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17-图18)。神宗采纳礼官的建议,九月,把英宗奉安第八室,迁祧僖祖于西夹室,太庙依旧是八室,依次为:顺祖赵珽、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

唐朝人认为: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无始祖。到了宋朝,宋人却非说始祖是始祖,太祖是太祖。

为何宋人这样认为呢?自然是和政治息息相关,如果宋朝的太祖太宗和唐朝一样是父子相承,自然就没有这些口水话题。1,兄弟同昭穆与异昭穆之辩

赵匡胤篡周建宋后,有司就请立宗庙,群臣提出,自从隋文帝只立高、曾、祖、祢四庙以后,唐朝沿用,五代梁、晋、汉、周也继续效仿,他们都没有变更这个开国追崇四亲的制度,我们当然也要沿用。

因此,在建隆元年(960)正月,赵匡胤就追尊高祖父文安府君赵朓为僖祖文献皇帝;曽祖父中丞府君赵珽为顺祖惠元皇帝;祖父骁卫府君赵敬为翼祖简恭皇帝;考太尉府君赵弘殷为宣祖昭武皇帝;并追尊他们的妻子为皇后,一起配享太庙。大宋开国,宗庙为四室,太祖虚位,四位先祖按昭穆分列四室,依次为:僖祖赵朓、顺祖赵珽、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图1)

开宝九年(976)冬十月,太祖赵匡胤驾崩,三弟赵光义称帝是为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四月,太祖神主袝庙,位列第五室,以孝明王皇后配享。宗庙五室依次为:僖祖赵朓、顺祖赵珽、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图2)

到了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神主升祔太庙的时候,大宋朝因为宗庙的事发生第一次辩论。如果太祖太宗是父死子继,宗庙位置根本不用纠结,但宋朝的太祖太宗是兄弟,这哥哥已经入庙占了昭位,弟弟该怎么升祔呢?

判太常礼院李宗讷上奏说:应该按照《尔雅》,真宗皇帝应称太祖皇帝为伯。

户部尚书张齐贤反驳说:宗庙里哪有伯的称呼?太祖、太宗是兄弟相继为君,就如同父子,所以,真宗皇帝应该在太祖室称孝孙嗣皇帝,在太宗室称孝子嗣皇帝。

很明显,李宗讷是坚持兄弟同昭穆,而张齐贤则建议兄弟异昭穆,真宗赵恒不知道该听谁的,就下诏让礼官们讨论李、张二人的说法。

礼官商议后都赞成李宗讷的意见,认为按《春秋正义》跻鲁僖宫云:礼,父子异昭穆,兄弟同昭穆,应该以太祖为皇伯考,太宗为皇考,每逢大祭,太祖太宗昭穆同位,皇帝称孝子嗣皇帝。

真宗又下诏都省复议,众臣认为:“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纘承大宝,則百世不祧之庙矣。”如果算一代,太宗就不能单算一世,那又怎么称宗呢?不能为宗,又何以得为百世不祧之主呢?春秋正义又没有说不能异昭穆,如果把太宗续为第六世,以一昭一穆的话,陛下也不用毁庙,何乐而不为?

大臣们的意思还是支持张齐贤的兄弟异昭穆论,翰林学士宋湜回怼省臣们的意见说:三代以下,兄弟相继的多了,昭穆异位的没见过多少回,皇帝陛下在太祖面前称孙,实在不恰当。

真宗看群臣争议不下,只得诏令礼官再议,礼官引经据典,坚持兄弟同昭穆,举例唐玄宗以中宗为皇伯考,睿宗为皇考,同列穆位,再说太宗在太祖面前自称“孝弟”这么多年,陛下你怎么能追改太宗的意愿呢?唐玄宗都称中宗为皇伯考,唐德宗称中宗为高伯祖,怎么能说宗庙里没有伯氏之称呢?因此,礼官再次上奏,请太祖、太宗依典礼同位异坐,皇帝在太祖面前仍称孝子。真宗采纳了礼官的建议,把太祖、太宗视为同昭穆。宗庙六室依次为:僖祖赵朓、顺祖赵珽、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图3)

