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日盛,营销的选择越来越多,从成本和效果看,如何选择种物美价廉的渠道是每个企业做营销前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环境中,传统的营销方式正在让位给新营销。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企业做营销只需要在比较强的媒体上投放广告即可,传播相对容易。在过去,很多品牌通过在央视打广告而声名鹊起,但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小了。互联网让传播变得碎片化、去中心化,传统营销已经难以适应这样的变化。

一、流量模式正在改变

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所有的生意都离不开流量。线下生意的好坏,取决于地段位置的优劣,地段越好的地方,客流就越大,生意就越好。

线上的生意,流量是直通车,是各个网红APP,消费者出现频次越高的地方,流量也就越贵。这么看来,线上的流量和线下的客流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中国的消费品行业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一、注意力已经从电视、PC转移到移动端;

二、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消费;

三,购买方式也越来越便利。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也改变着流量的模式。消费者购买行为已经从看到广告留下印象和记忆,然后去超市购买,变成了看到广告直接搜索下单购买,并在线与朋友分享交流。

在这样的变化中,传播和交易已经变成了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品牌商传播的内容以及展现的方式都会对消费者的决策行为产生至关重要影响。

二、受众群体出现分层效应

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与信息和商品之间的沟通方式已大幅改变,获取流量的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高,而最便宜的流量莫过于通过建立品牌带来流量。对于企业而言,创造品牌的形式、传播的形式都要跟随着这种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社交媒体让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你可以在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一套全新的沟通方式。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另一种问题,那就是人群开始出现分层,社会的割裂效应非常明显。

2018年年底有两件事情影响力非常大:一个是权健的保健品,一个是罗胖和吴晓波的演讲。这个两个消息被刷爆了朋友圈的同时,还有一篇文章也被刷了屏:《年轻人迷信知识付费=老年人买权健》

这篇文字的核心观点在于:“以激发群体恐慌感吸引流量,以满足安全感和尊贵感促成交易,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跟权健做保健品大体一致。”

可能是扛不住罗粉的压力,这篇文章在飞速地奔向10万+的路上被删了,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类的声音没有,反而各个微信群里因为罗胖贩卖焦虑,正反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互联网的连接并未让大家更加团结,反而更加割裂,这个社会也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开始重新回到部落化、圈层化,一些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开始聚集到一起,迅速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当然,中国市场也出现了这种分层效应。

图丨2018国内消费者分层

中国14亿人口红利已经从数量红利进化成为结构红利,3亿新中产市场、3.78亿Z世代市场、5亿小镇青年市场、2亿多银发老人市场、3亿母婴市场、1.5亿宠物市场,正在加速将世界工厂进化成为世界市场,制造大国进化成为消费大国、服务大国。

对于品牌商来说,面对如此割裂的市场,必须要通过不同的商品去满足不断分众的人群。

三、产品分销模式更加灵活

互联网虽然带来了传播的碎片化,使传播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两个好处

一、传播的精准度提高;

二、可以在局部或者针对某个群体制造传播强度,为个性化的小众商品分销带来机会。

而且新技术和电商平台的出现,企业可以通过极少的人力成本借助电商平台实现高频、规模交易,所以表面上看后端的工业化生产成本上升了,但前端的规模交易成本在下降,也就是说企业不需要再用那么高的人力成本去维护一个庞大的分销网络。

从另外一个角度,虽然企业的传播成本在上升,但是企业生产小批量产品实现高利润回报成为了可能。分销成本在下降,企业的成本结构在变化,总成本可能并未增加多少。

四、做新营销的四个逻辑

事实上,即便互联网让整个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变,但消费者购买行为所产生的价值并未改变,变的是信息传递、获取的方式以及商品和购物的场景,也就是马云新零售当中提出的"重构人、货、场"。

然而,马云的新零售毕竟是针对销售端的一次升级,而对于市场端或者说品牌营销部门来说,必须针对传统营销进行相对应的调整,而在此之前,则要想清楚一些问题:

其一:用户是谁,他有什么需求,他在哪里?

其二:我们有什么产品,可以解决他的哪些痛点?他为什么会购买我们的产品?

其三:我们要如何找到他,要如何告诉他我们的产品正是他需要的?

其四:消费者在哪里购买到我们的商品?我们要如何把产品送到他的手中?

一言蔽之,就是要找到消费者,发现需求,根据场景匹配产品,讲好故事,做好传播,引爆市场。再通过高效共享的供应链,快速的把商品送达到消费者的手中。

想要做好新营销,仅仅是靠几个点子是不够的,还要有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对于我们来说,必须看清楚那些所谓的 IP、场景、KOL、社群、圈层、裂变等新名词背后的逻辑和玩法,并且借助各种新技术工具,灵活组合,找到用户的痛点和刚需。

— end —

作者丨老妖苏静 编辑|笨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