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帶大家暫且走出西安城,去了一趟臨潼,領略了曾經盛極一時、輝煌無比的驪山宮殿羣和華清池。這一期咱們再回到西安市,來追尋曾經壯麗恢宏的皇家宮室——太極宮、大明宮。太極宮與大明宮都曾經作爲大唐王朝的最高權力中樞而存在,都曾以其宏大的建築而享譽海內外。時至今日,兩處宮殿只剩下部分遺址供遊人憑弔,但是這仍不能抹煞它們曾經在歷史上留下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太 極 宮

唐代長安城和太極宮大明宮位置圖

太極宮,是隋、唐兩朝的皇宮。它位於長安城中軸線正北部,太極宮之南爲皇城,北倚長安城北牆,北牆外爲西內苑,內苑之北爲禁苑(隋大興苑),東西兩側分別是太子所居住的東宮與掖庭宮。太極宮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隋稱大興宮。唐初沿用了這一名稱,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爲唐帝國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是大唐王朝前期的皇家中樞之地。唐高宗時期修建了大明宮後改稱太極宮爲“西內”。

太極宮是都城長安最大的宮殿羣,有殿、閣、亭、館三四十所,加上東宮尚有殿閣宮院二十多所,構成一組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築羣。其中分佈着許多著名的宮殿建築,太極殿、兩儀殿、承慶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煙閣等等。

太極宮建築圖

1、大內中樞

太極宮宮城東西寬2830.3米,南北長1492.1米,佔地大約4.2平方千米,是一座東西長,南北短長方形宮城。其中太極宮居中寬1285米,西側掖庭宮寬702.5米,東側東宮寬832.3米。宮城的北牆即是利用了外郭城的北牆的一部分,西牆則與長安城的西城牆形成平行線。宮城城牆爲夯土板築,牆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牆基寬一般在18米左右。這比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3米),牆基寬12米來看,宮城城牆構築得更爲高大堅固。應該是集居住與防衛功能於一身。

太極宮東、西、南、北四面共開有十個城門。其中南面開有三個城門,中爲承天門,左永安門,右長樂門。西面和北面各開有兩個城門,西爲嘉猷門、通明門,也是掖庭宮的東門。北爲玄武門、安禮門。東面通向東宮只開有一個城門,名通訓門,也就是東宮的西門。東宮南北尚開有四個城門,南面三門,爲廣運門、重明門、永春門,北面一門名玄德門。掖庭宮因爲宮女所居,故只開東西門,不開南北門,故西面門只稱西門。

太極殿電腦復原圖

太極宮宮內佈局也非常講究,嚴格按照古代宮室建築原則執行。宮內主體建築採用“前朝後寢”的原則,以朱明門、肅章門、虔化門等宮院牆門爲界,把宮內劃分爲“前朝”和“內廷”前後兩個部分。朱明門、虔化門以外屬於“前朝”部分,以內則爲“內廷”部分。“前朝”部分又按照《周禮》“三朝制度”進行佈局。以宮門承天門及東西兩殿爲外朝,是“舉大典,詢衆庶之處”。以太極殿爲中朝,是皇帝主要聽政視朝之處,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臨此殿會見羣臣,視朝聽政。另外,皇帝登基,冊封皇后、太子、諸王、公主大典及宴請朝貢使節等也多在此殿舉行。高宗以後,皇帝日常起居主要移居大明宮,至玄宗又興建了興慶宮,但是每遇登基或殯葬告祭等大禮,如德宗、順宗、憲宗、敬宗即位,代宗、德宗葬儀仍會回到太極殿進行,它在長安三內諸殿中地位最尊。爲皇帝處理政務方便,在太極殿的東側設有門下省、宏文館、史館,西側設有中書省、舍人院,爲宰相和皇帝近臣辦公的處所,以備皇帝隨時召對和根據皇帝旨意撰寫文書詔令。最後,以內廷地區的兩儀殿爲內朝,是帝王與宗人集議及退接大夫之處。兩儀殿因在禁內,只有少數大臣可以人內和皇帝商談國事,故舉止較爲隨便,這裏也經常是太宗歡宴大臣與外國使臣之處,太宗多次在此殿宴請五品以上官員,它是太極宮內第二大殿。“內廷”部分也就是“後寢”,在唐代即所謂“北人虔化門,則宮內也”。其中兩儀殿、甘露殿等殿院及山水池、四海池,爲唐代皇帝進行日常統治活動及后妃居住的生活區域。全宮在整個建築佈局上仍然與整個長安城總體佈局相一致,以中軸部位突出主要建築,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南北排列,處於全宮的中部,其他殿院與閣門分佈於兩側,左右對稱。