2,僖祖该不该迁毁

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说他梦到一个神仙告诉他,说是他老赵家的始祖,叫赵玄朗(财神赵公明),神仙托梦,这说明什么?说明老赵家是根红苗正,和前朝太上老君唐圣祖李耳后裔的大唐天子一样,都是上天眷顾的真命天子。

因此,在闰十月,真宗追尊赵玄朗为圣祖,并效法唐玄宗修建太清宫的例子,在十二月建造景灵宫来奉祀圣祖。之后,景灵宫就成了宋朝皇帝用来供奉故去皇帝皇后御容的宫殿。

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赵恒驾崩,太子仁宗赵祯继位。十月,真宗神主升祔太庙,仍然是以继室章穆皇后郭氏配享,注意了,宋开国三代皇帝都是无视原配抬举继室,千万不要鼓吹赵宋皇帝真爱原配。此时宗庙有七室,依次为:僖祖赵朓、顺祖赵珽、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图4)

康定元年(1040),直秘阁赵希言建议把僖祖赵朓、顺祖赵珽迁毁,另立祧庙奉置。

同判太常寺宋祁反对,老宋认为:按照王肃的七庙制度,僖祖到真宗才六世,不应该立祧庙。仁宗听从老宋的建议没有变动。

嘉祐八年(1063)三月,仁宗驾崩,嗣子英宗赵曙继位。仁宗要升祔太庙,又引起一轮争执。

仁宗升祔时,太庙七室已满,观文殿学士孙抃建议增加第八室,以升祔仁宗,并举例晋朝的六世十一室,唐朝九世十一室,都是按世数而不论神主数,我们大宋也该七世八室啊!这才符合七庙之制。

龙图阁直学士卢士宗和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反对,认为应祧僖祖,仍为七室,合乎七庙之礼,僖祖于英宗已经亲尽,当迁夹室,“祀三昭三穆,于先王典礼及近世之制,无不符合。”

孙抃反驳司马光,他认为应该适时变更,不可拘泥古制,僖祖虽然不是始封之君,但也是立庙之祖,如今庙数并没有过七世,为何迁毁僖祖呢?这不合古礼吧!因此,英宗采纳孙抃的说法,僖祖的庙得到保留,太庙就有八室,依次为:僖祖赵朓、顺祖赵珽、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图5)

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驾崩,太子神宗赵顼继位。要把父亲英宗升祔太庙,翰林承旨张方平等商议说同堂八室的庙制已经确定,按礼当祧僖祖,太常礼院遂奏请把僖祖迁祧奉置西夹室,让英宗神主升祔第八室,仁宗以上,依次升位。

神宗采纳礼官的建议,九月,把英宗奉安第八室,迁祧僖祖于西夹室,太庙依旧是八室,依次为:顺祖赵珽、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图6)

3,第一次始祖与太祖之争随着建国日久,一个重要的问题逐渐浮上水面,让皇帝不得不去面对他,什么问题呢?就是宗庙的始祖(太祖)正位问题。

宋朝的传承比较尴尬,太宗弟承兄位,帝位又一直在太宗后裔传递,等于说太祖给兄弟一家开了国,就没他家的事了。但太祖的开基之主,是谁也抹杀不掉的,毕竟建立大宋国是人家赵匡胤凭本事篡来的,只是没想到也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另外,金匮之盟和烛光斧影的流言也让北宋皇帝们在祭祀的时候心虚,总有理不直气不壮的感觉啊!因此,宗庙正殿的始祖(太祖)之位自然成了太宗后裔皇帝们心中的隐痛。

赵匡胤不但是大宋朝的始封之君,还是开基之主,“凡號太祖者。必以配天。此皆据理以定名号。以示当祧与不迁之意矣。故魏晉之庙。太祖以上。亲尽皆祧。而太祖历世不迁。”(《皇明经世文编》卷66)

