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馬六甲

  作者:老長不大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東亞和西亞、南亞和北非的必經之路,也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通道。因此,它是世界上最重要最繁忙的海峽之一。

  馬六甲城則更是這條海峽生命線要道上的咽喉。正是它的特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也便見證了中世紀以來,各種殖民勢力佔領它,進而控制馬六甲海峽的爭奪歷史。

  1511年起,先後由葡萄牙、荷蘭、英國入侵殖民統治(包括其中1942年至1945年的日本佔領)這塊土地。他們掠奪馬來西亞的資源財富,從而給馬來西亞及馬六甲的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直到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才結束長達440多年的殖民統治的命運。

  馬六甲這座城市曾是馬來西亞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也是最強大的王朝,極其輝煌。它的歷史比吉隆坡悠久,作爲古城以及獨特的地理條件,被世界文化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的老城。

  馬六甲也是我國最早下南洋的華人落腳地之一,那裏留有許多歷史的印跡。馬六甲有座三保山,被稱爲中國山,是華裔先民最早的落腳地。據說此處歷代來共葬有一萬五千多名華裔先民,是國外華人最多最大的墓地。

  所謂三保山,那是明朝永樂年間,我國三保太監鄭和率龐大船隊七次下西洋,有五次來到馬六甲,曾於此爲大本營,建城牆、築排柵、造鼓樓,並建造倉庫儲存錢糧和物資。以及後人在山上建造三保廟、三保井等,都是爲紀念鄭和下西洋路過馬六甲所建與命名。

  三保山雖不高,也不奇特,但毓秀,是馬來西亞保留我國史蹟最完整、最豐富的地方。山上的寶山廟中有鄭和戎裝的塑像,威風凜凜,跟現在影視劇中娘娘腔的大監形象相去甚遠。

  廟右側是三寶井,是馬六甲最古老的井。這口井可有說道,有說是鄭和率人所挖,有說是當時蘇丹曼蘇沙爲其華裔王后所掘。自明代開掘以來,不管多麼嚴重的乾旱,井水永不涸竭。還有一種神乎其神的說法,不管誰喝過此水,都會記住馬六甲,即使以後浪跡天涯,也都會再回馬六甲。鄭和喝了,所以五次到訪馬六甲。英治時期,英派大臣鄧普勒也喝過此水,他後來還真多次重訪馬六甲。因此,三保井被人們稱爲“有情水”。

  三保井旁有座三保亭,建於清朝乾隆年代,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式傳統建築。亭內也供奉着鄭和神像,香火不絕,遊人如織。亭外樹蔭掩映,曲徑清幽。亭前百年紅豆,樹蓋華冠,倘若滿枝紅豆鮮紅時,能不叫人相思!

  可見這三保山上的一切,無處不體現着我們中華文化的巨大影響。也可見華人管到哪裏,他們的根始終牢牢地植在中華民族的血脈裏。

  馬六甲城中有許多中國式住宅,從海通進城來的馬六甲河岸上建造的許多明清房屋至今仍保持完好。街道雖曲折狹窄,卻乾淨清潔,房宇參差,粉牆黛瓦,門雕精美,古色古香。反映出中國傳統的建築特色,顯示着馬六甲城的古樸風貌。

  河東岸有個廣場,周邊都是荷蘭的紅色建築物,約建於1641一1660年,是亞洲最古老的荷蘭建築。廣場上有一座紅色的鐘塔和噴水池,一切建築都帶有濃郁的荷蘭風格和特色。正對廣場的一幢荷蘭式紅屋,原是政府機關所在地,現改爲馬六甲博物館。我們那天去已近傍晚,館門緊閉,未能入內參觀。

  就在廣場紅樓不遠有一處古炮臺,檯面上還陳列着三尊當時的火炮,炮口對準前面通海的馬六甲河,虎視耽耽,見證着殖民者的嘴臉與野心。河稍延伸些出去就是海,眺望着馬六甲的河與海交匯處,水天茫茫,海天一色,隨着海浪的起伏,我的心潮跟着起伏,思緒也隨之而飛越:

  遙想當年,鄭和率船到此,不就是停泊在這交匯處的碼頭嗎?當時,那支船隊堪稱世界第一,船達百餘艘,人逾近萬名,船桅林立、風帆招展,人聲鼎沸、車忙馬勞,那場面何等豪邁,何等氣派。

  爾後,船隊再通過馬六甲海峽,駛向太平洋、印度洋,抵達西亞和東非。運去我國的絲綢和瓷器,運回列國的香料與珠寶。通過這條海上的絲綢之路,爲亞非各國的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作出不朽的貢獻。

  這是我國明朝1405一1433年進行的事情,遠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可見我國當時的航海技術已經走在世界的前面。可惜的是後來的封建王朝腐朽沒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禁海封船、閉關鎖國,把原有引領世界航海事業給拋棄與葬送了。我國失去了一次蓬勃發展的歷史際遇,而西方列強則後來居上,以致於到清朝後期被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財富遭掠奪,國庫被掏空,國家遭蹂躪,民衆被奴役,簽訂了一糸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此情此景,我想起了郁達夫先生當年的《馬六甲記遊》中的一段感嘆:“我想起了三寶公到此地的這周圍的景象,我又想起了大陸國民不善經營海外事業的缺憾……,國民太無冒險心,國家太無深謀遠慮的弱點”。是啊,倘若那時能抓住機遇,乘勢前行,那麼,我國的近代史是另一種狀況了。

  然而,歷史沒有假設,事實就是如此殘酷!

  國人呵!讓我們大家沉重地想想我國的這段近代屈辱史,怎不叫人痛心疾首,淚如雨下。從而,也會激起我們痛定思痛、奮發圖強,矢志崛起、再創輝煌!

  作者:老長不大,浙江寧波人。曾經農學兵工、捎帶衙門雜役,唯缺商,故無財。如今退休可閒不閒,忙孫輩、忙讀書、忙信筆塗鴉,雖喜愛,然少文。曾經少不更事,不諳世事;如今老不成熟,依然故我。故謂老長不大是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