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壘起七星竈,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

“親戚朋友到茶館,方言講的真鬧猛。 要做常熟老百曉,春來茶館聚一堂。”

每每一看到關於阿慶嫂的話題,總能想起這麼一副畫面:熱鬧的茶館裏,阿慶嫂滿帶笑容的給每一位顧客斟茶,並且不動聲色的留意着每一位顧客,談及戰爭有關的內容。

樣板戲《沙家浜》的唱段《智鬥》一折中。阿慶嫂爲了掩護新四軍傷病員,防止國民黨反動派迫害,通過機智又冷靜的對答,與刁德一巧妙周旋,最終化險爲夷,這個角色也贏得了廣大羣衆的喜愛。

由於當年的樣板戲,流傳了數十年之久,而且流傳區域甚廣,所以很多人也對阿慶嫂的原型感興趣起來。雖然阿慶嫂是代表着中國千千萬萬的農村婦女,但仍有不少人對此深究。

在抗日戰爭時期,常熟蘆蕩區有十多家茶館。其中的幾家,都曾成爲地下黨的交通站。後來創作樣板戲《沙家浜》的時候,就以春來茶館爲基地,並彙集三個人物原型的事蹟,塑造了阿慶嫂機智勇敢的交通員形象。

有不少人到沙家浜旅遊的時候,導遊小姐就會介紹到,當時阿慶嫂的歷史原型是阿興嫂,春來茶館實際上是東來茶館,老闆名字叫胡廣興,戲裏說的“阿慶嫂”實際是茶館老闆胡廣興的老婆“阿興嫂”。

現在去沙家浜旅遊的話,導遊小姐基本上都是這麼解釋的。畢竟有着沙家浜茶館的參考,而且也符合當時的史實。但是事實上呢,阿慶嫂是一個藝術作品,可以說是虛擬人物。

她採用的故事及其人物形象,是爲了豐滿劇中故事的。阿慶嫂她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千千萬萬抗戰婦女的化身。不管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她的原型,她在《沙家浜》中,都極大的讚揚了我國偉大的女性,誰說女子不如男呢,是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