按礼,大宋宗庙始祖(太祖)之位非赵匡胤莫属的,但是,如果以他为宗庙始祖,太宗以下诸帝恐怕要坐如针毡了,祭祀的时候的尴尬可想而知,可以参考晋元帝以司马炎为始祖(太祖)的窘境。

所以,怎么能以赵匡胤为始祖(太祖)呢?神宗以前还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混过去,到神宗时,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熙宁五年(1072)四月,令学士院集两制议,两制乞与待制、台谏、礼官共同商议,也正式拉开宋朝的始祖与太祖之争。

首先,是集贤校理、同知礼院赵彦若请求依照唐玄宗开创的九室庙制,把僖祖神主奉回太庙。

随即,秘阁校理王介就上奏请求以太祖赵匡胤正位宗庙始祖(太祖),“則是太祖啟運立極,聖神英武,為宋子子孫孫立萬世無窮之基本,而不得專饗東嚮之尊,臣恐宗廟神靈未安於此也。”(《长编》卷236)八月,出王介知湖州。

翰林学士元绛、知制诰王益柔、陈绎、曾布、直舍人院许将、张琥上奏说:太祖受命之初,立四亲庙从僖祖开始,僖祖以上的世次“不可得而知”,那僖祖当然是毫无疑问的始祖,他就是我大宋的契、稷,如果谁说僖祖比不了契、稷为始祖,那就是不知道尊祖,毁庙迁主就是称祖宗尊祖之意?不管从礼法还是人情考虑,都应该以僖祖之庙为始祖。

显然,元绛一伙人是迎合皇帝的心意,抬举僖祖,压制太祖的,翰林学士韩维反驳回去:先王有天下,“迹其基业之所由起,奉以为太祖,所以推功美、重本始也。”太祖皇帝孝友仁圣,睿智神武,兵不血刃,坐清大乱,子孙遵业,万世蒙泽,功德卓然,为宋太祖,没有什么争议的。僖祖虽然是太祖的高祖,但他并没有功业,如果把僖祖尊为契、稷侍奉,恐怕没有依据。元绛所说没有依据,臣不敢苟同。

天章阁待制孙固也赞成韩维上奏:太祖皇帝受天命,为宋立万世无穷之基业,做为宋始祖配天受飨是理所应当的。神宗本人虽然觉得韩维、孙固所言甚是,但他不是太祖子孙的身份注定他不能同意韩、孙之议。这时,元绛等人的支持者王安石走到前台说:老韩、老孙说的不对,哪有让祖宗屈居子孙之下的?神宗涨红了脸皮猛点头。

王安石是以迎合皇帝为目的,铁心要把僖祖抬到始祖位,不能让太祖占据始祖位给太宗后裔的皇帝添堵,甚至要扒掉太祖配天的资格。

韩维一派是坚持按照礼法,应该以太祖占据始祖之位。王派说理说不过,就开始耍赖了:要尊太祖为始祖,那太祖的高祖父僖祖该怎么安置才显得尊祖呢?

为了安置僖祖的问题,礼官继续讨论,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张师颜建议立别庙来安奉僖祖神主。同知太常礼院苏梲建议把僖祖升祔景灵宫,就像唐朝的献祖、懿祖祔兴圣庙一样。

霸道的王派根本不听,同判礼院周孟阳说:自僖祖之上,不知道世次,那僖祖就是始祖无疑,应该以僖祖配感生帝。

同党章衡也上奏说:尊僖祖为始祖,把顺祖祧出去就好了,以合子为父屈之义。

就这样,韩派要求太祖正位始祖(太祖),王派要把僖祖抬上始祖(太祖),熙宁五年的始祖太祖之争乱成一锅粥。最后,自然是王安石胜出了,皇帝的出身已经注定他站哪边了。十一月,“奉僖祖神主為太廟始祖,遷順祖神主藏之夾室,依禮不諱,孟夏祀感生帝,以僖祖配。”(《长编》卷240)

