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这一本书——《呼兰河传》,读起来真的需要一点勇气与耐心。

首先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完全寻不到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出场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分别,几个着墨较多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相当松散,唯有时间和地点相对稳定,其次萧红特有的写作风格让《呼兰河传》读起来有时候像一首长诗,有时候又像一篇散文,更多的时候我感觉萧红是在作一幅画,而这恰恰与萧红的童年回忆一样,用浓淡相宜的笔墨,一涂一抹,细细地描画成一幅呼兰河的风情与人物图。

而这幅图画,看似天罗万象、地藏万物、春夏秋冬,男女老幼、喜怒哀乐都有了,却十分荒凉。

电影《黄金时代》剧照

这样一本“萧红体”的自传小说,实在太难归纳了,作为读书的笔记我只能浅浅地记录,写一些边读边闪现的感悟。

萧红于二十世纪初叶出生在黑龙江省的呼兰河,《呼兰河传》的开篇便是描写呼兰河的严寒,在还未能从严寒中温暖过来的时候,萧红写了呼兰河东二道街上一个能吞噬一切的泥坑,在一时间仍无法摆脱这个泥坑子给人带来的糟糕体会时,萧红接下来又写了呼兰河各种为鬼而预备的民俗,于是便来到了第七章的末尾。假若没有后来的文字与思考,这前半部分的内容读起来感觉萧红的笔锋竟是相当幽默而狠辣的。

书一直读到第八章,读到小萧红与其祖父在自家大大的后花园里种植花果、蔬菜的文字,才醒悟过来,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感觉是在读一本自传,读小说的感觉更是微乎其微,前文写下的贫穷、苦难汹涌澎湃,不断地冲刷着我对呼兰河人恻隐之心的底线,这道底线如此脆弱不堪,有许多次险些就要被这些人物的愚昧与麻木不仁冲垮,如若不是第八章的到来,我便要怒气冲冲地觉得:或许他们做鬼要比做人轻松许多。

还好有祖父在,尽管祖父已然年近古稀,尽管祖父逗笑小孩子的方式如斯笨拙而单调,在呼兰河这片土地上,他给了萧红爱和欢欣,这份看起来这般单薄的情感成了萧红对呼兰河唯一的牵挂,使她觉得这个世界有祖父就够了,再加上后花园和储藏室,小萧红对生命与生活充满了好奇,过得也算是心满意足。

电影《黄金时代》剧照

彼时小萧红的家人真实的生活是这样的:“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的、无怨无尤的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呼兰河的一切事物都如此荒凉,呼兰河人亦是如此,萧红写着:“他们一边挂着粉,也是一边唱着的。等粉条晒干了,他们一边收着粉,也是一边的唱着。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书读到一半的时候,萧红道出了真相:“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写上了两遍,又写道:“我家是荒凉的。”

后来自第十三章到第十七章,整整折腾了五个章节,一个原本好好的、健健康康的小团圆媳妇到底是给老胡家的人给捉弄死了,看得人心里真难过,更难过的是原来呼兰河人都看好的、前途有望的老胡家,究竟是没落到从此不大被人记得了,这干的都是愚昧到了极点的事情,而周遭的呼兰河人是个什么态度?

萧红写她有二伯和老厨子埋葬了小团圆媳妇后回来:“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

于是接着写她有二伯,写了三章,萧红又写道:“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最后萧红写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好歹让人读到了星星点点的希望,毕竟两人是相对自由地结合在了一起。然而呼兰河人没有放过他们,后来,王大姑娘死了,冯歪嘴子到底还有没有希望,萧红没有说。

前文是荒凉的呼兰河人的众生相,后半部是萧红细写呼兰河人的个体命运,我想萧红家的院子大抵是荒凉的,不然如何这些人的一生,都如此轻贱,说话间便没了,只留下荒凉的庭院。

祖父过世后,萧红便逃离了呼兰河,祖父离开了人世,萧红的世界里便只剩下了不甘。

电影《黄金时代》剧照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需要把小说放入历史大背景中去思考,听起来有些老生常谈,但是谁又可以轻松地躲避时代的大风大浪。

萧红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整个民族经历了一个非常屈辱的时代的末期,不光是呼兰河人,整个中国的人民都生活在一个急剧动荡的时代,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清政府的软弱和盘剥,人民简直无法生活下去,虽然武昌起义之后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是经受了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穷苦大众,只能苦不堪言地活着,愚昧地活着,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伤害着……

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也是不乏清醒之人,这是唯一值得庆幸之事。

电影《黄金时代》剧照

萧红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得到祖父的言传身教与爱护,俨然把祖父当成了呼兰河她最敬爱之人,这种情感胜过了祖母与父母,萧红的祖父也是相当特殊的一人,从祖父对周遭人物命运的洞悉与无可奈何,我读到了一位久经人事的古稀老人的善良与孱弱,萧红则从这位对她有启蒙之恩的老人身上,不但继承了这些独特的品性,在她的余生她用她的不甘,写下了大量唤醒世人的文字,《呼兰河传》是最特殊的一部著作。

呼兰河人最可悲之处,萧红在文中有使人倍感悲痛的一句:“卖豆芽菜的女疯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萧红把彼时中国大地上疯子也忘不掉的悲哀写得很尖锐,简直渗入到了骨血之中,想甩也甩不去,就连萧红本人,也逃不掉被这场悲哀碾压的命运。

同样都是自传体小说,有些书给我们读到童年苦涩与美好的回忆,有些书我们读到成长的痛苦与快乐,有些书我们读到了千万种故乡的风情与掌故,还有些书中我们读到了数百种人物的品性,而萧红,给了我们荒凉的《呼兰河传》。

萧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读书散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