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因如此,陈奂认为,郑玄虽然遍注群经,但其最高的成就还是在礼学,而台湾学者李云光在《三礼郑氏学发凡》中说:“后人所读《三礼》之书,是郑氏所校定者也。”朱子的这段话说得很直白,他说郑玄是个好人,尤其对礼学贡献最大,而清代的钱大昕则在《仪礼管见序》中说:“《三礼》之有郑注,所谓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郑玄经学上的成就在他的那个时代,确实是名声在外。汉献帝初平元年,发生了“董卓之乱”,山东很多诸侯都起兵准备讨伐董卓,于是董卓招集众人开会,他准备发兵来征讨山东义兵。而那时郑泰担心董卓平定山东义兵后,其实力将更为强大,于是他就举出了10条不应当出兵的理由,而他所说的第10条则是:“东州有郑康成,学该古今,儒生之所以集;北海邴根矩,清高直亮,群士之楷式。彼诸将若询其计画,案典校之强弱,燕、赵、齐、梁非不盛,终见灭于秦,吴、楚七国非不众,而不敢逾荥阳,况今德政之赫赫,股肱之邦良,欲造乱以徼不义者,必不相然,赞成其凶谋。”

因为有郑玄这位大儒在,他的名声反而是劝阻董卓不要出兵的理由之一。针对这段记载,郑珍在《郑学录·传注》中说:“按郑泰诡辞对卓凡十条,此居其十,可想见康成名德,当时倚为轻重。……视康成隐若长城。”后来,刘备当上了徐州刺史,他也对郑玄十分地敬重。郑玄曾向刘备推荐自己的同乡孙干,刘备果真任命孙干到自己手下任职。可见,郑玄说话是何等之管用。其实不仅如此,《后汉纪·献帝纪》中称:“黄巾贼数万人经玄庐,皆为之拜,高密一县,不被抄掠。”汉末正是黄巾军起事之时,这些人经过郑玄家时,全都拜一拜就离开了,使得郑玄的家乡高密县没有被掠夺。

对于郑玄的离世,《后汉书·郑玄传》中有如下记载:“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

某天,郑玄梦到孔子跟他说了两句话,他醒来之后就算了一卦,由此而明了自己将不久于世。之后他很快就去世了,终年74岁。

对于郑玄在学术史上的价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载有朱熹对他的评语:“郑康成是个好人,考礼名数大有功,事事都理会得。如汉《律令》亦皆有注,尽有许多精力。东汉诸儒煞好。卢植也好。康成也可谓大儒。”朱子的这段话说得很直白,他说郑玄是个好人,尤其对礼学贡献最大,而清代的钱大昕则在《仪礼管见序》中说:“《三礼》之有郑注,所谓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对于郑玄的学术观,刘师培给予了这样的总结:“惟康成说经,集今古文说之大成,不守一先生之言,以实事求是为指归,与汉儒之抱残守缺者迥然不同。故康成之书,皆以师学代官学也。”(《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

看来,郑玄的学术观乃是要融会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而这段论述正说明了郑玄的学术观所在。郑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融会呢?《后汉书·郑玄传》中说:“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云。”

看来,在郑玄的时代,因为经学观点的不同,使得每一门派都强调自己的观念,这种强调方式其实不利于经学的弘扬,于是郑玄就以古文经学为基础,而后融入今文经学的观点,以此来达到学术兼容。而周予同先生则对郑玄的想法予以了如下的解读:“在郑氏的本意,或以为今古文相攻击如仇雠,是经学的不幸现象;为息事宁人计,于是自恃博学,参互各说,以成一家之言;所以虽用古文学为宗,也兼采今文学。而当时学者,一则苦于今古文学家法的烦琐,一则震于郑氏经术的渊博,所以翕然宗从。但这样一来,郑学盛行而古今文的家法完全混乱了。”(周予同《今古文学》)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郑玄笺《毛诗传笺》三十卷,清道光七年立本斋刻本,书牌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郑玄笺《毛诗传笺》三十卷,清道光七年立本斋刻本,卷首


郑玄虽然遍注群经,但可惜他的著作流传至今者仅有两部,杨天宇在《郑玄三礼注研究》中称:“郑玄的著述大部分都散佚了,但仍有《三礼注》和《毛诗笺》完好地保留到今天,成为今人研究《三礼》和《毛诗》以及考证古史所不可不读的重要文献。郑玄堪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伟人,一位学术巨匠。”