熙宁六年(1073)正月初七,神宗正式下诏,以僖祖为太庙始祖,配感生帝,把僖祖儿子顺祖祧进夹室,僖祖在大宋的始祖地位正式确立,而开基的太祖皇帝只能居与其“太祖”名号并不相配的昭穆之位。

太庙依旧是八室,顺序为:僖祖赵朓、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图7)

元丰元年(1078),详定郊庙礼文所图上八庙异宫之制,以始祖居中,分昭穆为左右,并确定太祖为百世不迁。4,不折腾不舒服斯基的徽宗

元丰八年(1085)二月,神宗崩,太子哲宗赵煦继位,十一月,升祔神宗神主至第八室,迁祧翼祖夫妻于西夹室。太庙依旧是八室,顺序为:僖祖赵朓、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图8)

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崩,弟端王徽宗赵佶继位,六月,哲宗升祔太庙的事再次引起群臣讨论。

礼部太常寺建议效法晋成帝故事,在太庙增一室为第九室,奉哲宗升祔,就不用迁毁先祖。

蔡京认为哲宗承嗣神宗大统,自当为世,应该祧宣祖,以合三昭三穆之义,吏部侍郎陆佃、中书舍人曾肇等附和蔡京。

但礼部尚书李清臣是首建增室之议,得到侍郎赵挺之等人的附和,支持李议众多,徽宗就依从李议,增第九室以奉哲宗。

八月,徽宗“詔以仁宗、神宗廟永世不祧。”奉哲宗升祔太庙。太庙格局为九室,顺序为:僖祖赵朓、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图9)

崇宁二年(1103),徽宗又认为哲宗是子继父,应该自为一世,令礼部、太常寺详议。十二月,礼部、太常寺就请求迁祧宣祖夫妻于西夹室,居翼祖夫妻之次,迁哲宗于第八室。

太庙格局又恢复为八室,顺序为:僖祖赵朓、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图10)

然而,恢复八室才半年,蔡京当政,庙制再次变更,崇宁三年(1104)九月,徽宗下诏采用王肃九庙之制,“自我作古,垂之将来,庶安宗庙之灵,以永邦家之福。”十月,重新奉翼祖、宣祖回太庙,增为十室。

崇宁四年(1105)三月,复翼祖、宣祖庙,行奉安礼,太庙格局为九庙十室,依次为:僖祖赵朓、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图11)

西夹室里孤零零的顺祖赵珽斜眼:合着就坑乎我一个人啊?5,第二次始祖与太祖之争徽钦二帝遭遇靖康之变,北宋亡国,高宗南渡,逃跑之路多艰辛自不言表,宗庙也是历经坎坷。高宗逃到扬州,把神主奉于寿宁寺,景灵宫的神御奉安于温州,后来高宗又跑到杭州,太庙神主就一并奉安在温州,直到绍兴五年(1135)才开始在临安建太庙。

宋人惨遭亡国之痛,自然免不了讨论原因,群臣追本溯源,都认为是王安石变乱祖宗旧法,贬低太祖,之后蔡京又擅权误国,终于导致九州板荡,社稷丘墟,应该把王、蔡之说全盘否定,纠正错误。

因此,吏部员外郎董弅上奏:太祖受命之君,不能委屈他在昭穆之位,请以太祖皇帝正位始祖(太祖)之位。

太常寺丞王普赞成董弅的建议:“僖祖非始封之君而尊为始祖,太祖实创业之主而列於昭穆,其失自熙宁始。”熙宁之礼大谬,如果以僖祖居始祖(太祖)位,僖祖当称太祖,太祖皇帝就要改庙号,而不是以太祖之尊屈居昭穆之列,名不正言不顺,“今宜奉太祖神主居第一室,永为庙之始祖。”

