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王雅文 編輯/夏之南

來源:新榜(ID:newrankcn)

內容產品很容易招罵,因爲用戶參與感太強。小衆產品更容易招罵,因爲用戶太有想法了。

這個名單可以列很長:微博、貼吧、知乎、豆瓣、B站……微博和貼吧,早已經歷羣情激憤的時刻,不管結果如何終究變成大衆。後面三個“難兄難弟”還在掙扎,尤以轉型決心最強的知乎爲甚。

6月11日,知乎剛迎來一次重大改版。6.0正式上線,最大的變化是:“想法”從底部Tab中撤出,合併到關注頁feed流。空出來的黃金位,給了“+”(發佈內容)按鈕。如果你是這兩天逛過知乎的老用戶,會明白這個改動的反對聲音有多大。

每次更新,都有人問“如何評價”。這次也不例外,最火的問題下有200多個回答。我瀏覽了一遍,回答區難得和諧一片罵聲,“亂”和“微博化”是提及最多的詞。當然,知乎見得多了,並不會真被“罵”死,但我們依然想搞清楚:這次“官民相鬥”到底爲啥?

1

大V的“朋友圈”沒了

首先普及一下“想法”的由來。這是知乎站內發佈短內容的地方,2017年8月正式上線。當時,微博爲抵禦“微頭條”的攻擊,剛剛封禁了頭條的授權接口。誰知頭條戰場還沒結束,知乎又橫插一腳,也要做短內容動態。

新榜官微曾隔空“問候”微博CEO@來去之間 如何看待“想法”,來總回了句:互聯網上半場是各做各的,下半場不就是你做我的,我做你的,然後等到發現適合自己的,再形成新的平衡。

知乎並不是突然要“抄”微博。早年,知乎曾有個“分享”功能,用戶可援引問答、文章中的一段話,分享到自己的動態主頁。這一功能的本意,是讓大家脫離特定場景發內容,卻因爲太“斷章取義”而激化了用戶的引戰情緒,最後竟演變成“一鍵掛人”的利器。

後來獨立的“想法”Tab,就是“分享”功能的升級。當時有很多人擔憂:“想法”會不會稀釋深度內容?知乎會不會萌寵自拍滿天飛?兩年過去,事實證明他們擔心反了——這個功能沒有太多人使用,漸漸變成大V分享觀點、生活的“朋友圈”。

這也驗證了當初知乎推出“想法”功能的說辭:關係形態決定了核心創作屬性。作爲興趣社區的知乎,形成認真、專業的討論更加自然,個人的生活分享,反而很難獲得傳播和互動。

現在看來,“想法”後來大受好評的原因很簡單:因爲2017年知乎已經開始水化了,算法讓首頁充斥着太多“不專業”內容,無處不在的廣告又降低了用戶獲取知識的效率。而沒有推薦和廣告的“想法”,可以說是唯一沒被“污染”的淨土

這一切,在前天戛然而止。事實上,砍掉“想法”的說法並不準確,它只是合併到了關注流中。但在這一功能的擁躉者看來,這基本上是給“想法”判了無期徒刑。

因爲“關注”和“想法”的邏輯完全不同。前者更強調內容,後者更強調關係。一個大V在關注頁的動態,主要爲:關注/點讚的內容+穿插廣告+長回答,頻率依次減少。而他在想法區的動態,主要爲:自己的碎碎念+少量轉發互動。

對很多老用戶來說,“想法”的知識/社交密度,都遠高於“關注”。讓他們離開小圈子,回到混合分發的大池塘,尋找特定大V的想法,太難了。反映到創作端,大V想法的鼓掌數降低,生產動力也會不足——慢慢地,“想法”就名存實亡了。

2

爲了大衆,犧牲“想法”

那麼問題來了,知乎爲何要把“想法”祭天?我們不可免俗來推測一波。

其實早在今年3月,知乎6.0就已經開始AB測試,當時站內有少許帖子討論。一開始流傳的也是“想法沒了”,知乎官方緊急闢謠,稱這只是“產品經理悄悄進行的測試”。前兩天正式上線,知乎沒有通知用戶,直接強制更新,又多一大黑點:沒有微軟命,得了微軟病。

即便這樣也要全量更新。顯然,知乎認爲“想法”的劣勢已經蓋過了優勢。

兩年前推出“想法”的背景,上一趴中我們提到了一點:微博和頭條大戰。還有一點,是當時悟空問答挖了知乎300大V。其實這事頭條和知乎官方都沒有發聲,真實性已不可考,但還是暴露了知乎的短板:大V沒掙到錢。

