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河北省廊坊市。與北京一河之隔的大廠回族自治縣並沒有大的廠礦,最早讓這個小縣城聲名遠揚的是大廠評劇歌舞團這張“文化名片”。俯瞰大廠評劇歌舞團外景,廣場裝潢樣式新穎獨特,已成爲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市民最喜愛的活動場所之一,每天吸引衆多居民前來休閒、娛樂。

報道大長評劇歌舞團事蹟的部分手稿複印件。河北大廠大廠評劇歌舞團成立於1974年。在短暫的紅火之後,隨着戲曲藝術市場的整體滑坡,劇團很快陷入生存危機。管理體制落後、經濟效益萎縮、經營規模難以擴大........問題集中爆發,幾乎讓劇團瀕臨解散。

1982年,36歲的趙德平出任大廠評劇團團長,他帶領這個瀕臨倒閉解散的劇團正式開啓改革之路。趙德平在大廠評劇歌舞團展覽室整理劇團榮譽證書。劇團到底獲得過多少證書,多的沒有人能數的過來。

從瀕臨解散的縣級劇團,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再到拍攝影視劇、建設全省第一個農村文化題材影視基地……趙德平帶領大廠評劇歌舞團(原大廠評劇團),經歷了中國文化體制改革艱辛而輝煌的歷程。

“當時,演員是自己揹着乾糧來上班,上午排練完,喫不起菜就拿饅頭蘸着醬油當午飯。記得1981年春節前,團裏發不出工資,大年初一全團都沒休息,在縣禮堂演出評劇《花爲媒》。結果兩塊錢一張的票才賣出去7張。沒錢、沒市場,劇團面臨解散。”趙德平回憶他剛接手大廠評劇團時的境況。那時候他就就一個心思——劇團死活不能散,必須走改革這條路。

改制前,劇團演出一場收入兩三萬元就不低了。改制後,一場演出收入15萬元是常事。劇團實行營銷經紀人制,聘請全國7位知名經紀人,組建演出營銷部,主動出擊,拓寬演出市場。由大廠回族自治縣評劇團創排的2018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新編現代評劇《秋月》首場彙報演出現場。

大廠評劇歌舞團展覽室擺滿了過去獲得的各項劇團榮譽證書。劇團到底獲得過多少證書,多的沒有人能數的過來。“農字是金,只要平下心、紮下根,黃土就能變成金。”在趙德平的眼裏,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就是他的光榮使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