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消費者頻頻被盜刷 聚合支付別以風險換便利 

一家之言

盜刷的背後,實質是移動支付市場隨着更多層級的加入,責任歸屬變得模糊不清,風險隨着責任分散難以把控。

拿二維碼在超市收銀臺排隊等待支付,已是再常見不過的場景。但最近重慶的一起案件,將這其中隱匿的支付風險暴露出來。

據新京報報道,近日,重慶江北公安分局破獲在超市收銀處專門盜刷微信資金案件。4月21日至5月4日之間,作案者利用聚合支付APP“錢方好近”,在顧客背後通過手機掃描付款碼,輸入收款金額,盜刷了500元到900元不等的資金。

記者調查發現,辦理商戶資質只需在線上上傳身份證、商店等數張照片即可,“10分鐘辦理,半小時可用”。換句話說,拍幾張照片就可以成爲收錢商戶,手機可隨時變成掃碼槍,掃到哪收到哪。

現在,銀行、銀聯以及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的衆多支付端口令中小微商戶應接不暇,這使得移動支付市場呈現“碎片化”,也爲商戶的收付、對賬等環節帶來諸多不便。

在這樣的背景下,聚合支付應運而生。所謂聚合支付,又稱“第四方支付”,是運用集成技術爲商戶提供一點接入的綜合支付解決方案,聚合支付使商戶的收付、對賬更爲便利。

但便利的另一面,是無論對於消費者還是商家來說都潛藏着的巨大風險。

按照相關規範,聚合類支付只能承擔“轉手”的功能,而不能從事前端的資質審覈和後端的資金結算。但記者調查結果顯示,如今一些第三方支付已經將審覈權限違規外包給了“第四方”。

第四方由於本就沒有審查能力和權限,加之審查存在成本,就更沒有審查的意願,這也就導致了審查流於形式,人人都可成爲行走中的“掃碼槍”。這一次的消費者集體被盜刷,正是這一弊端的集中體現。

而聚合支付功能的擴圍,也進一步帶來了截留資金跑路、接入賭博類廣告通道、信用卡套現等違規風險。

因此,盜刷的背後,實質是移動支付市場隨着更多層級的加入,責任歸屬變得模糊不清,風險隨着責任分散難以把控。

盜刷三五百元或許問題還不算太大,但如果不能及時梳理清楚責任歸屬,任由漏洞敞着,或許會帶來更大的問題。

對於聚合支付,我國已經有了相關規範。但伴隨着技術迭代,在新零售和新支付手段日益成爲消費主流的情況下,監管部門不妨根據實際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實踐,對作爲聚合支付與第三方支付之間的權利責任歸屬進一步明晰,並通過日常監管及時制止違規行爲,以更有力地保障消費者和小微商戶的合法權益。

□邊際(媒體人)

責任編輯:楊希 19041832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