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恭親王相比,小恭親王可謂相距甚遠。倘若,在十八歲那年他沒有繼承爵位,那麼,政壇上就會少一個跳樑小醜。

光緒六年(1880年),溥偉在北京出生了。道光帝旻寧曾孫,恭親王奕訢之孫,貝勒載瀅之子,作爲貴族的他,從小就在錦衣玉食之中長大。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溥偉在慈禧的旨意下,順利成章地繼承了爵位。

從此,年僅十八歲的溥偉成爲了位高權重的親王,比自己父親的爵位還要高几級。

大清亡國後,此人竟一直謀求復國,甚至認爲:現在除了皇帝我最大

可恰恰從此刻開始,志得意滿的溥偉開始自命不凡起來。他日後可笑可嘆的言行,大多來源於他得之甚易的爵位。

清朝有着明文規定,王爺逝世之後,他本人獲得的賞賜應該先交給朝廷保管。朝廷當然不會收回之前的賞賜,只是等到王爺的繼承人正式確認之後,再完璧歸趙。清廷此舉,也是爲了避免不必要的爭端。

溥偉繼承了爵位後,清廷將之前收上來的三件物品如數發放。這三件物品中的第一件,就是咸豐三年賞賜的寶刀,白虹刀。第二件,是咸豐皇帝寫給溥偉父親的“密諭”。第三件,是咸豐皇帝賞賜給溥偉父親的黃絲腰帶。當時,溥偉父親還是朝廷任命的閱兵大臣。

民間關於這三件物品的傳聞有很多,對於那封“密諭”的傳聞更是離奇。很多人都說:當時咸豐皇帝離開京城準備前往承德時,曾親手爲溥偉父親寫下密諭,上面給予了溥偉父親便宜行事之權。其實,這種說法純屬子虛烏有。所謂的“便宜行事”,只是民間戲文中的戲說。

皇帝是不會給予臣子這麼大的權力的,如果這樣的話,皇權勢必會受到威脅。歷朝歷代,皇帝都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大清亡國後,此人竟一直謀求復國,甚至認爲:現在除了皇帝我最大

咸豐皇帝確實傳下過密諭,可上面只說讓溥偉的父親留守京城,並交代了一些事情。這些事情中,不僅沒有允許溥偉的父親便宜行事,甚至,還規定了他的住處,並不許他直接見洋人。由此可見,便宜行事之說,只是後人的猜測。

等到三件物品歸還給溥偉後,溥偉最喜歡的,還是那柄白虹寶刀。他白天愛不釋手,連晚上睡覺後也要將刀掛在牀頭,生怕被人盜走。民間將此寶刀傳地神乎其神,說的就像天降神兵一樣。其實,這柄寶刀看起來非常普通。

據溥偉的次子說,這柄刀雖是皇帝御賜,可長度不到一米,寬度不到兩寸,與普通的刀相比,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

光緒三十四年,慈禧想要從溥字輩的皇族中選擇一個人繼承皇位。當時,有人提了溥偉的名字。慈禧聽後,默不作聲,就像沒有聽見一樣。

之後,還有人再次提起溥偉。這次,慈禧不斷地搖頭,表示不可。

其實,這是溥偉第二次錯過皇位了。

大清亡國後,此人竟一直謀求復國,甚至認爲:現在除了皇帝我最大

第一次還是慈禧準備廢除光緒的時候。當時,慈禧對選誰繼承舉棋不定。有人向慈禧進言,說:溥偉很多才華,在溥字輩中可謂是鶴立雞羣。話裏話外,都流露出選擇溥偉的意思。慈禧聽後只是笑了笑,並沒有說什麼。

溥偉聽說後,認爲慈禧的笑容是對自己的讚賞,於是,非常高興,甚至,還做好了當皇帝的準備。可是,慈禧的心思很難琢磨。最終,她選擇了溥儀作爲繼承人。

那麼,慈禧爲什麼選擇了溥儀呢?

