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日消息,許多人類學家認爲,生活在大型社會性羣體中會促進大腦演化得更大,但一些新發現讓這一觀點發生了動搖。

在紐約大學靈長類動物學系的許多房間裏,幾乎每個櫃子中都藏着衆多骨骼標本。詹姆斯·海厄姆(James Higham)十分熱情地解釋道,這些骨骼可以幫助我們解答人類演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爲什麼我們的大腦如此之大,如此之重?

海厄姆展示了許多狐猴頭骨,以及很多已經滅絕的人類近親的塑像。他最感興趣的是這些靈長類動物的腦殼大小。通過對猴類、狐猴和人類大腦體積的研究,他和同事們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解釋了我們的大腦爲什麼這麼大。

在通常的觀點中,一些靈長類動物之所以擁有比其他動物大得多的大腦,原因與它們的社交行爲有關。換句話說,在規模更大、關係更復雜的社會性羣體中活動的靈長類需要更大的大腦,以有效地處理這些社交關係。

這一理論被稱爲“社會腦假說”(social brain hypothesis),已經出現了超過20年。在對靈長類動物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分析之後,海厄姆和同事亞歷克斯·德卡西恩(Alex DeCasien)自信地認爲,社會腦假說並不能完全解釋靈長類大腦的演化。

根據他們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演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上的論文,靈長類動物的大腦體積可以通過飲食來更加精確地預測。

爲了獲得這一結論,這支由德卡西恩領導的團隊建立了一個由140個靈長類物種組成的數據集,其中包括了指猴和幾種長臂猿。通過這些數據,研究人員分析了靈長類動物大腦體積與若干社交因素(如社羣大小和社交結構等)的關係。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一次運用這麼大規模的數據集來研究大腦體積。當社會腦假說提出時,並沒有考慮到猩猩等靈長類動物。作爲一個具有較大大腦體積的物種,猩猩經常過着獨居生活。

新的分析發現,與大腦體積相關的關鍵因素並非社會性羣體的大小,而是飲食。

海厄姆表示,人類很早就知道,主要喫果實的靈長類動物(食果動物)往往具有比喫樹葉的靈長類動物(食葉動物)更大的大腦。這可能是因爲喫果實帶來的益處:果實具有比樹葉更高的營養價值,而且更容易消化。

然而,取食果實的難度也相對較高。海厄姆舉例稱,果實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更加分散,這讓覓食過程變得十分複雜。

不過,論文作者也指出,新的發現並不意味着社會性羣體的規模在大腦體積的演化中沒有發揮作用。

由於果實不像樹葉那麼充足,因此食果動物常常要跨越更長的距離。它們往往會組成更大的社會性羣體,以完成漫長的覓食旅程。海厄姆說:“如果在果樹上有另一個羣體,那麼決定哪一羣靈長類動物最終佔有果實的通常只有羣體規模。”

換句話說,羣體規模越大,在競爭食物時就越容易“擠掉較小的羣體”。“所有這些因素都是協同演化的,但社會腦假說的主要問題在於,它明確地認爲一種力量的貢獻要比另一種力量大得多,”德卡西恩說,“如果你想把二者分開來看,那我們的研究顯示,另一種力量(飲食)的貢獻要大得多。”

德卡西恩和海厄姆都明白,他們的研究結果肯定會受到批評。

社會腦假說的提出者、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和靈長類行爲學家羅賓·鄧巴爾(Robin Dunbar)就對他們的發現提出了質疑。

首先,鄧巴爾表示大腦總體積並非以往認爲的那麼重要。相反,大腦中被稱爲新皮質(neocortex)的區域更爲重要,該區域在認知、空間推理和語言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新皮層體積和大腦體積之間有着重要的分別,”鄧巴爾說,“最初的社會腦分析顯示,社會性羣體的規模與大腦總體積的相關性並不是特別強(如果有的話),而是隻與新皮質體積有顯著相關性……這就很難與他們宣稱的觀點達成一致。”

其次,鄧巴爾指出,社會性羣體規模與飲食沒有必要成爲二者選一的大腦演化解釋。“這兩種理論都可以是對的,”他說道。這一點與德卡西恩和海厄姆的看法一致,鄧巴爾也認爲這些肯定在深層次存在聯繫。他說:“演化出較大的大腦,不可能是爲了處理一切事情,無論是社會性活動還是其他,除非你改變飲食,可以獲取更多的營養,這樣才能長出更大的大腦。”

不過,鄧巴爾依然堅持認爲,社會性羣體的規模纔是大腦體積演化的關鍵推動因素,而不是飲食。(任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