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具體來說,就是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腹瀉發作時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

  腹瀉根據病因病症可以分爲這幾種類型。

  1、腸動過速性腹瀉

  稀水樣黃便腹瀉,這是最常見的腹瀉,與現代生活方式有關,多因爲大量進食冷飲、喝生水、享受冷空調、穿露臍裝、游泳、健身運動後洗冷水澡,都比較容易引起這種腹瀉。

  常變現爲臍周疼痛、腹鳴、難以忍受的便意,多數一兩次可自愈,也有多達十來次。這是因爲腸道遭受到強烈的寒冷刺激加速蠕動,進食的水分來不及吸收,形成稀便排出體外,一般沒有腸黏膜的損傷。

  這時候可以用些解痙藥或收斂藥可以加快痊癒,如哌丁胺、蒙脫石、丁溴東莨菪鹼(解痙靈)等。

  2、細菌性腹瀉

  另一種很常見的腹瀉是黏液或膿血樣大便腹瀉,大多數因大腸桿菌、嗜鹽桿菌、痢疾菌等引起。多因爲食品儲藏生熟不分或長期冷藏,食物易被細菌污染,人體攝入這些食物後,可引起發病。

  表現形式常有發熱、噁心、嘔吐,左下腹痛、大便頻急、帶黏液或膿血,有明顯便意不盡之感。目前比較常用的抗腸道感染藥物有兩種:呋喃唑酮(特靈)、小檗鹼(黃連素)。

  3、消化不良性腹瀉

  排溏薄大便樣腹瀉也是一種常見的腹瀉,主要原因是進食過多或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所致。表現形式出現噁心、噯氣(帶酸臭味)、腹脹、排臭屁、排溏薄大便等。應節制飲食並服用複合消化酶,如多酶片、複方消化酶膠囊(達吉)等。

  如果病人有慢性胰腺炎、膽囊炎病史,考慮是脂肪性腹瀉,則應服用胰酶製劑,如得每通等。

  腹瀉時若出現以下情況,須及時去醫院就診。

  1、腹瀉次數頻繁,表示病情可能很嚴重,後果也可能很嚴重,例如中毒性休克、脫水休克、酸鹼中毒等。

  2、腹瀉持續2天,且體溫爲39℃左右,或腹瀉持續一兩天,沒有好轉跡象,說明情況比較複雜,應趕快就醫。

  3、黏凍或黏凍血樣便,甚至鮮血便,說明腸黏膜有炎症和損傷。

  4、腹瀉同時伴有發熱、寒戰、噁心嘔吐、頭暈、心慌、渾身無力、四肢發涼、極度口渴、尿少、口乾、精神委靡等症狀,提示有全身毒血癥表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