其實,老謀深算的慈禧早已將之後的政局看的明明白白。溥儀年僅三歲,只能依靠隆裕來掌握朝政。而隆裕是慈禧的侄女,由她掌權再好不過了。

可笑的是,溥偉對慈禧的安排茫然不知,他一直以爲繼承皇位的是自己。

皇帝登基之前,溥偉身穿親王制服美滋滋地等待宣召。他從早上等到中午,又從中午等到晚上,可還是沒有任何消息。溥偉按捺不住自己急切的心情,於是,直接向皇宮跑去。真是無巧不成書,溥偉跑到宮門口的時候,正好碰到奉詔前來的溥儀。

溥儀當時只有三歲,正坐在轎子中準備進宮。但是,溥偉並不知道即位的不是自己,還準備跟隨溥儀的小轎一同進宮呢。抬轎的太監將溥偉攔住,告訴他,太后並沒有宣他進宮,他只能在宮門外等候。

大清亡國後,此人竟一直謀求復國,甚至認爲:現在除了皇帝我最大

溥偉正在憧憬着皇位,被太監攔住後,他火冒三丈,大怒道:“你這個奴才竟然如此大膽,看我今後怎麼收拾你!”抬轎的太監手握慈禧的聖旨,根本不理會溥偉的恐嚇。溥儀的轎子一進宮,宮門便立即關上了。這時,溥偉才感到了有點不對勁。

此事經過後世人的杜撰,被演繹成了“小恭親王咆哮宮門”的橋段。民衆們口耳相傳,越說越玄。很多人聽了之後都信以爲真,還遺憾地說,溥偉當時應該右手緊握咸豐皇帝御賜的白虹刀,左手持御賜的“便宜行事”密諭前去逼宮。如此一來,歷史可能就會改寫。

但是,溥儀還是順理成章地登上了皇位。

溥偉見大事已定,只好擺出一份忠心耿耿的樣子,並表示要盡力報效朝廷。當然,朝廷也沒有虧待他,仍然給予了他很大的權力。儘管溥偉幹勁十足,可滿清的統治早已岌岌可危。革命黨逐漸壯大後,毅然發動了武昌起義。

一時間,天下雲集響應。清廷難以抵抗,可是在是否退位的問題上又猶豫不決。對於這個問題,溥偉表示,要堅決地反對袁世凱,反對退位。隆裕思前想後,還是舉棋不定。於是,她召集衆大臣進宮,想要聽聽大家的看法。

慶親王首先發聲,他認爲,大勢所趨之下,退位可以使民衆免遭戰火。而且,退位之後憑藉優待皇室的條件,王族依然可以顯貴。慶親王話音未落,溥偉就迫不及待地呵斥道:“袁世凱一夥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奸賊,應該儘早把他們除掉。”

然後,他表示不能退位,更不能同意共和。

大清亡國後,此人竟一直謀求復國,甚至認爲:現在除了皇帝我最大

看到溥偉的態度如此堅決,隆裕嘆了口氣,無奈地說:如果有辦法的話,誰也不想退位。袁世凱說革命黨兵多將廣,咱們實在無力與其抗衡。”溥偉並沒有被革命黨所嚇倒,他繼續堅持道:“亂黨雖強,可並不是刀槍不入。朝中許多忠臣義士都迫切地想要上陣殺敵,只要軍餉齊備,馬上就可以與亂黨開戰。”

一說到錢,隆裕感到很是棘手,她向溥偉詢問:“錢都讓袁世凱要去了,現在國庫空虛,軍餉如何籌備?”

溥偉接着說:“當年日俄開戰時,日本的軍餉也經常發放不下。天皇的衆位妃子瞭解到這一情況後,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首飾拿出來充作軍餉。日本的將士聽說後,感激涕零,無不奮勇作戰,終於打敗了俄國。如今國家危急,太后如果效法日本的話,何愁亂黨不除?”

隆裕還是十分擔心:“勝利的話,一切都好說。但是失敗的話,我們的優待條件就沒了,到時候又該怎麼辦?”溥偉聽了此話,慷慨陳詞:“優待之說不過是亂黨的緩兵之計。而且,就算是真的,我大清皇帝竟然要受到臣民的優待,豈不是要貽笑千古?”

