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唐玄奘西行取經,太宗李世民跟他磕頭拜了把子,親自爲他送行,並且語重心長的囑咐他:“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似乎是對佛法僧三寶非常重視,對西去取經的唐玄奘寄予厚望。

事實是否如此呢?其實不然?雖然唐玄奘西行之前,就已經是享有盛譽精通法律論三藏的大法師,但是他請求西去取經的表奏,李世民有可能看都沒看,就算看了,大概也是直接扔垃圾桶。當玄奘載譽回國,帶着657部佛經抵達長安時,因爲遼東戰役而駐在洛陽的唐太宗得知他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玄奘奉詔在洛陽宮儀鸞殿接受太宗的親切會見。唐太宗深感欣慰,與玄奘並坐問道:“法師當年西去取經爲什麼不報知朝廷?”,玄奘一聽,心想人家說政治家沒有一個好東西果不其然,那時候我屢次奏請,你連個屁都沒放,害的我只有偷渡出境,現在我取回真經,你倒在這說便宜話了。玄奘法師心裏這麼想,嘴上可不敢這麼說,於是面部神經麻痹似的強擠出笑容答道:“玄奘當去之時已再三表奏。但因爲誠願微淺,朝廷沒有允許。貧僧取經心切,便無視法律法規,私自偷渡出境。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太宗尷尬的說道:“法師出家後與世俗了斷,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何罪之有?”。

緊接着兩人促膝長談,互拍馬屁,互戴高帽,好像真的成爲了知己似的。取經回來的唐僧受到李世民的禮遇,難道真是因爲唐玄奘不顧個人安危歷盡千辛萬苦取回真經感動了太宗嗎?

當然不是!唐玄奘回國之後,首要的任務就是翻譯佛經,但是李世民不但沒有出錢出力出人大力支持唐玄奘譯經,反而勸他還俗做官。太宗勸玄奘棄佛還俗的要求與他翻譯佛經、弘揚佛法的宗旨相違背,自然是遭到了玄奘的斷然拒絕。唐太宗仍不放棄,常常“逼勸歸俗,致之左右,共謀朝政”。如貞觀十九年,唐朝進軍遼東,太宗要求玄奘觀戰,再次提出還俗的要求。二十二年,太宗又一次令他還俗,但玄奘不改初衷,上疏陳明再三,表示“守戒緇門,闡揚遺法,此其願也”。爲了留住唐玄奘,太宗只好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唐僧於長安弘福寺組織譯場,開始譯經。譯經講法之餘,玄奘還通過口授,由弟子辯機執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全面記載了他遊學異國的所見所聞。

唐高宗李治上臺以後,也多次要求玄奘還俗。爲了擺脫朝廷的控制,玄奘提出回家鄉嵩山少林寺翻譯佛經,被朝廷駁回。高宗顯慶二年,玄奘再次提出“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又遭到拒絕。

太宗和高宗時期,唐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所以唐初統治者比較推崇儒家思想,以期國家能夠大治。史載,唐太宗討伐王世充,雖常用少林僧兵,但他攻佔洛陽後,廢除隋朝寺院,大肆裁汰僧人。唐太宗對佛法不太理解,覺得佛法消極避世,不利於治理天下。他還認爲梁武帝父子就是因爲篤信佛教而國破家亡,應當引以爲鑑。他在朝堂上公開宣稱:“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

太宗高宗逼唐玄奘還俗,還有一個原因,貞觀年間,唐太宗積極經略西域,需要精通西域、中亞各國地理交通、民俗風情、政治文化的人才,玄奘西行印度,沿途經歷西域、中亞、南亞多個國家,時間長達18年,對這些地區的自然、氣候、交通、民族和政治文化了如指掌,無疑是唐太宗經略西域最好的顧問。因此,太宗表現出對西行返國的玄奘法師的器重,多次要求玄奘還俗做官,擔當起經略西域的重任。高宗的想法和他父親也是一樣的,但是父子二人都沒能改變玄奘弘揚佛法濟世度人的初衷。

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