太極宮平面佈局圖

太極宮東宮爲太子居住之處,亦稱春宮、儲宮。從隋太子楊勇、楊廣到唐高祖時原太子李建成、後太子李世民及太宗時太子承乾、李治等都曾在這裏居住,從玄宗以後,皇太子“但居於乘輿所幸別院”,才往往隨皇帝住在皇宮內別院。東宮中的最主要建築明德殿,隋時稱嘉德殿,唐初更名爲顯德殿。後因中宗李顯爲太子住東宮,避其名諱,改稱明德殿。它爲東宮第一正殿,是皇太子接見羣臣和舉行重大政治活動的地方。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太子李世民在高祖李淵遜位後在此殿舉行登基儀式。當時太宗即在此殿聽政,一直到貞觀三年(629年)四月,太上皇李淵由太極宮遷居大安宮後,太宗李世民纔去太極宮中太極殿聽政。另外,東宮中的崇文館也是一處非常重要的政殿。它建於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本爲皇太子讀書之處。後太宗在此設“崇賢館學士”,以侍講宮中,意爲太子選拔老師,培養幕僚、參謀。同時,崇文館又是唐代的貴族學校。唐制規定:“崇文館生二十人,以皇族中緦麻以上親,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親,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之子爲之”。唐太宗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爲太子培養人才,將來一旦君臨天下身邊有大量可用之人。可是隨着太子承乾被廢,魏王爭位等事件的發生,使得太宗對此制度產生了動搖。另外,崇文館還是宮內祕籍圖書校理之處,是一個大型的皇家藏書館。

掖庭宮是唐代宮女起居和犯罪官僚家屬婦女充沒宮中勞作之處。大致分三個區域,中部爲宮女居住區,掖庭宮的北部爲太倉(皇家御用倉庫),西南部爲內侍省所在地。內侍省是宦官機構,所謂“內侍奉、宣敕令”,服務皇帝,掌管宮中的一切事情。

總之,太極宮是唐初一切政事活動的中心,唐高祖、太宗在這裏臨朝聽政,“貞觀之治”的政令皆由此地發出,貞觀君臣論政的許多著名典故也都發生在這裏。高宗龍朔以後,雖然政治活動中心東移大明宮,但是中宗、睿宗、玄宗、僖宗與昭宗仍有大部分時間在西內聽政,這裏仍保留着唐代重要的大內中樞的地位。

2、玄武門之變

太極宮玄武門電腦復原圖

太極殿北門叫玄武門。玄武門外是皇家御苑,裏面樹木參天,滿目蒼翠。玄武代表北方,按星象來說,玄武是由北方七個星宿組成的星象。在神話中,玄神是北方之神,是一種龜蛇合體的水神。被民間尊爲玄武大帝或稱真武大帝。唐初一次最爲血腥慘烈的奪嫡事件——玄武門事變,就發生在這裏。

李唐王朝在在最初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淵的幾個兒子功勞都很大,尤其是長子李建成和二子李世民,最初李氏兄弟二人配合默契,一個領兵征戰、一個籌劃後勤補給,相互幫扶直到唐王朝建立。

