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侯寶林、王決、曹靜波、耿明晨等人和房東大嫂、老人們一起剁肉、擇菜、和麪、擀皮包餃子,一起守歲,唱歌、說相聲、講笑話搞聯歡度除夕,起五更喫餃子之前侯寶林還給老奶奶拜年,唱段喜歌。這是侯寶林最愛喫的,他說比北京六必居的醬菜還好喫。

「滄州記憶」侯寶林在滄縣,記得這些往事的滄州人不多了

我國當代相聲藝術大師、語言大師侯寶林曾在滄縣李天木回族鄉自來屯村生活、勞動。他在村裏與羣衆同喫、同住、同勞動、同娛樂的情景,親切和善又幽默風趣的音容笑貌時常浮現在人們眼前——

「滄州記憶」侯寶林在滄縣,記得這些往事的滄州人不多了

不怕髒累學農活

那是1957年,中央廣播事業局響應黨的號召,百十名幹部上山下鄉勞動,於10月底的一天深夜到達滄州。這其中便有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和他所在廣播說唱團的28位藝術家。他們來到自來屯村——河北省的模範紅旗村。滄縣縣委、縣政府先是把他們送到薛官屯鄉,自來屯的村民聽說後特別高興,套了7輛鐵瓦、一輛膠輪騾馬車,把他們接到了村上。侯寶林、王決住在老三連(後改稱第十生產隊)老黨員、大鄉鄉長李德玉家,喫飯在高級社主任王憲孟家。

到村後的第二天,侯寶林等人便聽從隊長王憲亭分配出工幹活,跟隊長一起到東窪用坡鬥給小麥澆封凍水。當時40歲的侯寶林,從未乾過這種活,和同伴兩人牽着4根麻繩的坡鬥,在水面和空中搖擺“跳舞”,怎麼也不聽他們使喚,累得滿頭大汗也沒有兜上水來。隊長王憲亭一看,就過去示範指導,侯寶林很快便掌握了要領,一天澆了近一畝地,受到了幹部和鄉親們的讚揚。當時的《渤海日報》和《新觀察》雜誌還刊發了新聞報道和他們打水澆麥的照片。

後來,又在北窪搞農田水利建設。改造鹽鹼地要用大筐抬土,開始侯寶林只抬半筐,步子還亂扭秧歌。經過隊長指點,又經幾天勞動實踐,便能抬一整筐,壓腫了肩膀,他也不說。還有一次,在離村很遠的地方和曹靜波打坡鬥澆地,曹靜波不小心一腳滑進了冰水中,棉鞋襪子都溼了,侯寶林便把自己套的襪子脫下一雙讓他換上,社員們也弄來幹沙土給他把鞋襪包乾,並讓他提前下工回家。

侯寶林還跟社員們一起搗糞、送糞、撒糞、打井拉滑車等。春天和小學生們刨坑種樹,在村邊秧稻子、插稻秧;夏天耕地、薅草、鋤地、割麥、打場;伏天翻紅薯蔓子、擗高粱葉子,什麼髒活累活都幹,學會了許多農活。

「滄州記憶」侯寶林在滄縣,記得這些往事的滄州人不多了

鄉親們喫啥他喫啥

來村時,侯寶林已在全國有了一定知名度,可他從北京來到滄縣農村,一不帶點心、罐頭、掛麪等食品,二不在村上單開小竈,近一年時間始終堅持喫派飯,鄉親喫啥他喫啥。

自來屯當時生產水平不高,社員比較貧窮,一年到頭很少能喫上幾頓白麪大米。房東王憲孟老伴兒秦朝鳳便千方百計將粗糧細做,把平常的莊稼飯做得有滋有味。如玉米糝子熬粥有時摻紅薯,有時摻胡蘿蔔,有時摻蔓菁或小菜疙瘩,有時還做菜粥或尜尜湯;玉米麪摻黃豆麪做主食,有時貼餅子,有時加棗蒸窩頭,有時做白菜餡或幹馬齒菜餡的糰子,有時烙烀餅;白菜熬粉條、熬豆腐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平時喫的基本就是農家醃泡的老鹹菜或燜熟的鹹菜,如白蘿蔔、苤藍、疙瘩頭、韭菜花、辣椒、姜不辣、糖蒜,還有自家做的醬。這是侯寶林最愛喫的,他說比北京六必居的醬菜還好喫。秦大嫂給他把洗乾淨的大蔥、白菜心,還有孩子們在窪裏挖來的苣蕒菜拿來,讓他蘸醬喫,侯寶林總是滿意地稱讚“好喫好喫”。那時的農村生活是清苦的,但對粗茶淡飯侯寶林從不厭煩和挑剔。