《三礼》乃是《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并称,最早将这三书并称者正是郑玄,范晔在《后汉书·儒林列传》下中称:“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授郑玄,玄作《周官注》。玄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郑玄注《周官礼注》清乾隆五十年扬州殷氏一得斋刻本


这段话讲到了《三礼》之名,虽然此段中没有《仪礼》,这是因为在汉代还没有“仪礼”这种称呼,许抗生、聂保平、聂清所著《中国儒学史·两汉卷》中说:“按照范晔的意思,由于郑玄既融通了‘三礼’,又融通了今古文礼,故‘三礼’之名之学,实际上自郑玄始。”

可见,郑玄对于《三礼》的形成贡献很大。对于他在礼学方面的贡献,黄侃在《礼学略说》中予以了这样的解读:

董景道说经,《三礼》之义,皆遵郑氏;著《礼通论》,非驳诸儒,演广郑旨。此由郑学精博贯通,亦缘郑氏以前,未有兼注《三礼》者,(黄侃自注:以《周礼》、《仪礼》、小戴《礼记》为《三礼》,亦自郑始。《隋书·经籍志》:《三礼目录》一卷,郑玄撰。)故舍郑无所宗也。……今惟郑康成注,孤行百代。说《仪礼》者,仅马季长注《丧服》经传一篇,至全注十七篇,亦自郑氏始。……然后言小戴者,皆传郑氏。郑又考正礼图,存古遗制;是《三礼》之学,萃于北海。故《大戴记》,郑所未注,则若存若亡,八十五篇,遂残其半矣。由晋及唐,诸经所主,或有不同;至于《诗》共宗毛,《礼》同遵郑。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仪礼注疏》十七卷,明嘉靖间刻本


郑玄对于礼学有着怎样开创性的贡献呢?张舜徽先生对此有着系统的研究,他在《郑学丛注·郑学经注例释》中,把郑玄注经的体例总结为18种:沿用旧诂不标出处例、宗主旧注不为苟同例、循文立训例、订正衍讹例、诠次章句例、旁稽博证例、声训例、改读例、改字例、征古例、证今例、发凡例、阙疑例、考文例、尊经例、信纬例、注语详赡例、注语互异例。由此可知,郑玄在礼学研究上是何等之精深。

正因如此,陈奂认为,郑玄虽然遍注群经,但其最高的成就还是在礼学,而台湾学者李云光在《三礼郑氏学发凡》中说:“后人所读《三礼》之书,是郑氏所校定者也;所赖以解《三礼》者,亦不能外郑氏之注释也。然则,学礼而不从郑氏,岂非欲入室而不由户乎!”

如前所言,流传至今的郑玄著作,除了《三礼》之外,就是《毛诗笺》。对于《毛诗》的解读,从汉代开始分为齐、鲁、韩、毛四大家,前三家属于今文经学,而《毛诗》属于古文经学。在流传的过程中,前三家基本失传,唯有《毛诗》流传至今,因此今日得见的《诗经》,基本是古文经学观念的解读。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郑玄笺《毛诗注疏》三十卷,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十三经注疏本


但是,如有所言,郑玄把很多今文经学观念融入了古文经学之中,而他所作的《毛诗笺》也正是如此,正如陈奂在《郑氏笺考证》中所言:“笺中有用三家申毛者,有用三家改毛者,例不外此二端。”郑玄在整理《诗经》时,应用了很多方法,而他的这些方法被视为早期的校勘学,段玉裁在为臧琳所作的《经义杂记序》中说:“校书何放(始也)乎?放于孔子、子夏。自孔、卜而后,汉成帝时,刘向及任宏、尹咸、李柱国,各显所能奏上。向卒,歆终其业。于时有雠有校,有竹有素,盖綦详焉。而千古之大业,未有盛于郑康成者也。”

段玉裁在这里讲述的是校勘学的起源,他认为校勘学创始于孔子和子夏,而后到了汉代,则有刘向、刘歆等人,但是在这方面真正做出大贡献的人,则非郑玄莫属,而管锡华在《校勘学》中也称:“私家校书,虽从孔子始,但至东汉末为止,成就较大而可考的则是东汉的郑玄。”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郑玄注《礼记》二十卷,明嘉靖间东吴徐氏覆宋刊三礼本


郑玄在校勘古书时,不但融会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他同时兼用了“死校法”和“意校法”,也就是说,当他觉得古书中某个字不对时,他就会将其改为正确的字。为此,他的这种做法受到了后世的批评,比如欧阳修就在《诗本义》中指责郑玄的这种校书方法,郑玄在《毛诗笺》中把“绿”字改为了“禒”,欧阳修认为郑玄改错了:“先儒所以不取郑氏于《诗》改字者,以谓六经有所不通,当阙之以俟知者。若改字以就己说,则何人不能为说?何字不可改也?况毛义甚明,无烦改字也,当从毛。”