但是,兄弟二人的矛盾卻從大唐王朝的建立之初開始了。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冊封李建成爲太子,常駐宮內協助皇帝處理朝政事務,爲文官集團代表,受到皇帝寵臣裴寂等人的支持和擁戴。李世民爲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戰功卓著,受到武將集團的擁戴。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擔心秦王覬覦大位,給自己的接班帶來隱患。於是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希望除掉李世民。另一方,李世民早就有自己的一派勢力,一直不服太子,雙方一直在明爭暗鬥。經過長期的鬥爭,在李淵的支持下,逐步削弱李世民的實力。李建成集團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爲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放手一搏,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及其全部眷屬,進而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冊立自己爲皇太子,最終禪讓皇位才善罷甘休。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626年6月29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現於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這是“天變”的象徵,是皇位更迭的前兆,代表要發生大事了。六月初三己未日(626年7月1日),太白金星再次在白天出現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大臣傅奕祕密上奏道:“金星出現在秦地的分野上,這是秦王應當擁有天下的徵兆。”高祖召來李世民將傅奕的密奏給他看,讓他當面解釋。李世民卻乘機祕密上奏父皇,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與後宮的嬪妃淫亂,而且說:“兒臣絲毫沒有對不起皇兄和皇弟,現在他們卻打算殺死兒臣,這簡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竇建德報仇。如今我快要含冤而死,永遠地離開父皇,魂魄歸於黃泉,如果見到王世充諸賊,實在感到羞恥!”高祖望着李世民,驚訝不已,回答道:“明天朕就親自審問此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凌晨(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披堅執銳、盔甲鮮明的入朝,由於李世民已經前期收買了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因此帶人率先在玄武門附近的密林裏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此時,高祖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重要大臣召集前來,準備當衆查驗這件事情了。

李建成、李元吉只帶了很少的衛士來到玄武門,察覺到了變化,立即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李世民跟在後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卻彎弓搭箭射向李建成,一箭就將他射死了。尉遲恭帶領騎兵七十餘人相繼趕到,他身邊的將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馬來。可就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密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就在這時尉遲恭躍馬奔來大聲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對手,趕緊放開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父皇庇護,但尉遲恭快馬追上他,一箭將他射死了。這一下李世民的威脅全部剷除了。

之後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侍衛皇帝。這裏有個小插曲,據稱當時尉遲恭問李世民自己是否需要換一下衣服、盥洗一下,以除掉滿身血污以免給皇帝帶來驚嚇,而李世民告訴尉遲恭:不必,就這樣去見皇帝。史載: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提寶劍和太子、齊王的首級滿身血污的徑直來到高祖所在的大殿。高祖大驚,問道:“今日作亂的人是誰?愛卿到此做什麼?”尉遲恭回答道:“秦王因爲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現二賊首級在此。秦王殿下擔心陛下安危,故派臣來衛護陛下。”“秦王賢達,陛下何不早立?”看着凶神惡煞一般的尉遲恭站在面前。高祖轉身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爲應當怎麼辦呢?”蕭瑀和陳叔達馬上說:“太子與元吉本就沒有謀略,又沒有爲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勞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奸邪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爲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高祖說:“好!這正是朕素來的心願。”當時,宿衛軍和秦王府的兵馬與東宮和齊王府的衛隊交戰還沒有停止,尉遲恭進而請求高祖頒佈親筆敕令,命令各軍一律接受秦王的號令,高祖聽從了他的建議。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從東上閣門出來宣佈敕令,衆人便這樣安定下來了。高祖又讓黃門侍郎裴寂前往東宮傳諭原李建成麾下的諸將士,不得再行抵抗,將士們便都棄職而散。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高祖正式冊立秦王李世民爲皇太子,又頒佈詔書:“即日起,凡政事,無論鉅細悉委太子決斷,後再報朕知即可。”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高祖頒佈制書,禪位給太子李世民,自爲太上皇,仍居於大內皇宮正殿——太極殿。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太子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次年改元爲貞觀,是爲唐太宗。至此,玄武門之變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完勝而告終。

唐太宗李世民

大 明 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另一皇家中樞,位於唐京師長安東北側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最初的用途是皇帝后妃用來夏季避暑。是唐長安城中後期三座主要宮殿區“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之一,佔地面積在“三大內”中居首(比太極宮略大)。被稱爲“東內”。自唐高宗起,至唐昭宗終,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曾在此處理朝政,起居。

