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例行刷头条,偶然看到有一篇题为《历史冷知识:“密折制度”真的是起源于雍正吗?》的文章,出于一个雍正脑残粉的自觉,我点进去看了,结果刚看开篇就感觉受到了刺激。

看完整篇文章,我努力安慰自己,作者其实就想写明朝密疏,把雍正捎上了做个对比而已,谁让这年头雍正也成了流量呢?

可是当我看作者回复了我的留言以后,忍不住把我压箱底的两大法宝——杨启樵先生《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和冯尔康先生《雍正帝》两本书翻了出来找证据,反驳这篇全是槽点的文章。

折匣首先,“清朝雍正皇帝创设‘密折制’”是为密折制度之滥觞”到底出自哪本教科书?

作为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我真想不起来哪本教科书有这句话,当然也可能是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再者,百度搜索这句话,也只能搜到作者的文章。如果这句话真是出自某教材,我想百度不至于搜不到吧。既然作者引出了这句话,还要麻烦给个出处。

请安折与奏匣第二,“疏”和“折”是一回事吗?

“疏”,查网上的新华字典(因手上没有纸质版工具书),对“疏”的解释是:分条说明的文字:上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奏疏。注疏(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也就是说,疏作为一种公文,重在分条陈述。

“折”呢?按新华字典的解释,“折子戏”的“折”,意思比较接近,按杨启樵先生在《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一书中的解释,奏摺的摺是折叠意,用折叠的纸缮写而得名。而奏折,是臣对君的一种报告。

古代公文中,臣工报告的名称有:章、奏、表、议、疏、启、书、札子、封事等,奏折是后起的一种公文,杨启樵先生猜测可能起源于清朝。很明显,“疏”、“折”根本两码事。

“奏疏”和“奏折”也不一样,奏疏重在分条陈述,而且作为一种正式公文,对于格式肯定有明确要求,比如字体、贴黄、备副本。

而奏折一开始是非正式公文,对于格式,没有特别的要求。即使形成制度后,跟奏疏也完全不是同一种。

请安折第三,“密疏”和“密折”是一回事吗?

“密疏”和“密折”,虽然都是直达御前,但是除了这点,其他都大不相同。

首先,密疏没有什么保密措施,容易泄密;而密折形成了制度,保密措施很严密。按作者的说法,阁臣的密疏直接塞门缝,一般臣子通过通政司,但通政司之后还要经过司礼监,这样一通流程下来,根本没有什么保密措施,泄密太容易了,很多密疏很难到皇帝跟前。

而密折,在雍正朝,保密工作相当完善了,密折是真的直接给皇帝,中间的程序就是臣子写好,加封套,固封,放入折匣,匣外加铜锁,再用御压黄纸封口,包黄包袱,交给亲信仆人,仆人可以直接送到乾清门。

这中间不需要经过任何部门,而且,保密设备都备好了——雍正给可以写密折的人发2个至8个折匣,数量根据路途远近、奏折疏密而定,折匣的铜锁是宫廷特制,寻常锁匠开不了。折匣的钥匙只有皇帝和臣子本人才有。旁人没有钥匙,即使得到折匣,也看不到密折内容。

其次,格式、内容都不一样,密疏是一种正式公文;而密折,是雍正和臣子私人通信,他们简直无话不谈,正经朝廷大事、饭后闲余八卦,街谈巷议都有。雍正的“耗羡归公”政策、倒年等国家大事,都是通过密折跟朝臣先通气的。

再者,皇帝批阅之后的处理不一样。密疏经皇帝批阅以后,将密旨附于密疏之后,由文书房再转呈外廷,直接送还上奏密疏的本人,而密折经皇帝批阅之后,直接发还给臣子本人。

康熙时期李煦小密奏第四,明朝有“密折”吗?

明朝肯定没有密折,“密折”这个词应该是清朝才出现的。

可是作者开篇就说“明朝时期就已经有大量使用密折的情况”,还说“密折在明代也被称为“密疏”、“密奏”、“密揭”、“实封”等”,清代的“密折制”可以说就是在继承明代密折的基础上,才会发展形成了一项完善的制度。

这些说法非常不严谨,密折制度到底是不是继承自明代,作者没有提供任何佐证。

有学者认为,密折应该源于请安折,因满人经常有向皇帝请安的习惯,具折问安时,顺便报告他事,久之成习惯。而杨启樵先生认为,康熙与亲信包衣原本无话不谈,康熙亲信在康熙面前可以面奏,在外折奏,事无巨细都可风闻入告,逐渐演变为密折。

不管是哪种说法,密折跟明朝应该是没什么关系了。

请安折综上,简单说来,密疏还算正式公文,而密折,算是皇帝和臣子之间的私信。

明朝的“密疏”,有“密”之名,但离真正的保密还差得远,真可谓“百密一疏”。纵观明朝,多少密疏根本没到皇帝跟前。而雍正的“密折”,才真的是秘密,泄密的可能微乎其微。

可惜目前没见过明朝密疏的实物,我感觉密疏应该不会跟密折一样,是折叠的形式。也就是说,从实物来看,已经能知道二者区别了。最后再强调一下,明朝没有密折。如果要做科普工作,严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说出来的话一定要有根据,即使是自己猜测,也是在基于一定根据的猜测,而不是想当然。

真没想到,雍正如今也是流量了?

本文作者:转蓬飘飘

本文编辑:猴格大人参考资料:杨启樵先生《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冯尔康先生《雍正帝》

图片来自《中华遗产》杂志博客,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