从实际情况看,郑玄所改之字确实有些不对的地方,但总体而言,他的所改被后世认为是正确的,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种改法给后世启迪出了一种校勘的新思路,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序》中说:

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故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而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

王引之在这里替郑玄辩护,他认为郑玄通过假借字来恢复古书的原本面貌,这种做法最为难得。而更为重要的是,《齐诗》、《鲁诗》、《韩诗》大多失传了,郑玄的《毛诗笺》中引用了不少他们的观点,使得后世要想研究三家诗,则可以借鉴他的《毛诗笺》,因此冯浩菲在《毛诗训诂研究》中总结道:“《郑笺》中所体现的不是一家之说,而是诸家说的比稽融会。由此言之,与其说三家因《笺》而尽废,不如说借《笺》附《毛》而仍其绪。”

郑玄墓及祠位于山东省潍坊高密市双羊镇郑公村。出辕固村,重上济青高速前往高密市双羊镇,去找郑玄墓及祠。郑玄为汉学极重要之人,而上午访过之伏生,则为今文经学顶尖者,同一天拜访此两人,可谓天作之合,亦可自解为不薄今文爱古文。

昨晚与出租车司机张红心先生通话后,他告诉我说,我的规划路径只是单程,这样的话,他原来的报价不合算,因此他要按每公里3元来计价,除此之外,我还要另付高速费及各种过路费等等。然而从桓台前往高密,我估计至少有200公里的路程,这样算下来,我觉得费用太高,于是我跟张红心说:只让他带我寻访两个地点,然后再把我送到淄博火车站,我将乘火车前往高密。


然而今日在寻访伏生墓时,张红心用手清理倒伏在地上的碑,他对前贤的这份敬重之心令我有所触动,我突然感觉到跟这样的人如此地计较,似乎不应该,于是从树林走出来之后,我说自己改了主意,不再前往淄博火车,而是按原计划,让他直接把我送到高密。我的这个转变让张红心有些意外,他看了看我,而后又张张嘴,没再说什么,于是开车上路。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村名牌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不知这算不算文保牌


在高速上开行两小时到达了高密市,下高速向南开行8公里进高密市,穿市而过,在市南转向西,行13公里到达双羊镇,再打听郑玄墓,有人告知在峡山水库郑公村不远处。听到这个村名让我感到指路者的所言肯定靠谱,以我的猜测,“郑公村”之名,肯定是因为郑玄而起者。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交钱后,大门打开了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郑玄墓文保牌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翻刻的古碑


再行五公里到达郑公村,问之,则告在水库边之后店村西,再行两公里,开上湖堤,向东望去,果见一塔式旧建。绕村找到门口,正欲进内,从院中走出了一位老者,他让我和司机每人交5元才可入内参观。按其所言,递上10元钱,而后这位老者把我们带进了院内。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祠堂的形式有些特别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进入祠堂要登上这高高的台阶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祠堂后门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翠柏绿竹


院落约七、八亩大小,主楼为汉式建筑,老人走上前把门打开,我看到里面正中摆着郑玄塑像,左右为郑的两位夫人,两厢则为郑子,均为新塑新工艺,无一丝古意。我举起相机正准备拍照,老人马上用手制止了我的行为。他的这个做法让我有些意外,于是我跟他说:“刚才不是已经交过钱了吗?”然而他却说:“这不是钱的问题,因为对这些古人照相,就会对照相者及其家人不利。”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我不想跟他争辩,本打算趁他不注意时偷偷拍照,然而老人却不错眼的盯着我,让我完全找不到机会,无奈,只好放弃。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郑玄手植柏介绍牌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此柏已枯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郑玄墓碑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郑玄墓全景


下楼去找郑玄墓,墓在楼后,墓较大,前有墓碑,于是我站在碑前,向着郑玄墓三鞠躬,以此来表达我对这位“经神”的敬意。之后我又在院内看了一圈,在这里仅看到了两块清代的刻石,余外所刻之碑均是近年所刻的新碑,虽然缺乏古意,但至少说明当地人渐渐开始尊崇这位伟大的经学家。唯一的遗憾是里面不允许拍照,其实这种做法不利于传播郑玄的名声。而当我写此小文之时,已经距我朝拜郑玄之墓过了四年的时间,不知现在这样的规矩是否已经改了过来。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院落情形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下)韦力撰


收费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