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俘是戰鬥中經常採用的偵察方式之一,也是志願軍獲得敵情的重要手段。戰鬥中怎麼才能抓到俘虜呢?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過志願軍第67軍的戰例,我們可以看到志願軍是怎麼抓俘虜的:

1952年12月,據守在直木洞地區的南朝鮮軍第37團,準備南調,敵軍部署將有新的調整,爲查明敵情,志願軍第67軍第597團偵察排奉命在月初必須要捕捉到敵軍的俘虜。597團偵察排在分析研究敵情、查摸地形的基礎上,確定採取直插入直木洞南山摸哨,並據此制訂了行動方案。

12月6日,偵察參謀周斌率一個加強班(共13人,事先劃分好捕俘、支援、掩護等三個小組)19時自陣地出發,以前三角隊形,乘夜暗渡金城川。山陡雪滑,亂草枯樹糾纏成一團,很難行走。偵察班的戰士一面小心翼翼地開路前進,一面仔細觀察周圍的情況。剛過河百餘米,摸到山樑時,忽然聽到有咳嗽聲,判斷距離敵人已經不遠了,大家更加小心緊密地搜索觀察。這時,隱約看到山樑上有似人似樹的一個黑影,正搖搖晃晃,偵察員判斷是敵哨兵,遂利用炮彈炸裂時的聲音掩護,快步不斷躍進,直至距離7、8米時,發現果然是一個南朝鮮僞軍,正縮首弓腰站在那裏。捕俘組組長李舒奇猛撲上去,將敵按到。敵哨兵極力掙扎並喊叫,橫臥不走,後面的兩個偵察員迅即上前,將其連扛帶拖拉至二十米以外,並不斷用朝語說“繳槍不殺”、“優待俘虜”,敵哨兵後來好像是聽懂了,乖乖跟着偵察班撤回志願軍陣地。

到了13日,志願軍從觀察中判斷敵軍確已換防,但其番號及部署不詳,於是上級要求繼續捕捉俘虜,進一步瞭解情況。這次偵察排總結了前次的經驗,由偵察股長劉兼桐帶第8、第10兩個班再度插入直木洞南山襲擊,決心當夜抓到俘虜。經過充分準備、嚴格僞裝,於21時出發,以8、10兩個班分路前進,8班由西側山樑摸上去,任務是斷敵後路並箝制敵人,10班則負責正面捕俘。當8班過鐵路百餘米後,被敵人發覺,向他們打了四槍。8班很沉着,就地臥倒隱蔽,直到一個小時後,估計敵人不再注意這個方向了,才繼續前進,一直摸到敵人哨兵西側二、三十米處打響。敵哨兵慌張注視8班方向,而此時10班乘機從正面狹窄的山樑爬上去,迅速通過十餘米的山脊,來到敵哨兵之前,小組長黃峴池躍上抱住一名敵哨兵,奪下其卡賓槍。另一名哨兵企圖逃竄,被當場擊斃。偵察員隨即迅速押解俘虜撤回。

一週之內597團偵察排兩次摸敵哨,斃敵一名,俘敵兩名,繳獲半自動槍三支,我無一傷亡。這一成功的捕俘戰例主要經驗在於:

1、看準敵人的弱點、掌握敵人活動規律。敵每連每夜派出一個班兵力在陣地前鐵絲網外五十至八十米處警戒,夜間本來敵人就膽怯,又脫離了陣地,棉衣單薄、凍得發抖,主要看準位置,大膽接近,捕俘就能成功。

2、指揮靈活、決心堅強。一週內雖在原地捕俘兩次,但靈活地變換了方法、兵力、時間,第二次先以一個班插敵後路,進行箝制、迷惑,爲捕俘組創造了有利機會,也使敵人摸不清我襲擊規律。

3、動作肅靜迅速。兩次摸哨中,捕俘組都是一槍未放,迅速捕捉到手,撤回陣地半小時後,敵人才開始發炮射擊,主要是動作迅速。

本文作者 :嚴可復,公衆號“這纔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衆號“這纔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衆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纔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衆號名亦爲“這纔是戰爭”,歡迎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