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NBA最大的變化就是總裁斯特恩卸任,由亞當蕭華接任新一屆的NBA總裁,這一個交替,卻讓NBA更趨向於商業化,讓商業徹底控制了NBA,就連部分獎項也因爲商業贊助原因變得名不副實。

正式出道四年,如今卻成了NBA最大的笑話

2015年3月,爲了凸顯裁判關鍵時候的公平公正行爲,蕭華建立了在NBA比賽中,如果最後兩分鐘兩隊分差在三分以內的比賽(開始爲五分,後改爲三分),在比賽結束後,裁判都會針對最後兩分鐘內的正確判罰、錯判、漏判等出一份報告進行公示,稱之爲裁判報告。

裁判報告的出現遭遇到了裁判協會和諸多球星的反對,建議取消。但在蕭華的堅持下依舊沒有取消,反而非常的盛行。

正式出道四年,如今卻成了NBA最大的笑話

裁判報告不影響勝負,只是爲了讓裁判背鍋。

裁判報告將裁判徹底的推向了風口浪尖,越是緊要的比賽,裁判受到的質疑越大。面對比賽後的裁判報告,不僅是球員不滿意,更是球迷大肆的謾罵。我們通常說的最後兩分鐘的比賽應該交由球員去決定勝負,而如今,裁判在報告的壓力下,將比賽吹的七零八散,徹底的將比賽投入到機械化的進程中,讓球員都感覺非常的不舒服。

事後諸葛亮、馬後炮諸如此類的話來形容裁判報告最爲貼切,發了一堆報告,對那些已經錯判、漏判的行爲無法彌補,更是對結果毫無改變,無非就是讓裁判揹負勝負的黑鍋,讓球迷去攻擊裁判,讓球員去針對裁判。

斯特恩時代出了很多有名的裁判,克勞福德、賈偉,爲何斯特恩時代會有優秀的裁判出現,而蕭華時代卻沒有,原因就是裁判揹負了所有的鍋,在比賽關鍵時候更是沒有絕對的權威性。

正式出道四年,如今卻成了NBA最大的笑話

競技體育需要公平,但不是這種無用的公平。

籃球作爲競技體育,最大的需要就是公平,而公平就是建立在場上的執法者手中,用他們對規則的理解當即進行判斷,這其中或許有錯判、漏判,但這就是競技體育,這種誤差是每個人對規則不同的看法,也是對場上瞬息萬變的掌握程度。

由於裁判員對規則的不同理解,讓這些誤差給比賽帶來了不同的吹罰尺度,這種誤差適用於各個球隊以及各個球員,並沒有針對性。

裁判是球場上的權威,既然有規則就必須按規則執行,不能因爲裁判不同的理解就用裁判報告去彌補,這種彌補除了拉仇恨,讓球迷謾罵外毫無用處。

裁判報告始發於聯盟,卻始終在打臉聯盟,這種無用的時候報告真該結束了,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競技體育也需要如此,有一份缺憾就會增添一份缺憾美。

裁判報告如今已成了聯盟最大的笑話,與其事後諸葛亮歸罪於裁判,不如徹底取消,讓裁判在最後兩分鐘用自己的職業水準去安心的吹罰比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