1、龍首原

龍首原又叫龍首山,是一道東北西南走向的土山。從渭河之濱向南,地勢逐漸上升,此地便爲龍首原。傳說古代有黑龍自長安縣樊川蜿蜒北行到渭河飲水,他的行跡化爲龍首原,因從渭河邊突兀而起,勢如龍首而得名。在漢代人的記載中,稱龍首山“長六十餘里,東北臨渭水,西南到樊川”,最高的地方有二十丈,最低的地方也有五六丈,比當時的漢長安城要高出不少。因爲龍首原蜿蜒而起形式絕佳,歷來都被風水大家所青睞,所以從秦漢以來,它多次被選爲皇帝宮殿基址。龍首原爲漢長安城和隋唐長安城的分界。秦興樂宮、漢未央宮倚都龍首原北坡建造。隋唐以後,長安城新址遷到渭水龍首原以南,因爲這裏地勢平坦適合建設大規模城市。

繁忙而浩大的大明宮建設工地

2、大明宮建設

隋帝國以《周易》的乾卦理論爲指導建造了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唐長安城。地理和天象相對應,象徵北極星的皇宮太極宮,被安排在長安城北部中央的位置。然而過於理想化的設計,忽略了天然地理地貌的缺陷,長安城北低南高,位於北側的太極宮地勢低窪,北面又是樹木參天的皇家御苑,因此太極宮極爲潮溼,地面稍微下挖就可見到地下水,一到夏季更是遍地青苔和積水,潮溼而悶熱。

唐貞觀八年(634年),居住在長安城北苑大安宮的太上皇李淵年世已高,監察御史馬週上奏請爲太上皇新建一座新宮“以備清暑”,以求“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爲表孝心,太宗欣然批准,命人勘尋宮址,擇定“龍首原”爲太上皇建造一座避暑納涼的新宮室。堪輿完畢,浩大的新宮建設正式啓動,即大明宮的前身永安宮。意爲祈求太上皇李淵長安永泰。

據稱,初建之時,從工地上曾挖掘出一面古銅寶鏡,魏徵認得是秦始皇曾經用來清除異己的鎮國之寶,叫“秦鏡”。傳說它能照見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纖毫可見。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照出羣臣的忠奸、國運的興衰。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同時《詩經·大雅》中的《大明》篇,按《毛詩序》釋意爲:“文王有明德,故天覆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因此,唐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正式更宮名爲大明宮。峻工後,秦鏡就被懸掛在朝堂上震懾妖邪,以後纔有了“明鏡高懸”的說法。

在大明宮營造期間,擔任大唐將作大匠一職的人,是聲名顯赫的大畫家、《步輦圖》的作者閻立本。將作大匠專門負責皇家工程設計和營造,“掌供邦國修建土木工匠之改令,總四署、三監、百工之官屬,以供其職事。凡西京之大內、大明、興慶宮,東都之大內、上陽宮,其內外郭、臺、殿、樓、閣並仗舍等,苑內宮、亭,中書、門下、左·右羽林軍、左·右萬騎仗、十二閒廄屋宇等,……凡有建造營葺,分功度用,皆以委焉” 。大明宮的具體修建,應是由“掌供邦國修建土木工匠之改令,總四署、三監、百工之官屬”的將作監負責。

閻立本父子三人深諳工藝之學。父親閻毗爲隋朝的殿內少監,兄長閻立德曾先後擔任唐朝的將作大匠和工部尚書,並設計了翠微宮、玉華宮以及唐太宗的昭陵。閻立德死後,閻立本繼任其兄之職,任唐帝國的將作大匠。除了深厚的家學淵源,閻立本也是唐代聲明顯赫的大畫家,舉足輕重的皇家宮殿必定是帝國最傑出的藝術家智慧的結晶。由此推斷,大明宮的設計者應是以閻立本爲主。司農少卿梁孝仁,由於精明幹練,被任命爲大明宮督造總管。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新宮開始建設。貞觀九年(635年)正月,新宮更名爲大明宮。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年界七旬的唐高祖李淵駕崩於大安宮寢殿,大明宮的建設隨即中止。此次建設時間僅持續半年有餘,只有設計規劃中的部分宮室殿宇建成,絕大部分都沒有完成。因此,在唐太宗時期大明宮僅作爲皇帝夏季避暑的臨時辦公場所。

