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因如此,陳奐認爲,鄭玄雖然遍注羣經,但其最高的成就還是在禮學,而臺灣學者李雲光在《三禮鄭氏學發凡》中說:“後人所讀《三禮》之書,是鄭氏所校定者也。”朱子的這段話說得很直白,他說鄭玄是個好人,尤其對禮學貢獻最大,而清代的錢大昕則在《儀禮管見序》中說:“《三禮》之有鄭注,所謂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

鄭玄經學上的成就在他的那個時代,確實是名聲在外。漢獻帝初平元年,發生了“董卓之亂”,山東很多諸侯都起兵準備討伐董卓,於是董卓招集衆人開會,他準備發兵來征討山東義兵。而那時鄭泰擔心董卓平定山東義兵後,其實力將更爲強大,於是他就舉出了10條不應當出兵的理由,而他所說的第10條則是:“東州有鄭康成,學該古今,儒生之所以集;北海邴根矩,清高直亮,羣士之楷式。彼諸將若詢其計畫,案典校之強弱,燕、趙、齊、梁非不盛,終見滅於秦,吳、楚七國非不衆,而不敢逾滎陽,況今德政之赫赫,股肱之邦良,欲造亂以徼不義者,必不相然,贊成其兇謀。”

因爲有鄭玄這位大儒在,他的名聲反而是勸阻董卓不要出兵的理由之一。針對這段記載,鄭珍在《鄭學錄·傳注》中說:“按鄭泰詭辭對卓凡十條,此居其十,可想見康成名德,當時倚爲輕重。……視康成隱若長城。”後來,劉備當上了徐州刺史,他也對鄭玄十分地敬重。鄭玄曾向劉備推薦自己的同鄉孫乾,劉備果真任命孫乾到自己手下任職。可見,鄭玄說話是何等之管用。其實不僅如此,《後漢紀·獻帝紀》中稱:“黃巾賊數萬人經玄廬,皆爲之拜,高密一縣,不被抄掠。”漢末正是黃巾軍起事之時,這些人經過鄭玄家時,全都拜一拜就離開了,使得鄭玄的家鄉高密縣沒有被掠奪。

對於鄭玄的離世,《後漢書·鄭玄傳》中有如下記載:“五年春,夢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以讖合之,知命當終,有頃寢疾……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

某天,鄭玄夢到孔子跟他說了兩句話,他醒來之後就算了一卦,由此而明瞭自己將不久於世。之後他很快就去世了,終年74歲。

對於鄭玄在學術史上的價值,《朱子語類》卷八十七載有朱熹對他的評語:“鄭康成是個好人,考禮名數大有功,事事都理會得。如漢《律令》亦皆有注,盡有許多精力。東漢諸儒煞好。盧植也好。康成也可謂大儒。”朱子的這段話說得很直白,他說鄭玄是個好人,尤其對禮學貢獻最大,而清代的錢大昕則在《儀禮管見序》中說:“《三禮》之有鄭注,所謂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

對於鄭玄的學術觀,劉師培給予了這樣的總結:“惟康成說經,集今古文說之大成,不守一先生之言,以實事求是爲指歸,與漢儒之抱殘守缺者迥然不同。故康成之書,皆以師學代官學也。”(《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

看來,鄭玄的學術觀乃是要融會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而這段論述正說明了鄭玄的學術觀所在。鄭玄爲什麼要做這樣的融會呢?《後漢書·鄭玄傳》中說:“漢興,諸儒頗修藝文,及東京,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鄭玄括囊大典,網羅衆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經訓,而長於玄,常以爲仲尼之門不能過也。及傳授生徒,並專以鄭氏家法雲。”

看來,在鄭玄的時代,因爲經學觀點的不同,使得每一門派都強調自己的觀念,這種強調方式其實不利於經學的弘揚,於是鄭玄就以古文經學爲基礎,而後融入今文經學的觀點,以此來達到學術兼容。而周予同先生則對鄭玄的想法予以瞭如下的解讀:“在鄭氏的本意,或以爲今古文相攻擊如仇讎,是經學的不幸現象;爲息事寧人計,於是自恃博學,參互各說,以成一家之言;所以雖用古文學爲宗,也兼採今文學。而當時學者,一則苦於今古文學家法的煩瑣,一則震於鄭氏經術的淵博,所以翕然宗從。但這樣一來,鄭學盛行而古今文的家法完全混亂了。”(周予同《今古文學》)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鄭玄箋《毛詩傳箋》三十卷,清道光七年立本齋刻本,書牌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鄭玄箋《毛詩傳箋》三十卷,清道光七年立本齋刻本,卷首


鄭玄雖然遍注羣經,但可惜他的著作流傳至今者僅有兩部,楊天宇在《鄭玄三禮注研究》中稱:“鄭玄的著述大部分都散佚了,但仍有《三禮注》和《毛詩箋》完好地保留到今天,成爲今人研究《三禮》和《毛詩》以及考證古史所不可不讀的重要文獻。鄭玄堪稱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偉人,一位學術巨匠。”

