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方定义中,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珠三角)九个地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靠拢,从而获得产业与资源外溢,几乎成为广西、江西两省必走的经济发展之路。

山川网:《庄子·列御寇》曾讲道,“巧者劳而知(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后来,人们将这句话简化为一个几乎尽人皆知的成语——能者多劳。

能干的人,做事多、劳累也多。这几乎成为整个社会的一项共识,哪怕“能者”本身不欲多劳,但往往现实也是身不由己。普通人如此,城市、城市群也不例外。

自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大湾区建设全面迈入了快车道。这种氛围,哪怕是没有身处湾区城市群中,在铺天盖地的高密度新闻报道之下,也能窥见一二。

在大湾区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与大湾区近在“咫尺”的许多地区,也渴望从湾区如此巨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分“一杯羹”。

珠三角到底多富,非珠地区到底多穷

广东不仅仅是经济体量大省,同时也是人口体量大省和下辖行政区数量大省。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来源,是由早期的珠三角城市群升级扩容而来的。原有的珠三角九市加上新加入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大湾区的阵容就此成形。

官方定义中,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珠三角)九个地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珠三角到底多富,非珠地区到底多穷”事实上是个十分老生常谈的话题,圈内圈外许多媒体,都曾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过多次演绎。但是由于下文中我们需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所以我们不妨还是再回顾一下。

改革开放前期,1980年到1996年,珠三角九市发展速度即十分突出。期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地区的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80亿美元急升至2012年的7669.9亿美元。

到了近十年来,广州、深圳作为国内唯二可与北京、上海并称的四大一线城市,无论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常住人口、发展速度、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处于全国城市一流水平。

广深之外,珠三角地区还汇聚了两座强二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佛山和东莞;多座强三线城市。在经济、科技、民生、教育、医疗、城镇化等方方面面,领先全国平均水平。进而,保证了珠三角城市群能够长期与长三角城市群并列全国城市群最具实力双雄。

而非珠三角地区,是指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区域,包括粤东、粤西、粤北三大区域,是由于珠三角与省内其他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而被提出的经济区域概念。

该区域由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梅州、湛江、茂名、阳江、云浮、清远、河源、韶关等12个地市组成,占据着广东省半数以上的土地和近半的人口。

数据显示,非珠面积12.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69%。常住人口约5200.4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48.2%。201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746.75亿元,约占全省GDP27.3%。

如果我们进一步对比珠三角地区与非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其差距均以倍数级别呈现。非珠也是广东,这是很多外省人经常忽略的一个问题。

广西、江西、湖南…瞄准粤港澳大湾区

打开中国地图,我们把目光移至广东周边。与广东陆地接壤的大陆省份共有四个,由西到东分别为广西、湖南、江西、福建。

四省份中,除了福建与广东同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开放与发展整体较早也较快,相较而言不太过度需要从粤港澳大湾区争取大量资源外。

由于历史与地形等多方面复杂原因,造成了广西、江西两省,是现阶段中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较为落后省份。湖南经济重心则主要集中在以长沙为中心的湘北区域,与广东更近的湘南地区经济表现也只能说是平平。由此,三省也成为人口向珠三角地区流出的最主要贡献地。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全国GDP总量已超过90万亿。其中排名第1的广东省距离10万亿也仅有一步之遥。而同期,江西和广西两省经济总量分别排在全国第16和18位,GDP总量均只有2万亿出头,仅有广东省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

2018年,广西、江西两省常住人口分别为4926万和4648万,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处于中等水平。相对较低的经济总体量和相对不算低的人口总体量结合后,广西、江西两省的人均GDP数据更为不容乐观,2018年分别为4.2万元和4.8万元,全国省域排名均在20余名开外。

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靠拢,从而获得产业与资源外溢,几乎成为广西、江西两省必走的经济发展之路。

据广西日报6月11日消息,广西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19-2021年)》(下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的内容不算短,重点提出聚焦交通互联、产业转移、生态合作、扶贫协作、平台引领、政策衔接、人才交流、机制协调等八个关键领域,进一步又细化出三十余条实施细项。一条条看下来,广西剑锋所指,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资源。

《方案》中提出:“实施全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全产业链承接大湾区日用化工、日用不锈钢制品、五金水暖、纺织服装、皮革玩具、照明电器、钟表电池、家具家装建材等消费品加工业和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无人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全区打造15-20个全产业链园区。”

从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广西来者不拒。相比过往湖南、江西在接受广东产业转移上的暗中较劲,广西这次是干脆把“战争”打到了明面上。

火急火燎的临省,不慌不忙的非珠

广东省内的非珠地区,与江西、广西两省相比,究竟哪一个更“欠发达”,这并不是简单的一句半句之间能够说的清楚的问题。

按照中国改革开放的总思路,是先富带动后富。可是先富毕竟有限,而后富则地多人众,同时带自然是不现实。所以问题自然就来了:先富,究竟应该先带哪个后富。

“火急火燎”的邻省是真的,因为在区域经济格局日渐明朗,落后地区未来翻盘机会越来越小的今天,抓住中国城镇化进程最后一个的阶段,已经成为各地区的一个共识。

“不慌不忙”的非珠则是比喻,未必恰当,但是表现得是一种怒其不争的情绪。这种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与环京的广大河北地区,有相似之处。

如论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城市群),非珠地区作为省内兄弟,其政策显然要比邻省出台得更早,也更多。但是十几年、几十年至今,我们依旧发现,成果不容乐观。而由于本身珠三角的太过耀眼,导致人们对非珠地区的落后关注度始终不够高。

传统的长三角地区,最早也仅仅是上海加上苏南浙北的一小块区域,后来范围一再扩大,显示几乎囊括了整个江浙两省,后来又将安徽省的一大块区域划入其中。目前长三角区域内虽然不同板块发展差异仍在,但是最短板城市的表现也已是可圈可点。

而珠三角地区,虽然借由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利好将香港、澳门拉入群之外,但非珠地区的经济增长始终没能真正有效被带动。人口持续、高速向珠三角地区流动,几乎已成难以扭转之势。长板极长,短板极短,是广东从未真正解决的区域经济大问题。

近段时间的热播剧《破冰行动》中的塔寨村原型,正是位于粤东潮汕地区(汕尾)的博社村。在剧中,村主任林耀东曾多次强调他之所以带领全村人制毒、贩毒。原因只有一个——穷怕了。

人口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找对了方向,人口的确是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但是如果方向不对,没有产业做支撑,那大量的人口无法谋生,同样会造成隐患。

怎么办?粤港澳大湾区的中低端产业的转移,需要加速再加速。产业的转移并不是仅仅利好于接受转移地区的就业与经济发展问题,同时也利于执行转移地区的产业创新与升级。

而转移的方式与体量,事实上我个人倾向于通过市场的方式而非行政的方式来结局。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中,来自非珠地区和相邻省份的企业家数量众多,分区域、分行业、分体量形成组合,集中性转移,其效果要远胜于一家一家企业来跑。

同时,我依旧建议粤港澳周边地区年轻人加速向此流动,将最好的时光,用在开阔视野与积累资源之上。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十几年、二十几年后,有能力有实力为自己落后的家乡做一些真正有含金量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总说“回不去的家乡”,因为多数人想的都是回乡就业,那么业自然就不够用。如果不能返乡创业,那么我建议大家留在外面的时间,再久一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