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升官发财后对贾府置之不理?四个原因决定他不会这么做

贾兰是贾珠和李纨的儿子,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他年龄极小,比如在元春省亲中,贾兰也是“极幼,未达诸事,只不过随母依叔行礼”。

在续写的后四十回收尾之时,贾兰才和宝玉共同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第一百三十名的举人。书中并未提及贾兰升官发财之后,对贾府的态度,但不少人认为贾兰中举后对贾府及子孙是置之不理的。

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相反,作为荣府的嫡重孙,贾兰没有理由对自己的家族“置之不理”,也不可能撒手不管,这是有悖于常理的。

与封建时代主流价值观不一致。封建社会尊崇儒家思想,恪守孔孟之道。而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孝”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孝的人,不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居官者还会有丢官的危险,以孝管官也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

贾政杖责宝玉,贾母发怒要回南京去的时候,贾政吓得“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如果贾母被气的回了南京,贾政便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所以他心里很惧怕。贾母仙逝后,贾政辞官“丁忧”,而官员在丁忧期间唯一的任务就是为父母守孝报恩。

清朝官员丁忧期限为“闻丧月日为始,二十七月,服满起复”,丁忧的假期有两年多的时间,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如果升官发财后的贾兰,对家族亲眷置之不理,实属“不孝”,他的官也会做不长久。

贾兰升官发财后对贾府置之不理?四个原因决定他不会这么做

与现实需要不一致。续文中,在贾兰中举之时,皇上看到第七名和第一百三十名俱是金陵人士,念起了贾氏祖上功勋和元妃的情分,甚是悯恤,命有司将贾赦犯罪情由查案呈奏。重新调查后,皇上赦免了贾赦和贾珍,贾珍还袭了宁国三等世职。

贾政丁忧服满时,仍袭荣国世职,所抄家产,全行赏还。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府虽不如以前的烈火烹油,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贾兰要想仕途平顺通达,祖辈们积累的政治资源和关系网络便是他最大的优势,天资聪颖的他如何会置之不理呢?

与所受的教育也不一致。贾兰的母亲李纨是官宦小姐,知书达理,孝敬公婆,善待小姑,对贾兰倾注了满腔心血,悉心教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李纨的持重孝顺在无形中已经给贾兰作了良好的示范。

如果李纨同赵姨娘一般愚蠢粗俗,想必贾兰也会成为一个如贾环一般“人物委琐,举止荒疏”的人,作出“置之不理”之事可能是在情理之中。但是,贾兰受到的良好的教育,孝顺的种子从小就被植入他的内心,他也不会做出不孝之事。

贾兰升官发财后对贾府置之不理?四个原因决定他不会这么做

与贾兰的性格不一致。贾兰虽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并未养成呆霸骄横的性格,是个心底善良的孩子。续文中,他同二叔宝玉参加科举考试结束之时,宝玉走丢了,急的贾兰“带了人各处号里都找遍了”。四处查找无果的情况下,他急忙回家禀报。

禀明之后,贾兰“也忘却了辛苦,还要自己找去”。王夫人看他辛苦,让他回去休息一下,心急如焚的他“那里肯走,尤氏等苦劝不止”,可见他对家人的关心。

贾兰虽是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但因为母亲李纨出身名门,平时对他的教导自然不会像赵姨娘教贾环一般往沟里带,虽然他们母子平时不爱多管闲事,但作为贾府子孙,贾兰的性格和出身都决定了,他不会对贾府置之不理。

注:本文依据通行本百二十回红楼梦进行解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