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迷茫这个主题,写了删,删了写,已成型的三篇稿子也被我扔在一旁,觉得应该重起炉灶。为何如此纠结?或许是,迷茫于我,太重要、太熟悉,它伴随着我整个青春时期。

从上大学开始到最近几年,我与迷茫经历了斗争、共存、和解三阶段。

1斗争阶段

记得大学第一次班会课,班主任老师先是恭喜我们考上了大学,走入人生一个新的阶段;然后又郑重地告诫我们,在大学生活里,我们将要面临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迷茫。

尽管老师说的那个当下,我并没有感觉到迷茫,但是随着上大学那股新鲜劲和兴奋劲渐渐消失,我也慢慢陷入到迷茫的漩涡中。

相比较高中,大学时期的学习更轻松、更自由,有一大段无教师监管的、可支配的时间,这种时候,就得由我们自己安排,怎么过闲暇。图书馆看书学习、窝在寝室里聊天、去市区逛街、尝试谈个恋爱、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没有人,会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整个大一,我几乎都是在小说阅览室度过的。我把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全部看完;然后又读了林语堂、张恨水、毕淑敏、莫言、路遥等一大批名家的小说。

应该说,在小说方面我是有收获的,但是,在专业成长学习方面,我一无所获,内心实际上是空虚的。

我的专业是教育管理,而我并不知道教育管理这个专业,会让我走向何方?

我能管理和教育的对象是谁?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也统统不清楚。

所以,在阅读小说之余,我是痛苦的。

因为迷茫,我不知道未来我将置身何处,会从事什么职业。

我尝试着,通过充实学习生活,来摆脱迷茫。比如,努力学习大学英语,积极准备四、六级考试。记得,我曾做了一千多篇阅读理解、完成三大本练习题;我也积极准备考研,整个大三,都是埋头在自习室。

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不清楚,大学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应该在大学里,为未来就业、择业做些什么准备。事实上,我越想摆脱迷茫,越没有方向。

直到念了研究生,我仍然不知道未来我会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在大学校园里,为未来的工作、生活、个人成长,做哪些有益的积累。

带着迷茫,研究生毕业了。

毕业时候,我选择了中学心理教师这个职位。

为何做这样的选择?

因为别人说教师稳定,因为专业对口(研究生的专业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到了中学,我还是不知道要如何当一位心理老师。作为学校前无古人的、唯一的一位心理老师,我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度,也有极大的迷茫,没有人能告诉我,应该怎么上课?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应该怎么做心理咨询?

刚工作的半年,几乎每天都会想要辞职。

自己也默默准备公务员考试。

每天过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日子。

如此,我一直与迷茫做着最激烈的斗争,想要摆脱它,想要看清未来的路。

2 共存阶段

幸运的是,当教师,或许我还有些天赋,也或许是心理健康课实在是太新颖,无论我上得如何青涩、如何不完美,学生们也都宽容地接纳了,并且越来越喜欢我的课,也越来越认可我这个心理老师。

每次到班级上课,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给我的热烈的掌声,让我内心感到温暖和自豪;我渐渐感到了作为一名心理老师的幸福、也渐渐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想要一直从事的事业。

于是,在当心理老师的后3年里,偶尔我也会游移不定、偶尔也会想要出走,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体会到了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事物永远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虽然我渐渐明白,我会与心理学,相处一辈子,可我依然不了解,我要一直从事的心理事业会将我导向何方。

做了4年心理老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后,我便有些飘飘然和忘乎所以,认为自己明明能够得到更大的机会,却因为论资排辈这样的情况,错失良机,青春热血,使得我无法容忍这类“不公平”,也使我对未来心生绝望,感到自己这个刚冒出土的“小树苗”,很难突破重重阻碍,成长为“参天大树”。

又因为,中学心理教育,势单力薄,学习资源有限,让我觉得自己成长太慢,与主流心理学优秀人才的距离越来越远。

因此,在那个青春洋溢的年纪,我毅然辞职,离开了学校,去寻找诗和远方。应该说,这一段时间,迷茫虽然存在,但是,我学会了与迷茫和谐共存。

3 和解阶段

如今,又一个4年过去了,回看当年的出走,我并不感到后悔,而是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天命”。

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那位牧羊少年圣地亚哥,他放弃当一名神职人员而选择云游四方做一名牧羊人,在当牧羊人的过程中,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天命”:不远千里,奔赴埃及金字塔,找到勇气、智慧、爱情、财富。

如果我不离开,没能远远地旁观我之前的职业,没有机会回头审视我的职业和专业时,我或许,就找不到自己的天命,或许就不能知道,我原来如此热烈地爱着讲台,爱着学生,爱着心理学。

人在局中,容易迷惑,失去方向,离开了,站得远一点、接触过、经历过更多的事情、看见过更外面的世界,才有可能体会自己真正的心意。

才有可能祛除迷茫。

我想象自己,如果我没能离开,可能还是一边抱怨着,一边工作中,我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热爱我的讲台、我的学生、我的心理事业。

所以,以我自身的经历看,祛除迷茫最好的方式是行动,不是等待、不是犹疑、不是彷徨。

去行动、去体验、去对比、去感受,走过一些路、见过一些人、经历过一些事,你慢慢就能明白,要将自己置于何地何位,成为什么样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