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傳銷標語“鬧笑話”,問題出在哪

近日,不少網友曬出廣西北海“指望傳銷致富 生活沒有出路”的反傳銷標語,並指出由於標語是豎排,所以從左從右讀會產生歧義。有網友調侃,這到底是反傳銷標語還是鼓勵傳銷標語?1月31日,北海市相關部門聯合發佈通報稱,由於標語採用了豎式排版,造成閱讀時產生歧義,對此深表歉意。現已將此宣傳標語版式進行了整改,並對轄區其他宣傳內容進行全面檢查。

要麼是錯別字,要麼是有語病或者造成歧義,要麼是粗鄙化,這些年被曝光的公共標語問題,不在少數。作爲一種“公共語言”,標語的規範性要求其實比一般的表達要高得多。可以說,一個合格的標語,一方面是要能夠準確傳遞說原本所想要表達的意思,另一方面則要體現創新,考慮傳播度與受衆的接受度。可一些標語連語句表達都存在歧義,顯然不僅未能實現標語應有的價值,反倒徒增笑料。

應該看到,標語一旦出錯或者說“不得體”,不僅消解了標語本身的公共價值,也是相關公共部門公信力的一種自我降格;另一方面,屢屢出現“問題標語”現象,也反應一些公共部門對於標語的創作和使用,不夠“走心”,可能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是爲了完成任務。

現實生活中,但凡開展某項治理行動,標語先行幾乎成爲慣例。在當前的互聯網語境下,適度、得體的標語也能夠起到增加氛圍的作用,並且有助於傳播相應的治理理念。但是,隨着人們接受信息方式的變化,以及社會話語方式的變革,標語如果繼續沿用以往的“口吻”和話語方式,即便說不算錯誤,它也依然可能是不得體的,對應的傳播效果和傳播價值就可想而知。

因此,面對這則左右讀意思表達完全相反的奇葩標語,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它的“歧義”。如何讓標語製作變得更“走心”,讓標語創作跟得上社會的審美和話語變化步驟,不再空洞和形式化,纔是更值得正視的大問題。它需要公共部門重新看待標語的公共價值,也告別在社會治理上對標語的過度依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