唐高宗即位以後仍然是以太極宮爲皇家中樞。但是高宗身體欠佳,尤其步入中年以後平時連批閱奏章、處理政務都感費力,史稱:“高宗染風痹,惡太極宮卑下,故再營大明宮。”這就是說一直體弱多病的高宗患上了嚴重的風溼病(風痹)。因太極宮地勢低窪潮溼,很不利於風溼病人恢復,高宗不堪忍受疾病之苦,尤其是到了夏季。於是爲了皇帝的龍體安泰,時隔二十八年,大明宮的修建再次被緊急提上日程。

龍朔二年初(662年),大唐舉全國之力再興土木營建大明宮。這一次可是“大幹快上”。設計圖紙和規劃都是現成的,只是略有修改,“遣司稼少卿梁孝仁監造” 仍然任命梁孝仁爲大明宮督造總管。“命徵盤石之匠,下荊揚之材,操斧執斤者萬人,涉債礫而登崔鬼;擇一干於千木,規大壯於喬枚”。由於皇帝的緊急需要,工程開展十分迅速,“龍朔二年六月七日,制蓬萊宮諸門殿亭等名,至二月二日,稅十五州率口錢,修蓬萊宮,減京官一月傣,助修蓬萊宮,四月二十二日,移仗就蓬萊宮新作含元殿,二十五日,始御紫震殿聽政,百僚奉賀,新宮成也”。新宮的修建僅用了十個半月的時間,可謂神速。同時在大明宮丹鳳門南面,闢丹鳳門大街。“置宮後,分詡善、永昌各爲二坊”,“街廣一百三十步,南北盡二坊之地,南抵永興坊北門之東”。用以連通長安都城供皇家車馬驅馳。

3、大明宮規制

大明宮利用天然地勢、地形修築宮殿,形成一座外形並不規則但相對獨立的城堡。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

整個宮域仍分爲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爲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爲主。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門南門,等同於太極宮承天門。門前是寬達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丹鳳門以北依次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築,也大都沿着這條軸線分佈。《雍錄》載:大明宮自丹鳳門有含元殿,再北爲紫宸殿,南北相沓,三座建築都建於山崗之上。前朝區佔據龍首山的最高端,過了前朝區,龍首山北麓的地勢迅速降低,高差達數米。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是大明宮三大殿,正殿爲含元殿。含元殿位置最高、等級最高,史稱:立含元殿高臺之上南望,則長安秀色盡收眼底。可見含元殿的高臺基座上是可以俯瞰長安全景的絕佳位置。故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寫含元殿的巍峨氣勢。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弘史二館。宮城外的東西兩側分別駐有禁軍,北門夾城內設立了禁軍的指揮機關——“北衙”。在軸線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牆上開邊門貫通形成。

龍首山北面爲大明宮御苑,地勢低窪,引龍首渠水入城形成湖泊,即太液池。這一次,大明宮後庭區的規劃十分注意地理位置的選擇,避免後宮區域再次發生像太極宮潮溼湧水的現象。天子后妃寢殿和便殿,大多被集中到了太液池東南的龍首山高地上,皇帝於後庭理政和宴請羣臣的場所,也被規劃到了太液池西南岸的龍首山高地上。而在太液池的北面,地勢廣闊低平,則安插一些有了的場所和太液池的附屬景觀,如拾翠殿、梨園、杏園、牡丹園、跑馬樓、鬥雞臺等別院。鱗次櫛比建有別殿、亭、觀、樓等30餘所。

大明宮丹鳳門

大明宮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爲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取丹鳳朝陽之意。東西分別爲望仙門和建福門;北面正中爲玄武門,東西分別爲銀漢門和青霄門;東面爲左銀臺門;西面南北分別爲右銀臺門和九仙門。除正門丹鳳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爲三個門道。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築有與城牆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玄武門。

丹鳳門是唐大明宮中軸線上的正南門,其長度、質量、規格爲隋唐城門之最,體現其千般尊嚴、萬般氣象的皇家氣派。它的規制之高、規模之大均創都城門闕之最。丹鳳門沿用歷史長達240餘年,北面正對含元殿,兩者之間爲長600餘米的御道。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曾改名“明鳳門”,不久複名“丹鳳門”。自建成之日起,丹鳳門就成爲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宮諸門中規格最高。丹鳳門上有高大的門樓,是唐朝皇帝舉行大典、宣佈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