《三禮》乃是《周禮》、《儀禮》、《禮記》三書的並稱,最早將這三書並稱者正是鄭玄,范曄在《後漢書·儒林列傳》下中稱:“中興,鄭衆傳《周官經》,後馬融作《周官傳》,授鄭玄,玄作《周官注》。玄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故爲鄭氏學。玄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爲《三禮》焉。”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鄭玄注《周官禮注》清乾隆五十年揚州殷氏一得齋刻本


這段話講到了《三禮》之名,雖然此段中沒有《儀禮》,這是因爲在漢代還沒有“儀禮”這種稱呼,許抗生、聶保平、聶清所著《中國儒學史·兩漢卷》中說:“按照范曄的意思,由於鄭玄既融通了‘三禮’,又融通了今古文禮,故‘三禮’之名之學,實際上自鄭玄始。”

可見,鄭玄對於《三禮》的形成貢獻很大。對於他在禮學方面的貢獻,黃侃在《禮學略說》中予以了這樣的解讀:

董景道說經,《三禮》之義,皆遵鄭氏;著《禮通論》,非駁諸儒,演廣鄭旨。此由鄭學精博貫通,亦緣鄭氏以前,未有兼注《三禮》者,(黃侃自注:以《周禮》、《儀禮》、小戴《禮記》爲《三禮》,亦自鄭始。《隋書·經籍志》:《三禮目錄》一卷,鄭玄撰。)故舍鄭無所宗也。……今惟鄭康成注,孤行百代。說《儀禮》者,僅馬季長注《喪服》經傳一篇,至全注十七篇,亦自鄭氏始。……然後言小戴者,皆傳鄭氏。鄭又考正禮圖,存古遺制;是《三禮》之學,萃於北海。故《大戴記》,鄭所未注,則若存若亡,八十五篇,遂殘其半矣。由晉及唐,諸經所主,或有不同;至於《詩》共宗毛,《禮》同遵鄭。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儀禮註疏》十七卷,明嘉靖間刻本


鄭玄對於禮學有着怎樣開創性的貢獻呢?張舜徽先生對此有着系統的研究,他在《鄭學叢注·鄭學經注例釋》中,把鄭玄注經的體例總結爲18種:沿用舊詁不標出處例、宗主舊注不爲苟同例、循文立訓例、訂正衍訛例、詮次章句例、旁稽博證例、聲訓例、改讀例、改字例、徵古例、證今例、發凡例、闕疑例、考文例、尊經例、信緯例、注語詳贍例、注語互異例。由此可知,鄭玄在禮學研究上是何等之精深。

正因如此,陳奐認爲,鄭玄雖然遍注羣經,但其最高的成就還是在禮學,而臺灣學者李雲光在《三禮鄭氏學發凡》中說:“後人所讀《三禮》之書,是鄭氏所校定者也;所賴以解《三禮》者,亦不能外鄭氏之註釋也。然則,學禮而不從鄭氏,豈非欲入室而不由戶乎!”

如前所言,流傳至今的鄭玄著作,除了《三禮》之外,就是《毛詩箋》。對於《毛詩》的解讀,從漢代開始分爲齊、魯、韓、毛四大家,前三家屬於今文經學,而《毛詩》屬於古文經學。在流傳的過程中,前三家基本失傳,唯有《毛詩》流傳至今,因此今日得見的《詩經》,基本是古文經學觀念的解讀。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鄭玄箋《毛詩註疏》三十卷,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十三經注疏本


但是,如有所言,鄭玄把很多今文經學觀念融入了古文經學之中,而他所作的《毛詩箋》也正是如此,正如陳奐在《鄭氏箋考證》中所言:“箋中有用三家申毛者,有用三家改毛者,例不外此二端。”鄭玄在整理《詩經》時,應用了很多方法,而他的這些方法被視爲早期的校勘學,段玉裁在爲臧琳所作的《經義雜記序》中說:“校書何放(始也)乎?放於孔子、子夏。自孔、卜而後,漢成帝時,劉向及任宏、尹鹹、李柱國,各顯所能奏上。向卒,歆終其業。於時有讎有校,有竹有素,蓋綦詳焉。而千古之大業,未有盛於鄭康成者也。”

段玉裁在這裏講述的是校勘學的起源,他認爲校勘學創始於孔子和子夏,而後到了漢代,則有劉向、劉歆等人,但是在這方面真正做出大貢獻的人,則非鄭玄莫屬,而管錫華在《校勘學》中也稱:“私家校書,雖從孔子始,但至東漢末爲止,成就較大而可考的則是東漢的鄭玄。”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鄭玄注《禮記》二十卷,明嘉靖間東吳徐氏覆宋刊三禮本


鄭玄在校勘古書時,不但融會了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他同時兼用了“死校法”和“意校法”,也就是說,當他覺得古書中某個字不對時,他就會將其改爲正確的字。爲此,他的這種做法受到了後世的批評,比如歐陽修就在《詩本義》中指責鄭玄的這種校書方法,鄭玄在《毛詩箋》中把“綠”字改爲了“禒”,歐陽修認爲鄭玄改錯了:“先儒所以不取鄭氏於《詩》改字者,以謂六經有所不通,當闕之以俟知者。若改字以就己說,則何人不能爲說?何字不可改也?況毛義甚明,無煩改字也,當從毛。”

