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pScience頻道的米歇爾·墨菲特和格雷格·布朗在一則視頻中用“想當然”效應解釋了人們很難記住別人名字的現象。大腦會按照自己的規矩來,思考自己該說些什麼、怎麼說,而不是注意觀察和聆聽別人。

  腦部掃描也發現,當實驗者看到一張人臉時,特定區域的腦細胞會出現明顯的反應。但人名屬於隨機數據,不包含任何具體信息,因此大腦很難記住它們。

  反之,如果人們對談話對象不感興趣,或者知道自己以後不會和他們再見面,他們就很難記住對方的信息,因爲這些信息對自己沒有什麼用處。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大多數人都經歷過這種情況:被介紹給一位陌生人,但沒過幾秒就把他們的名字忘了個一乾二淨。但究竟爲什麼人們很容易記住別人的臉、卻很難記住他們的名字呢?

  科學家認爲這與大腦處理隨機數據的方式有關。此外,如果我們對某個人不感興趣,也就很難記住這類信息。該視頻名爲“你爲什麼會忘記別人的名字?”,由YouTube上AsapScience頻道的米歇爾·墨菲特(Mitchell Moffit)和格雷格·布朗(Greg Brown)製作。他們解釋道,我們的大腦擅長識別面部細節,而腦部掃描也發現,當實驗者看到一張人臉時,特定區域的腦細胞會出現明顯的反應。

  例如,多倫多大學的研究發現,當實驗對象在密集的人羣中搜尋人臉時,大腦前額葉會向後部視覺皮層發送信號,以強化實驗對象看到的景物。但人名屬於隨機數據,不包含任何具體信息,因此大腦很難記住它們。如果大腦無法在各種信息碎片之間建立起聯繫,尤其是那些對於個體來說已經熟悉了的信息,大腦就很容易忘記它們。

  人們初次會面時,很多人都會專注於自我介紹,這就是所謂的“想當然”效應。大腦會按照自己的規矩來,思考自己該說些什麼、怎麼說,而不是注意觀察和聆聽別人。而我們無法同時輸入和輸出信息。

  在由德克薩斯基督教大學進行的一項實驗中,研究者讓一組研究對象輪番做自我介紹。然後對他們進行測試,看看他們記住了多少信息。

  結果發現,每名志願者都能精確地記住別的成員的信息,唯獨記不住在自己之前的那位,而且幾乎一點兒都記不起來。

  這是因爲,大腦既有短期記憶,又有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往往又被稱爲“工作記憶”。它只能記住這麼多信息,而如果大腦不夠專注,或沒有進行重複記憶,這部分信息就會被遺忘了。

  重複對記憶的重要性在許多學習類app上都可以體現出來,如語言學習平臺Memrise。該app發現,人們對一個記憶回憶的次數越多,如某個物體的德文單詞或是某件事發生的日期,記憶就越牢固,日後也越容易想起。Memrise會定期提醒使用者回想之前記住的東西,從而強化這些記憶。

  反之,如果人們對談話對象不感興趣,或者知道自己以後不會和他們再見面,他們就很難記住對方的信息,因爲這些信息對自己沒有什麼用處。

  “因此,那些喜歡結交新朋友的人更容易全神貫注,而且不需要特意去記住對方的信息。”堪薩斯州立大學的哲學教授理查德·哈里斯(Richard Harris)這樣說道。他認爲人們能否記住他人姓名的關鍵並不在大腦的記憶能力,而在於感興趣的程度。

  “有一些人,比如那些更具有社交意識的人,對他人往往更感興趣,也喜歡發展新的人際關係。”哈里斯教授說道,“這些人可能更容易記住別人的名字。”這一發現對那些從事政治或教學的人很適用,因爲對於這些領域來說,知道他人的姓名是很有利的。

  但不能僅僅因爲某人記不住別人的名字,就說明他記憶力差。“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記憶的東西。”哈里斯教授補充道。你對某個話題越感興趣,和它有關的信息就可能深深刻在你的腦海中。如果你很喜歡這個話題,你就會感到,記住它根本不費吹灰之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