高宗点头表示称是:太祖皇帝开基创业,始受天命,应该居东向之位。并下诏群臣集议,侍从、台谏、礼官都认为太祖开基创业,应为本朝始祖(太祖),正东向之位,为万世不祧之祖。还有大臣建议把僖、顺、翼、宣四祖迁于别庙,免得屈尊于子孙之下。这是南宋第一次提出始祖、太祖的问题,也是大宋朝的第二次始祖太祖之争,高宗口头表示赞成,就是不执行。

谏议大夫赵霈揣测到高宗的心意,在一片呼唤太祖正位的情况下,他也不敢说反对的话,只是把倒霉的徽宗拉出来做挡箭牌,说徽宗北狩,宗庙之事谁敢擅专?这宗庙制度都是他定下的,他还活着,做儿子的怎么能乱改呢?高宗猛点头,对对,我爹不在家,我是孝子,怎么能更改我爹的家规?因此,此次始祖、太祖之争,结局仍是“不果行,一仍旧贯”。

其中缘由,自然还是身为太宗系后裔的尴尬,如果让太祖皇帝正位始祖,那太宗只能居昭穆之位,在太庙里的地位降低。以前好歹有太祖垫背,现在要是太祖正位,那太宗不是尴尬了,做为太宗后裔的高宗也尴尬啊!这皇位的合法性就容易被质疑了!怎么可能答应让太祖正位呢?只能稀里糊涂不了了之。

绍兴十二年(1142)四月,宋金和议,韦太后携徽宗棺木南归,十二月,徽宗神主升祔太庙,与哲宗同昭穆,不用迁祧,只是增加一室,为十一室。

太庙格局为九庙十一室,依次为:僖祖赵朓、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图12)

绍兴三十一年(1161),钦宗死讯传来,上尊谥,升祔太庙,次年春正月,祧翼祖于西夹室,钦宗升祔到第十一室。

太庙格局为九庙十一室,依次为:僖祖赵朓、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图13)

6,第三次始祖与太祖之争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高宗禅位为太上皇,太子孝宗赵昚登基,大宋的皇统重新回到太祖系,孝宗在位十来年后,就想在礼制上为老祖宗太祖皇帝张目,淳熙元年(1174)六月初一,诏礼官讨论别建四祖庙,正太祖东向位,孝宗表现的挺有气魄的样子。

吏部侍郎赵椊中重提绍兴五年旧事,表示赞成当年董弅、王普的建议,应当参考汉太公立庙万年、南顿君立庙章陵的故事,别建一庙安奉僖、顺、翼、宣四祖,让太祖正位,如汉高祖,其次奉太宗居第二室,如周武王。

孝宗诏礼部、太常寺讨论,以为能够如愿以偿呢,结果,群臣依旧模棱两可,此事仍然不能决断,被一盆凉水泼头上的孝宗只好诏有司继续以旧制行礼。

淳熙年间是大宋始祖、太祖之争的第三次,孝宗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当然是因为头上还有一个高高在上、手握实权的太上皇高宗啊!孝宗到底心愿未遂,没能为太祖正位。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太上皇高宗驾崩,升祔太庙,因为与钦宗是兄弟,为同昭穆,因此,没有迁祧,增为十二室。

太庙格局为九庙十二室,依次为:僖祖赵朓、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高宗赵构。(图14)

之后在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禅位给太子光宗赵惇,自为上皇。绍熙五年(1194)六月,孝宗驾崩,光宗不主持丧仪,朝廷几乎大乱,宗室宰相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得到高宗吴皇后的支持,拥立皇子嘉王宁宗赵扩登基,奉光宗为上皇。7,第四次始祖与太祖之争

这个时候,身为太祖后裔的皇帝已经三代,为太祖正位的呼声也不存在政治上的阻力了,因此,在孝宗神主升祔太庙时,九月,太常少卿曾三复首先提议:请祧宣祖;请正太祖东向之位。