有時,王憲孟也在集上買回點羊肉包餃子來改善生活。侯寶林不喜歡喫羊肉,但他不言語。王憲孟大女兒不喫腥葷,秦大嫂給她包點素餡的,侯寶林便悄悄地喫幾個。後來被發現了,王憲孟便不買羊肉改買豬肉。有時侯寶林他們下地幹活或到縣裏演出回來晚了,秦大嫂就給他熱飯喫。到秋天農作物逐漸熟了,秦大嫂給他們炒花生、煮鮮棗、糊毛豆角、烀紅薯、煮嫩玉米喫。

1958年元旦、春節來臨,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幹到臘月二十九,喫完餃子再動手”。所以,中央廣播說唱團的同志一個也沒回北京與親人團聚,堅持在自來屯與社員羣衆一起過年。侯寶林、王決、曹靜波、耿明晨等人和房東大嫂、老人們一起剁肉、擇菜、和麪、擀皮包餃子,一起守歲,唱歌、說相聲、講笑話搞聯歡度除夕,起五更喫餃子之前侯寶林還給老奶奶拜年,唱段喜歌。

他在哪 哪就有歡笑

侯寶林這位久負盛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不僅在劇場舞臺上幽默風趣、詼諧逗樂,在日常生活也是爽朗樂觀,談笑風生,令人捧腹。

他在自來屯勞動鍛鍊期間,不管是在田間、地頭、場邊,還是在村裏隊部、房東屋舍、院落或夏夜在樹下乘涼,不管是幹部社員、男女老幼,只要有人要求說一段,他從不拒絕,總要滿足大家的要求。有時說段單口相聲,或者說個小笑話、小幽默;有時還見景生情現編現說,逗得大家前仰後合,哈哈大笑。他還注意在民間蒐集神話傳說故事、笑話或歇後語、俏皮話以及當地的方言土語,還有小買賣人的吆喝聲。有一次,他在田間休息時給大家學房東大姐和她母親說話:房東大姐剛從窪裏幹活回來見娘正在做飯,就問:“丫呀,今兒咱喫麼飯呢?”娘說:“我給你餷黏粥,烙餅子。”說的是地道滄縣調,土味極濃,大家笑得合不攏嘴。

侯寶林來自來屯不久,中央廣播事業局領導便組織慰問團來滄縣慰問。其中有他的老搭檔郭啓儒,老同行劉寶瑞、郭全寶,徒弟馬季、於世猷,還有唱西河大鼓的馬增芬、女歌唱家馬玉濤等人。村中搭了土臺子,臨時辦了一臺熱鬧的文藝晚會,藝術家們都上臺表演了節目。侯寶林和郭啓儒說了對口相聲《戲劇與方言》《夜行記》《關公戰秦瓊》等,他自己還說了單口相聲《四進士》 (四個近視眼秀才猜匾),還有《巧嘴媒婆》《偷年糕》《三個姑爺給岳父拜壽》等四五個小笑話,羣衆掌聲不斷,不讓他下臺。

中央廣播說唱團的演員都自帶樂器和表演道具,一到週末、假日、農閒便和大家一起聯歡。特別是侯寶林,每天不管幹活多累,收工回到住處見了房東也要說兩句笑話、唱兩口西皮二簧。幹部羣衆一致反映,這樣好的演員、這樣高水平的節目,在大城市花錢買票也看不上啊!今天給咱莊稼人送到家門口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特別是侯寶林的相聲、笑話,大大鼓舞了自來屯幹部羣衆的勞動熱情。

至1958年國慶前夕,侯寶林和廣播說唱團的同志完成勞動鍛鍊任務,在一個秋高氣爽、天氣晴朗的日子,告別鄉親,踏上返京之路。全村1800多口人,扶老攜幼,戀戀不捨地送到村外老遠,依依惜別,有很多人走了16里路一直送到李天木公社,侯寶林和鄉親們一一握手,灑淚而別。走後不久,他還給王憲孟、劉德玉兩家房東來信,表示感謝,並邀請他們有空兒到北京去玩。

來源:滄州日報 作者:馮天增

原標題:侯寶林在滄縣自來屯

閱讀和關注【滄州晚報】

給【滄州晚報】打上星標,

滄州晚報每日三次發佈權限

爲您提供最新鮮最實用的資訊

「滄州記憶」侯寶林在滄縣,記得這些往事的滄州人不多了

推薦閱讀

★2019年滄州將建7個特色小鎮

★滄州這一全新免費場館人氣旺!注意,5月1日起將收費!

★滄州市區將建一所新醫院,預計3月開工

★滄州最新公交班次表

★滄州西站(高鐵站)最新列車時刻表,滄州火車站最新列車時刻表

領導說了

你送一朵小花

「滄州記憶」侯寶林在滄縣,記得這些往事的滄州人不多了

小編的獎金就增加5毛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