 交傅作义看, 大致意思是要求和平, 不愿再打内战, 为了国家和平统一, 请派南汉宸先生来北平谈判, 并报告了华北国军兵力数量和部署情况。傅作义看过表示同意。电报交傅作义女儿傅冬菊 (我地下党员) 通过我党在北平的电台发出。由于没有收到回音, 傅作义要求傅冬菊直接约请地下党面谈, 我华北局城工部部长刘仁、秘书长崔月犁觉得情况太突然, 在复杂环境下担心发生意外, 所以迟迟没去, 派李炳泉 (原为《平明日报》新闻部主任) 通过他的堂兄李腾久 (傅作义在保定军校时期的同学, 出军校后, 李一直追随傅作义左右, 担任幕僚) 面见傅作义, 开说大势, 建议傅作义走和谈之路。傅作义表示愿意接洽, 于是傅作义派出代表开始谈判。


傅作义与北平和谈 (上)


傅作义与北平和谈 (上)


北平和谈是在秘密中进行的, 先后进行了三次。

第一次谈判。

1948年12月12日, 傅作义派《平明日报》的社长崔载之同我方党代表李炳泉 (很多资料将李炳泉说成傅方代表, 实际不是) 携电台和报务员一行五人, 乘吉普车出广安门向平山进发, 打算直接去见毛主席, 因出城处处受阻而返回。经过内城地下党联络, 14日出西直门转道去蓟县八里庄。东北野战军作战处处长苏静和他们见面。17日, 双方正式坐到一起沟通情况。

苏静在这次会面中只是负责接待和观察, 平津前线的最高首脑并没有马上出面同崔载之、李炳泉谈。期间, 李炳泉向苏静汇报自己的身份, 苏静将这一重要情况立即上报, 刘亚楼发报给第五纵队司令员万毅, 次日将华北城工部部长刘仁接到蓟县孟家楼前线指挥部商谈工作, 顺便证实李炳泉的确系中共正式党员。

次日双方开始举行谈判。崔载之向苏静陈述了傅作义的要求:第一, 解放军停止一切攻击行动, 两军后撤, 通过谈判达到平、津、张一线的和平解决问题;第二, 为了制约城内蒋系军队, 请解放军放出被围困在新保安的三十五军, 使该军回到北平;第三, 傅作义通电全国, 宣布北平实现和平解放;第四、建立华北联合政府, 傅作义的军队由联合政府指挥。显然, 傅作义仍是想凭借自己的实力, 与共产党搞联合政府。

苏静将会谈情况报告给林彪和罗荣桓。12月19日, 刘亚楼亲自来到八里庄, 与崔载之和李炳泉进行了会谈。刘亚楼先分析了全国形势和平津战局发展的前景, 而后阐明我方对和平解决平、津的基本原则:第一, 傅作义所指挥的部队, 不论是中央军还是察绥军, 一律放下武器, 绝不允许保存武装力量;第二, 不允许通电全国建立华北联合政府;第三, 如同意和平解决平津, 可以保障傅作义本人及其部属的生命安全和私人财产免受损失;第四, 蒋系顽固的军、师长反抗, 应先将其逮捕;第五, 可以给傅作义编两个军。崔载之听了刘亚楼提出的条件, 感觉双方的条件差距太远。当日将谈判情况电报傅作义。

傅作义回电, 让他们转告中共方面, 就说城内蒋系军队比他的兵力大十几倍, 逮捕蒋系军、师长有困难, 不宜实施。

谈判没有结果, 崔载之返回北平, 李炳泉和电台仍留在八里庄。数日后, 解放军全歼35军、104军并解放了张家口, 彻底断了傅系军队的西退之路。傅作义悲痛欲绝, 一连数日, 都将自己关在屋子里, 在那块狭小的地面上没完没了地踱步。崔载之回到北平第三天才见到傅作义, 详细地介绍了八里庄谈判的经过。

傅作义送走了崔载之, 独自思索起来, 他开始犹豫, 这样谈判下去, 自己究竟可以保持住什么样的地位?恰好刘厚同来京, 再次不厌其烦地对他进行开导, 前北平市长何思源也劝他走向和平。1948年12月23日傅作义终于鼓起勇气, 通过女儿傅冬菊, 再次由地下党电台给毛泽东发电, 电报大意如下:

1、今后治华建国之道, 应交由贵方任之, 以达成共同政治目的。

2、为求人民迅即得救, 拟即通电全国, 停止战斗, 促成全国和平统一。

3、余绝不保持军队, 亦无任何政治企图。

4、在过渡阶段, 为避免破坏事件及糜烂地方, 通电发出后, 国军即停止任何攻击行动, 暂维持现状。过此阶段之后, 军队如何处理, 均由先生决定。望能顾及事实, 妥善处理。余相信先生之政治主张及政治风度, 谅能大有助于全国之安定。

毛泽东主席接到这一电报后, 对傅作义的态度和目前的处境进行了认真分析, 认为此时已具备了同傅谈和的可能, 因而中央军委于1949年1月1日要北平地下党直接通知傅作义以下几点:

1、目前不要发通电, 此电一发傅氏就没有合法地位了, 他本人及他的部属都可受到蒋系的压迫, 甚至被解决。

2、傅氏反共很久, 我方不能不将他和刘峙、白崇禧、胡宗南等一同列为战犯, 我们这样一宣布, 傅在蒋介石及蒋军的面前的地位会提高。和平解放北平后, 北平城内全部傅系直属部队, 均可不缴械, 并可允许编为一个军。

3、傅致主席电, 毛主席已经收到了, 毛主席认为傅氏该电中所取态度不实际。应照上述一二两项办法进行方合实际, 方能为我方所接受。

4、傅氏派来谈判之代表崔载之先生态度很好, 嗣后崔可再出城来联络, 传达双方意旨。惟我们希望傅氏派一有地位的、能负责的代表偕同崔先生及张东荪先生一道秘密出城谈判。

5、傅氏此次不去南京是对的, 今后也不应去南京, 否则有被蒋介石扣留的危险。

6、彭泽湘 (此人冒充李济深代表, 建议傅走所谓第三路线) 是中共叛徒, 为我方所不信任, 希望傅氏亦不要信任他。

中共地下党员李炳泉奉命向傅作义转达了中共方面意见。

傅作义随即邀请部分学者、名流开会, 征询他们对时局看法。著名画家徐悲鸿建议, 为了保护我国古代文化免遭破坏, 为了保护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损失, 希望傅将军顾全大局, 同共产党开诚谈判, 不动刀枪, 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生物学家胡先荪、故宫博物院长马衡、教授叶浅予等也相继发言, 支持徐悲鸿意见, 使傅作义对和谈增加了信心。

第二次谈判。

1949年1月1日当晚, 李滕久和崔载之引导李炳泉来到中南海, 向傅作义转达中共方面意见, 傅作义表示感谢。但是, 1月5日一张以林彪、罗荣桓名义发表的《告华北国民党将领书》摆在傅作义桌面上, 又引起他的误解, 以为是敦促自己的投降书, 于是有些焦躁, 找王克俊、阎又文 (政工处副处长, 中共特别党员) 、刘厚同几人商量下一步怎么走, 刘厚同主张傅作义向全国发出和平通电, 为民请命, 自行解除兵权。傅作义认为可行, 军权交给蒋系兵团司令李文, 自己到南京向蒋介石请罪。次日便将这件事和参谋长李世杰诉说, 遭到反对。李世杰认为这叫既不战也不和“军权交李文要出大乱子, 甚至可能毁掉北平;你自己到南京蒋介石也会认为你临阵脱逃, 不会饶恕你;从共产党一方说, 你通电和平可能会同情你, 但你自己又不执行和平一走了之, 也会认为你无能。”经李世杰这么一说, 傅作义又召集傅系将领再议, 意见仍不统一:副总参谋长梁述哉同意和谈, 但认为和谈得不到什么好处, 应该与李宗仁、白崇禧联络, 争取统一行动。华北“剿总”副司令郭宗汾则建议向太原那样死守, 加紧修建工事。101军军长郑晓芝不赞成和谈, 赞成坚守。104军军长安春山、骑兵四师师长刘春芳则主张和谈。不得已, 傅作义才决定再次谈判。这次派少将处长周北峰为代表, 并邀请燕京大学张东荪教授 (民盟代表, 作为和谈见证) 一起在北平地下党组织安排下, 秘密赶到蓟县八里庄, 同平津前线司令部领导聂荣臻见面。8日, 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刘亚楼一起参加谈判。

周北峰经过认真的思考, 全面摊出和谈条件:“新保安、张家口作战中被俘人员要一律释放, 宽大处理, 不作战俘对待。对军队的行政文职人员和工勤人员, 要妥善安排工作, 给予生活出路。对傅部所属军政人员过去的罪行, 不予追究, 一切可由傅一个人负责。”林彪听完周北峰的意见, 不紧不慢地说道:“我们的总原则是, 所有军队一律解放军化, 所有地方一律解放区化。按照这一总原则, 首先解决平、津两市的问题;由傅作义将军下令把军队调出平、津两城, 开赴指定地点, 采用整编方式, 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对傅作义不做战犯对待, 保全傅和部属的私有财产, 并在政治上给他们一定的地位;新保安、张家口的被俘人员一律释放;对傅作义的部属一律不咎既往, 凡愿参加工作者, 都可留下安排适当的工作, 愿还乡者, 发足路费, 填发证明, 资遣返乡, 并通知地方政府不予歧视。”

林彪答应的条件如此宽容, 周北峰心中高兴, 谈判进展得愈加顺利。最后, 双方把所谈主要内容加以整理, 形成了一个《谈判纪要》。


傅作义与北平和谈 (上)


林彪特别指明, 1月14日是傅作义答复的最后时限。

周北峰回城后, 向傅作义作了详细汇报。傅作义虽然对谈判的信心增强了, 但看了《谈判纪要》后, 却仍说所谈的问题还不够具体。傅作义不肯明确表态, 主要是因为还占据着平津两大城池, 不甘心接受我方提出的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