從實際情況看,鄭玄所改之字確實有些不對的地方,但總體而言,他的所改被後世認爲是正確的,更爲重要的是,他的這種改法給後世啓迪出了一種校勘的新思路,王引之在《經義述聞序》中說:

詁訓之旨,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爲之解,則詰鞫爲病矣。故毛公《詩傳》多易假借之字而訓以本字,已開改讀之先。至康成箋詩注禮,屢雲某讀爲某,而假借之例大明。後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

王引之在這裏替鄭玄辯護,他認爲鄭玄通過假借字來恢復古書的原本面貌,這種做法最爲難得。而更爲重要的是,《齊詩》、《魯詩》、《韓詩》大多失傳了,鄭玄的《毛詩箋》中引用了不少他們的觀點,使得後世要想研究三家詩,則可以借鑑他的《毛詩箋》,因此馮浩菲在《毛詩訓詁研究》中總結道:“《鄭箋》中所體現的不是一家之說,而是諸家說的比稽融會。由此言之,與其說三家因《箋》而盡廢,不如說借《箋》附《毛》而仍其緒。”

鄭玄墓及祠位於山東省濰坊高密市雙羊鎮鄭公村。出轅固村,重上濟青高速前往高密市雙羊鎮,去找鄭玄墓及祠。鄭玄爲漢學極重要之人,而上午訪過之伏生,則爲今文經學頂尖者,同一天拜訪此兩人,可謂天作之合,亦可自解爲不薄今文愛古文。

昨晚與出租車司機張紅心先生通話後,他告訴我說,我的規劃路徑只是單程,這樣的話,他原來的報價不合算,因此他要按每公里3元來計價,除此之外,我還要另付高速費及各種過路費等等。然而從桓臺前往高密,我估計至少有200公里的路程,這樣算下來,我覺得費用太高,於是我跟張紅心說:只讓他帶我尋訪兩個地點,然後再把我送到淄博火車站,我將乘火車前往高密。


然而今日在尋訪伏生墓時,張紅心用手清理倒伏在地上的碑,他對前賢的這份敬重之心令我有所觸動,我突然感覺到跟這樣的人如此地計較,似乎不應該,於是從樹林走出來之後,我說自己改了主意,不再前往淄博火車,而是按原計劃,讓他直接把我送到高密。我的這個轉變讓張紅心有些意外,他看了看我,而後又張張嘴,沒再說什麼,於是開車上路。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村名牌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不知這算不算文保牌


在高速上開行兩小時到達了高密市,下高速向南開行8公里進高密市,穿市而過,在市南轉向西,行13公里到達雙羊鎮,再打聽鄭玄墓,有人告知在峽山水庫鄭公村不遠處。聽到這個村名讓我感到指路者的所言肯定靠譜,以我的猜測,“鄭公村”之名,肯定是因爲鄭玄而起者。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交錢後,大門打開了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鄭玄墓文保牌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翻刻的古碑


再行五公里到達鄭公村,問之,則告在水庫邊之後店村西,再行兩公里,開上湖堤,向東望去,果見一塔式舊建。繞村找到門口,正欲進內,從院中走出了一位老者,他讓我和司機每人交5元纔可入內參觀。按其所言,遞上10元錢,而後這位老者把我們帶進了院內。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祠堂的形式有些特別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進入祠堂要登上這高高的臺階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祠堂後門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翠柏綠竹


院落約七、八畝大小,主樓爲漢式建築,老人走上前把門打開,我看到裏面正中擺着鄭玄塑像,左右爲鄭的兩位夫人,兩廂則爲鄭子,均爲新塑新工藝,無一絲古意。我舉起相機正準備拍照,老人馬上用手製止了我的行爲。他的這個做法讓我有些意外,於是我跟他說:“剛纔不是已經交過錢了嗎?”然而他卻說:“這不是錢的問題,因爲對這些古人照相,就會對照相者及其家人不利。”這個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我不想跟他爭辯,本打算趁他不注意時偷偷拍照,然而老人卻不錯眼的盯着我,讓我完全找不到機會,無奈,只好放棄。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鄭玄手植柏介紹牌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此柏已枯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鄭玄墓碑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鄭玄墓全景


下樓去找鄭玄墓,墓在樓後,墓較大,前有墓碑,於是我站在碑前,向着鄭玄墓三鞠躬,以此來表達我對這位“經神”的敬意。之後我又在院內看了一圈,在這裏僅看到了兩塊清代的刻石,餘外所刻之碑均是近年所刻的新碑,雖然缺乏古意,但至少說明當地人漸漸開始尊崇這位偉大的經學家。唯一的遺憾是裏面不允許拍照,其實這種做法不利於傳播鄭玄的名聲。而當我寫此小文之時,已經距我朝拜鄭玄之墓過了四年的時間,不知現在這樣的規矩是否已經改了過來。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院落情形


鄭玄:遍注羣經,三禮始名(下)韋力撰


收費依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