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的正阳门与前门火车站

正阳门在明清两代有特殊的地位。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中,正阳门的规格高于其他八门,素有“四门三桥五牌楼”之说。四门指正阳门有四个门洞,而其他八门均只有两个门洞;三桥指正阳门箭楼前方护城河上的正阳桥桥面被栏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对着箭楼门洞,称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五牌楼指正阳门牌楼的规格高于其他城门,有五个开间。

作为“内九外七皇城四”中保存较好的城门,正阳门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军事防御、礼仪制度和建筑艺术的形象体现,也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所处的前门地区在明、清时代就是北京城最繁华的商贸区,如今也是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重点地区。这座城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兴衰更替,围绕它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探索。

九门走九车

正阳门走“龙车”

老北京城有九个门,各有规格和功用,九门走九车,正阳门是走“龙车”之门。在九个城门的箭楼中,惟有正阳门箭楼开设了城门,只有皇帝出入时才开启。

正阳门是明清时北京内城正南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统四年(1439年)在其南面添建了箭楼,城楼与箭楼之间是一座瓮城。正阳门城楼曾几毁几修,现在的城楼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焚毁后重建的,占地3047平方米,坐落在砖砌的城台之上,通高43.65米,是京城的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

从建筑布局看,正阳门集城楼、箭楼和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现在仅留下城楼和箭楼,且为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一对城门。后因修筑交通道路将城楼和箭楼分割成了两个部分:城楼在北,南是箭楼。

因位于紫禁城正前方,正阳门又有“前门”之称,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冠。

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后,为了防范元代残余势力南下的侵扰,以北京为其“龙兴之地”,决议迁都北京,随即下令营造北京的宫殿和城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将明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移出约二里。建造的仍然是三座城门:即现在的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元代的丽正门移至现正阳门的位置时仍称为“丽正门”。明英宗正统年间,丽正门改为正阳门。

明、清时期,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的瓮城占地较大,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内为空场,四个方向都有门。东西设有两座闸楼,在闸楼下开有券门。为改善交通,正阳门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下令拆除。瓮城城墙和东西两侧的两座闸楼皆无存。

老北京有个“九门十座庙”一说,北京内城城门的瓮城内都有关帝庙。北京内城只有九座城门,那本应为九座庙,多出来的一座就在正阳门的瓮城里。正阳门的瓮城里有两座庙,一座是与其他内城瓮城里供奉相同的关帝庙,另一座就是“为我独有”的观音庙了。

正阳门瓮城内西侧为道教寺庙关帝庙,东侧为佛教寺庙观音庙。话说内城的九座瓮城内所建庙宇中,除德胜门、安定门供奉着真武大帝外,其余几座均供奉着关帝,其中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的当属正阳门翁城内的关帝庙。瓮城被拆除后,那里成为开阔地,关帝庙和观音庙就独立显露了。这两座庙曾经香火不断,求签者络绎不绝。特别是关帝庙,它的影响力超过旁边的观音庙。不过,两座庙均在1967年被拆除。

原正阳门关帝庙内塑像为明朝原物,清朝皇帝由天坛郊祭回宫时,必在庙内拈香。庙内有“三宝”:大刀、关帝像、白玉石马。关帝庙内的一尊关帝像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供奉的,传说早期的关帝像尺寸较小,嘉靖皇帝特命木工制作了一尊大的关帝像。

庙内“三宝”非常珍贵:三柄大刀最大的长两丈、重200千克,其余两柄分别为60千克和90千克,均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陕西绥德城守营都司马国镒在前门外打磨厂三元刀铺定铸。每到农历五月初九,关帝庙都要举行一次磨刀典礼,届时将刀抬出,请三元刀铺的工匠举行仪式,将刀磨光,再放回原处。“关帝画像”据说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手笔,1900年庚子事变中被德兵掠取。“汉白玉石马”雕刻精细,是明代遗物,在历次拆修正阳门时,石马不知何时丢失。

明代刘侗、于亦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对正阳门关帝庙有详细记载。清《宸垣识略》称,正阳门内两座庙内均有明朝万历年间的石碑。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关帝庙建于明朝初年,有明朝六座石碑。

