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隨着監管機構放開持股比例的限制,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外資控股基金公司湧現。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隨着監管機構放開持股比例的限制,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外資控股基金公司湧現。

今年以來,外資公司搶灘中國資本市場的步伐不斷加快。近日,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下稱“大摩華鑫”)股權變更事項獲證監會覈准通過,轉讓完成後,外方股東摩根士丹利國際控股公司持有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的股份一躍升至44%,成爲公司第一大股東。該基金也成爲境內首家外資相對控股的公募基金。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隨着監管機構放開持股比例的限制,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外資控股基金公司湧現。

近年來,在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浪潮下,不少合資公募基金中的外方股東一直尋求控股權的實質性突破,其中,尤以摩根士丹利華鑫和摩根大通兩家外資公司最爲積極。

近日,證監會覈准深圳市招融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公司股權轉讓給摩根士丹利國際控股公司,轉讓完成後,外方股東摩根士丹利國際控股公司持有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的股份上升至44%,超越持股36%的華鑫證券成爲第一大股東。這也意味着我國首家外資相對控股公募基金正式出爐。

實際上,早在今年4月,摩根士丹利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舉辦的一次股權拍賣活動上,就以2503.96萬元的成交價競得中技實業持有的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5.495%的股權。若是這部分股權轉讓成功獲批,摩根士丹利的合計持股比例將接近50%。

作爲另一家合資公司——上投摩根基金的外方股東,摩根大通也有謀求公司主導地位的想法。今年5月,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一則產權預披露信息顯示,上海信託擬轉讓其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2%股權,雖然受讓方信息暫未公佈,但此前摩根大通曾宣佈有意將其現有合資公司上投摩根基金的持股比例增加至控股比例。

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3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有44家。據不完全統計,包括景順長城、鵬華、興全、華寶、海富通、泰達宏利、滙豐晉信等15家公司的外資方股東持股比例均達到49%。

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隨着監管機構放開持股比例的限制,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外資控股基金公司湧現。

相較於增持合資基金公司持股比例,不少外資巨頭的做法則更爲直接,即先獲取私募牌照,再擇機入主公募市場。

2017年1月,富達國際旗下外商獨資企業富達利泰成爲首家外資私募,此後,瑞銀資管、路博邁、施羅德等全球資管“大咖”接踵而至。至今,已由19家外資機構獲得私募牌照,合計發行產品數量超過30只。

對於外資控股或獨資公募基金大規模“入場”後,是否會對本土公募基金帶來競爭壓力,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外資公募會帶來海外成熟的資產管理模式及投資研究體系,這些都值得本土機構學習和借鑑。不過,內地很多大型公募基金經過多年經營,已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具備明顯的品牌效應,未來他們與外資公募或將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