隆裕已被溥偉的情緒感染,她點頭道:“你說的有些道理,但現在我們應該如何回覆袁世凱?”溥偉向隆裕進言:“如今時機還不成熟,我們就說,是否退位要看國會的意思。反正國會還沒成立,能拖一會是一會。過段時間,興許還會有轉機。”

此話頗和隆裕的意思,於是,隆裕決定按溥偉說的辦。

大清亡國後,此人竟一直謀求復國,甚至認爲:現在除了皇帝我最大

溥偉自認爲聰明過人,可是,哪裏是袁世凱的對手。袁世凱馬上向朝廷回覆:“聽國會的意思可以,我也很敬重國會。但是,等到那時候,是否還有優待條件,我就無法保證了。”袁世凱久經宦海沉浮,早已成了官場中的老油條。看到隆裕有心拖延,他立即抓住了問題的要害,用優待條件來威脅隆裕,一下子便令隆裕啞口無言。

於是,隆裕再次召集衆人,向他們說了袁世凱的回話。衆人聽了之後,一個個低頭不語。溥偉也拿不出什麼好的計策,只是堅持道:“有我溥偉在,大清不會亡!”此話聽起來雖然狂妄,可溥偉並不只是說說而已。他看到了朝廷的軟弱,於是,改變了方法,開始與列強交流起來。

溥偉首先與德國人商談,看到德國人對復辟不感興趣後,他又去找日本人。

日本對中國垂涎已久,與溥偉交流後,他們決定要扶持溥偉在瀋陽登基稱帝。此事報告給日本高層後,日本高層認爲,相比溥偉,溥儀更好控制。而且,溥儀是正統皇帝,比溥偉恭親王的名氣更大。於是,日本選擇了溥儀

就這樣,溥偉再一次與皇位擦肩而過。

沒有當成皇帝,溥偉也沒有氣餒。他以復辟爲己任,並不惜花費重金。溥偉的財富在諸王府中名列第一,可他不喫不喝也不玩樂,將金錢都用在了復辟上。

大清亡國後,此人竟一直謀求復國,甚至認爲:現在除了皇帝我最大

看到溥偉對復辟如此狂熱,江湖騙子們感覺有機可乘,於是紛紛上門行騙。他們的騙術非常低劣,可總能騙到復辟心切的溥偉。一個俄羅斯人求見溥偉,對他說:“清朝興起時就有俄羅斯騎兵的支持。如今,這批騎兵還存在着。只要軍餉充足,我馬上就能率領他們上陣殺敵。倘若王爺想復辟大清,我願意充當先鋒。”

溥偉聽了之後,大喜過望。他立即給了這個人很多財寶,讓他回去招兵買馬,等待召用。

俄羅斯人走後,沒過多久,又來了一位蒙古人。蒙古人告訴溥偉,說:“自己麾下有一批蒙古騎兵,靜待王爺檢閱。不過,若無財力支持,騎兵就只能解散。”溥偉聽了之後,毫不猶豫地賜下大批錢財。

此等事情不斷上演,溥偉總是來者不拒。

長此以往,就是有座金山,也架不住這樣的折騰。很快,溥偉不僅花光了家產,還欠了銀行不少錢。爲了能實現復辟的夢想,溥偉甚至將自己的恭親王府賣了。

大清亡國後,此人竟一直謀求復國,甚至認爲:現在除了皇帝我最大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爲誘迫溥儀早到東北籌建滿洲國傀儡政權,將溥偉從大連接到瀋陽,讓其當“四民維持會”會長,揚言要以溥偉爲首建立“明光帝國”。日軍還讓溥偉穿上“王服”,在日僞警憲的簇擁下祭陵。溥儀得知這一消息,急忙來到旅順,順從地當了日本的傀儡。

從此,溥儀對溥偉心存戒慮,總是放心不下,生怕溥偉奪去帝位,始終沒有給溥偉一個職位,就連日常的零花錢也不肯給。

1934年1月,溥儀要做滿洲國皇帝之前,曾派溥偉到京津一帶,運動清朝遺老貴胄前往長春上本朝賀。溥偉到京津將其列名奏賀之本章收齊,並帶去故宮太監二十四名,預備三月一日,溥儀舉行登極大典時侍奉之用。溥儀當了滿洲國皇帝,由溥偉的兒子毓嶦成爲貼身侍衛。

1936年,五十六歲的溥偉含恨離開了人世。彌留之際,他仍心心念念於大清的復辟。

大清亡國後,此人竟一直謀求復國,甚至認爲:現在除了皇帝我最大

有人說他揮霍家產,他卻不以爲然,認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復辟大業。可惜的是,溥偉終其一生,不過是在倒行逆施。他看不清歷史發展的方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南轅北轍而已。在他生命垂危的時候,他是否會後悔,是否會醒悟,是否意識到他這一生盡是幹了些可笑的事情?

參考資料:

【《溥偉的皇帝夢》、《清史稿》、《晚清“鐵帽子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