大明宮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位於丹鳳門以北、龍首原的南沿,是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之所,也稱“外朝”。主殿面闊十一間,加上副階爲十三間,進深四間,加上副階爲六間。在主殿的東南和西南方向分別有三出闕翔鸞閣和棲鳳閣,各以曲尺形廊廡與主殿相連,整組建築呈“凹”字形。主殿前是以階梯和斜坡相間的龍尾道,表面鋪設花磚。在龍尾道的前方還有一座宮門,左右各有橫貫東西的隔牆。含元殿規制高,因此除了用做大典禮儀外,含元殿平時鎖禁很少使用。皇帝大朝儀、皇帝上尊號、改元大赦、皇帝殿試、皇帝親自主持的大宴這些才啓用含元殿。見於唐代史料的有大宴羣臣和策試舉人。唐玄宗曾在含元殿大宴羣臣,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玄宗晚年組織的千叟宴,史稱“宴京師耆老於含元殿庭,賜九十以上幾、杖,八十以上鳩杖”。足見大唐盛世的奢靡之風。

玄宗時期含元殿大宴

唐代中書舍人、詩人賈至的《早朝大明宮》描寫了當時大明宮輝煌壯麗的景象。“銀燭朝天紫陌長,錦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自惹御爐香。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哪想賈舍人詩一出口,馬上惹的衆人競相寫詩來和。詩人王維專門著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我在上文中引用了一句:“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各位讀者讀到此處一定也無比的感嘆大明宮曾經的輝煌與壯麗吧,從建築規模到建築等級,再到精美程度恐怕要甩大家耳熟能詳的圓明園好幾條大街。那大家一定要問了,這麼宏偉壯觀的大明宮如今還有蹤影嗎?實在遺憾,我只能用《好了歌》的一句來回答了:“衰草枯楊,曾爲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兒今又糊在蓬窗上。”大明宮早已成了過眼雲煙,只剩下發掘出的大明宮地基遺址。那大明宮是如何被毀的呢?

史稱: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攻入長安城,縱兵掠奪,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等均遭亂兵劫掠毀壞。此爲大明宮所經第一次兵禍。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率軍攻入長安,與唐軍交戰三年,使得長安城“宮、廟、寺、署,焚蕩殆盡”。大明宮遭到極大破壞,此爲大明宮所經第二次兵禍。

黃巢起義平息不久,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七月,藩鎮李茂貞的岐山軍叛亂“犯京師,宮室間舍,鞠爲灰燼,自中和(881年)以來,葺構之功,掃地盡矣”。“中和年以來,葺構之功”,指黃巢兵退後,唐王室對包括大明宮在內的長安城進行過修復,然而不過五年,李茂貞的一把火又使此番努力功虧一簣。此爲大明宮所經第三次焚燬。

李茂貞兵退後,唐昭宗任命華州節度使韓建爲修宮網使,整飾長安宮室,當時已無力修復全部建築,主要是修整太極宮。好景不長,天覆元年(901年)十一月,藩鎮朱全忠西入潼關,宦官韓全誨劫昭宗西去鳳翔府,然後“火焚宮城”。此爲大明宮的第四次災禍。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將唐昭宗從鳳翔府“迎回”,奉天子於東都(洛陽,朱全忠的勢力範圍),挾天子以令諸侯。遂下令徹底廢毀長安城,拆卸宮室木料順渭水運往東都,餘者全部焚燬,此爲對大明宮的第五次最大規模損毀。這一次給己經破敗不堪的大明宮最致命一擊,除一些體積較大、搬不動的磚石類建築物以外,其餘皆灰飛煙滅。可謂“荒冢一堆土沒了”。

看到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從興盛走向衰敗,真是驗證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王朝“週期率”。我不禁想起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詠史》詩:

歷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爲枕,

豈得珍珠始是車。

縱觀歷史,鋪張浪費、奢靡之風看似國力興盛的象徵、看似無傷大雅,實則與個人和國家的命運生死攸關。人無儉不立,家無儉不旺,國無儉必亡。願我們都要牢記“成由勤儉破由奢”這句話,永遠不要丟棄中華民族勤儉持家的美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