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裏是說「五者爲主」,指的是上師的三學、通真實和具悲心等自己方面圓滿的德行一定要具備,其它像善說法、斷疲厭、精進、教富饒等等也自然會出生,因此是說以自己的修證爲主,其它的自然而成。這裏的上師是說要「具三學,通真實,及有悲心,五者爲主」,我們會覺得好象善說法、斷疲厭、精進、教富饒等等爲什麼沒有提到呢。

乾肉上面再撒上豬油,那就更好喫了

請點上面雪歌仁寶齊免費訂閱!

乾肉上面再撒上豬油,那就更好喫了

上師要具備的功德方面,「博朵瓦雲:『具三學,通真實,及有悲心,五者爲主。』」具三學就是具備戒定慧三學,在外相上要像二乘行人身心非常寂靜、非常調伏,由於這個法脈是屬於大乘菩提道次第的殊勝法脈,所以還需要具備另外兩種方便的功德——也就是通真實及有悲心。

通真實就是證悟空性,在大乘法教當中,空性是深的義理,悲心可說是廣的義理,具備大乘深、廣兩種義理,加上戒定慧三學,具備這五者也是可以的,其它不具備是沒有關係的。

這裏的上師是說要「具三學,通真實,及有悲心,五者爲主」,我們會覺得好象善說法、斷疲厭、精進、教富饒等等爲什麼沒有提到呢?這裏是說「五者爲主」,指的是上師的三學、通真實和具悲心等自己方面圓滿的德行一定要具備,其它像善說法、斷疲厭、精進、教富饒等等也自然會出生,因此是說以自己的修證爲主,其它的自然而成。

西藏的一個諺語說:「乾肉上再撒上豬油,那就更好喫了。」

比喻爲當他的基礎非常好之後,其它的再加上去,就更加的好了。

宗喀巴大師也提到:「若自未調伏而能調伏他者,無有是處,彼調御他人之師,先須自能調伏。」

上師最重要的是要能調伏自心。這裏說他雖然沒有具備上師十種功德,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可以說是這五個——具(戒定慧)三學、通真實和具悲心。

如果一位上師沒有具備這五個根本,但是他非常的善說,事實上,這樣善說所說出來的法也不見得對弟子能生起真正的幫助。所以,最重要的是這位善知識自己的這五個根本,自己的德行、修證、調伏自心是最重要的。

阿底峽尊者當初剛到西藏去的時候,就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也有一些善知識並沒有具備這五種,但是嘴上非常會說,阿底峽尊者就特別針對這樣的情況,說了幾段話:

第一是:現在西藏的這個時候,不是一個要具備大勇氣的時候,而是要好好靜下來分析教理的時候。

第二是:西藏這個時候,不是一個要非常傲慢宣說的時候,而是要更謙虛、更謙卑的時候。這些都是針對那些會說而不具備五種根本的善知識而說的。

第三是:你們現在不是要跟所有弟子攪和在一起的時候,而是應該要好好依止寂靜處的時候。

第四是:你們現在不是收弟子的時候,而是應該要好好修持自心。

第五是:你們現在不是要在文字上宣說,而是要在義理上好好思維的時候。這裏提到五者爲主,和阿底峽尊者剛剛所說是同義的。

接着是博朵瓦舉他自己的一位上師,他的上師叫作漾尊貢上師:「我漾尊貢阿闍黎,既無多聞,難忍疲厭,聞者不解其言,但以具前五德故,凡親近者,皆得受益。」

這位上師就是具備了剛剛提到的五者爲主,也就是三學、通真實和悲心,但是,他不具備多聞、忍疲厭和善說法,他對經教道理並不是很多聞,同時也不能忍受各種疲厭。

他不懂得跟弟子應酬、招呼、溝通、應對。但是,他具備了悲心、通真實和三學,凡是親近他的人都可以得到利益。

接着博朵瓦大師又舉了他的另外一位上師,他叫作寧敦上師,這位上師也是不善辭令、不懂得說法的:「又寧敦師不善辭令,縱爲施主咒愿一次,衆亦不識所言謂何,然以具前五德故,亦能饒益徒衆」。

這裏藏文是說「縱爲施主說法一次」,「衆亦不識所言謂何」。因爲他實在不知道要如何善巧方便的說法,一點說法的方便法門都不具備,只要他說任何一點點的法,弟子都完全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也都聽不懂。

「然以具前五德故,亦能饒益徒衆」,因爲他具備了五種功德,也可以說他具備了修證的德行,這種攝授力在的時候,他不用說任何話,也能利益到非常多周圍的人。

我們身邊也能看到這樣的例子,在很多地方,有些老喇嘛會到一些藏人的家中去,他只是坐在他們家中,也沒有說任何話,也沒有開示,透過他的威儀、舉止、修證的攝受力,自然也能利益到周圍的人。

這裏主要是說修證或調伏自心是非常重要的,不用聽他說什麼,只要看外相就知道了,所以,修心的德行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