那個當口,“想法”很可能不是爲了“保留淨土”——畢竟,知乎也沒想到它後面成了大V養老聖地。這個功能原本的使命,就是降低內容發佈門檻,提高核心用戶的粘性。誰知道,大V的創作門檻下降到只發想法,不答問題了。絕大多數用戶還是以看爲主,啥也不發。

今年5月,知乎大V@賤賤 找人爬蟲了“想法”的數據。數據顯示,曾經單條想法鼓掌破500,或評論破200、轉發破100的ID,分別只有不到500個。換句話說,想法區的活躍創作者,也就幾千人。這麼小的流量,佔據一個Tab,還不賺錢,不划算了

知乎現在有超過2億用戶,不能只提高“遺老遺少”的粘性,得想辦法讓全民參與進去。除了“想法”,6.0的另外幾個更新,都在強調創作者生態:

底部增加發布Tab:整合發佈提問、回答、文章和想法四個入口;

熱搜顆粒度變細:推出包括科學、體育、影視等多個垂類子榜單;

內測“衆裁”功能:邀請站內用戶,共同評判違規行爲。

其實雖然大家都在說“想法”不行了,但底部“+”Tab的設計,得益最多的反而是“想法”。不過其它內容形式,尤其是回答,有點confusing——會有人專程進到問題頁,挑題目“爲答而答”嗎?除了新媒體運營,我還想不出有誰單幹這事兒。

熱搜子榜單和“衆裁”功能,大概只能反映出人越來越多了。雖然老用戶普遍討厭熱搜功能,但它確實有輿論風向標的作用,這和之前知乎增加搜索導航頁、電影介紹頁一樣,都是爲了強化內容消費。“衆裁”沿襲了知乎開放自治的特性,畢竟公共編輯都推出好多年了,評定爭議算不上什麼創新。

3

可能的兩種結果

去年開始,知乎就一直在強調“知識普惠”。這詞聽起來太拔高,說白了就是要流量,要恰飯。很多罵知乎的人,不是不懂這個道理,而是覺得不能太過。“想法”合併“關注”,強行改掉用戶兩年來的習慣——這波人還是核心用戶,必然遭到反噬。

所以在知乎站內,很多人已經不是單純討論“想法”改版的是非了。他們開始歷數知乎種種罪狀,包括但不限於:雙擊點贊、上下切換回答、廣告填充率過高、超級會員佔地太廣等等。最終得出結論,基本是:知乎要做“富文本TikTok”,知乎拋棄老用戶了,喫相越來越難看……

對於“想法”改版,知乎官方其實有介紹:遵循以人爲核心,將人的動態聚合在一個頁面進行展示。如此表面的措辭,顯然無法平息用戶的怒火。於是後面又出現了一些,可能是早期參與內測的大V,他們自稱和知乎工作人員溝通過,改版是因爲“使用想法的新用戶太少了”。

知乎大V@陳章魚 提到,“想法”可以倒逼用戶使用關注模式。因爲這幾年知乎湧入太多新用戶,他們一般只刷“推薦”,沒關注多少大V,也不太刷“想法”。新版“想法”豐富了關注頁,其實可以帶動更多人使用關注模式,這對原創作者來說是利好。

假設這個說法成立,知乎應該會笑醒:新用戶開始使用關注模式,“想法”曝光得到提升;原本只用“想法”的老用戶,被迫開始刷首頁關注流,廣告曝光得到提升。

但事情發展可能沒那麼美好。

這話背後的前提是,新用戶至少有機會看“關注”,而不是死盯着“推薦”。可目前知乎無論針對新用戶還是老用戶,都默認顯示推薦模式,老用戶會有意識地調整爲關注模式,但這管不了多久——隔段時間再進入,又會重新變成推薦模式。

此外,“想法”改版對老用戶的傷害太大,可能會有人乾脆棄用“想法”功能,直接變成知乎流失用戶,從而造成全站流量下滑。畢竟對很多人來說,“想法”已經是最後的淨土,刷關注/推薦頁的次數,都得按月、按年計算。

經過前期測試,知乎應該對數據有一定預計。最終表現可能沒大家想得那麼差,但確實又站在了用戶對立面——數量上是小衆,但架不住KOL多啊。

好消息是,知乎表示,近期會上線篩選功能:用戶可自行進行篩選,查看全部、只看原創還是隻看想法。塵歸塵土歸土,各玩各的不要打擾——這是大部分用戶的呼喚,可能也是大衆社區最好的歸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