吏部尚书郑侨也请求:趁孝宗袝庙之际,以太祖为始祖,定宗庙万世之礼,慰太祖在天之灵,破熙宁不经之论。

当时名士大儒如楼钥、陈傅良都赞成太祖为始祖,请求把四祖别庙安奉,唯有朱熹反对迁祧僖祖。

朱熹认为:僖祖从熙宁五年被奉为始祖,已尽百年,“为得礼之正而合于人心,所謂有其举之,莫敢废者。”应该以僖祖为始祖,如周之后稷,太祖如周文王,太宗如周武王,与仁宗之庙,都为万世不祧,高宗之庙也万世不祧。

宁宗是出名的没主见,听了朱熹的建议也点头称善,觉得老朱说的也有理啊!高宗在位时不曾祧僖祖,孝宗继位、太上皇继位都不曾祧,如今哪里会这么容易迁祧呢?

没等宁宗纠结,韩侂胄发动庆元党禁,朱熹就被罢官逐出朝廷,关于太祖正位,僖祖迁祧的事遂成定议,“蓋自昌陵祔廟,踰二百年而後正太祖之位。”

闰十月,诏建别庙,迁四祖神主安奉,太祖终于正位太庙的东向之位,宋朝的始祖、太祖之争历时百年终于落下帷幕。

理宗绍定四年(1231)九月,京师大火,延及太庙,太常少卿度正重提始祖太祖之争,他认为应该遵从朱熹的建议,“夫尊僖祖以為始祖,是乃順太祖皇帝之孝心也。”

理宗下诏集议,没人理睬度正,让度正之言成为宋始祖、太祖之争的最后涟漪。

孝宗袝庙,此时太庙格局为八世九庙十一室,依次为: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高宗赵构、孝宗赵昚。(图15)

庆元六年(1200)八月,上皇光宗崩,升祔太庙,没有迁祧,增为十二室,仍祭祀九世。依次为: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高宗赵构、孝宗赵昚、光宗赵惇。(图16)

之后宁宗崩,应该祧真宗,理宗崩,该祧仁宗,度宗崩,该祧英宗。但先有诏说真宗、仁宗、神宗三庙世世不迁,那宁宗崩,就该祧英宗,九世十二室;理宗崩当祧哲宗,度宗崩当祧徽宗,则成了十世十二室。(图17-图18)

8,猴格说宋代的情况只有晋代类似,都因为帝系的转移,让皇帝在宗庙祭祀方面陷入窘迫的局面。

西晋的时候,因为皇帝都是司马昭的后裔,自然以司马昭为太祖,到了东晋,旁系出身的司马睿再尊司马昭正位太祖,就会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处境,没有尊崇司马懿来的名正言顺,所以,晋太庙的始祖(太祖)之位后来就成了司马懿。

宋代也是如此,赵匡胤开国,却被赵光义摘了桃子,让双方在太庙都处于尴尬的处境,赵匡胤得不到应得的尊崇,赵光义后代只能死抱住僖祖这个牌子不丢来压制赵匡胤。

所以,不管僖祖有没有功德,也不管司马光、韩维等人据礼力争,都架不过皇帝的私心作祟。王安石的暴戾霸道,也是建立在深知帝心的基础上。

每次写宗庙文都要感慨一下,所谓礼法制度真的是皇家的遮羞布,用了就捡起来,不适用了就踩在脚底。没理也要扭三分说的就是赵宋皇帝。

如史家所言,僖祖与顺祖谁远谁近?从来没听说过不依次迁祧高祖父,反而越次迁祧曾祖父、祖父、父的,哪有这样的道理?僖祖并没有不祧的功德,只因为赵家皇帝私意作祟,强行推崇竟然稳居太祖之位百余年,堂堂大宋、士人当道的君子之国,竟能如此操作!

以及,宋开国至徽宗一共才有八个皇帝,不祧之主居然有五位,大唐皇帝中的中宗元宗宪宗三帝要是地下有知一定会为自己叫屈觉得生错时代。

就是这样。

图表系猴格自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参考资料:宋史、长编、文献通考、庙制图考等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