石碑曾一度遗失。2008年6月,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民宋振启在改建自家房基时,发现了两座石碑。经考证,正是正阳门瓮城关帝庙的著名石碑。一座石碑是明朝书画家董其昌书的《汉前将军关侯正阳门庙碑》,另一座碑是康熙皇帝的书法老师沈荃书《正阳门关帝庙碑》。据当时老人们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上级曾动员各公社、大队进城拆城墙砖,运回来建集体房屋,那时也拉回来一些条石,两块石碑也就顺便拉到丰台了。

多次焚毁

新旧城门并不相同

正阳门多次被毁,据史料记载:正阳门自明正统四年建成至今,历经许多次磨难,也多次毁于大火。其中明代两次被焚毁,清代经历了三次火灾。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六日晚,“义和团”为扶清灭洋,抵制洋货,在正阳门外的大栅栏处放火。火烧了大栅栏一条街,同时烧毁了正阳门箭楼。几个月后,在瓮城内驻扎的“八国联军”中英军雇佣军印度兵不慎引火,又将正阳门城楼烧毁。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才筹划修复。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库亏空,拿不出钱来修复正阳门,要求各省“捐资助修”。因工部所藏的工程档案经兵火焚掠无存资料,工部只好参照与正阳门平行的崇文门和宣武门的样式,再将正阳门高度与宽度适当加大了一些,重建正阳门城楼与箭楼,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竣工。但这次重建后的高度,与明代初建时的高度有很大差距。

2005年至2006年,北京市对正阳门又有修缮,其整体建筑格局依然保持了清末的建筑风格,而其高度也没有改变。现正阳门城楼南侧前方正中的位置上,镶着“中国公路零公里点”的标志,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俄罗斯等,都有在首都中心位置设立公路零公里标志的先例。

北京城是如《北京的传说》书中所说,是明朝刘伯温和姚广孝共同设计的“八臂哪吒城”吗?刘伯温在世是1311年到1375年,也就是说,当1406年永乐皇帝开始筹划迁都北京之时,刘伯温已经去世整整31年了。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能当作正史。

众所周知,正阳门城门匾额上的“门”字是不带钩的。正阳门上刻的字是谁写的,一直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把门字刻成这样一个不带钩的门字?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正阳门上的城门匾额是由民国时期的书法家邵伯炯所写,他只是沿袭了明清时的传统,并不能作为门字无钩的出处。不过,对于正阳门的“门”字无钩,民间也有传说。据称皇上乃天之骄子,龙也,龙乃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没有不怕钩的。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建在城台正中。正阳门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明清两代,箭楼曾与正阳门城楼城墙相连,组成了一个很大的瓮城。

正阳门箭楼的千斤闸,是北京乃至全国历史名城中最大的。闸门为铁皮包实木,上面布满加固铁钉,闸门宽6米,高约6.5米,厚度9厘米,质量计算约1990公斤。开闸时,闸门升至门洞以上城台内闸槽中。关闸时,闸门从闸槽中平稳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阳门箭楼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焚毁。1901年开始修缮箭楼,1906年竣工。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国民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

正阳门箭楼外是护城河,护城河桥牌楼只建在桥外,所以正阳桥的桥牌楼只有一个,且京城九门也只有正阳门护城河桥建有桥牌楼。“正阳桥”牌楼是京城街面上唯一的一座五开间木结构牌楼,在京城中轴线占显要位置,被称为“五牌楼”。再往南便是前门大街,它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当年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坛、山川坛的御路。

明代北京突破了元代“前朝后市”的定制,在正阳门一带形成大商业区。清朝前期,这里出现大量的工匠作坊、茶楼和戏园,形成专门的街市。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京奉铁路、京汉铁路开通,在前门设立东西两个火车站,大量洋货涌入北京,使前门商业盛极一时。

正阳门箭楼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毁,还曾闹出一段笑话。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随从护卫,跑到西安躲了起来。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太后便要回宫了。走的时候很狼狈,回来了却要风风光光的。随行官员立即给留守北京的大臣门传达旨意,同时也为回宫之事发愁。而正阳门的城楼和箭楼被烧得只剩下残存的城台,不可能这么快就修好。回京城的大队人马就这样提心吊胆地进了永定门。再往前走时,只见前门楼子和他们离开北京前看到的一模一样。那些大臣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慈禧也十分开心,和光绪皇帝一行人回了宫。

正阳门怎么会这么快就修好了呢?其实,太后和皇上看见的并不是真的城楼,而是用竹筏、麻绳、纸和油墨等东西临时搭起来的一座假城门楼。

来自:北京晚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