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以愛心救助的名義聲稱爲腦癱患兒提供免費救治,再“忽悠”患兒家屬到京郊一家民營醫院進行高額診療。近期,來自湖南、廣西多地的衆多腦癱患兒家庭遭遇了這一“變味兒”愛心基金和醫院營銷手段。

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一家名爲“杏林愛心基金”的組織與北京市大興區京軍醫院之間存在着微妙的關係,不斷“電話邀請”各地患者來京就醫。

更嚴重的是,種種線索表明,“杏林愛心基金”與2015年就被有關部門叫停的“全國腦癱康復救助基金”是“換湯不換藥”的同一組織。從2015年到今年,該組織以“杏林春雨行動”爲由,與不同基金會合作,持續活躍在全國各地,爲北京市大興區京軍醫院(以下簡稱“京軍醫院”)“篩查”腦癱患者入京,用幾千塊錢的救助金引誘患者就醫,使之付出高達5萬至7萬元的治療費用。

案例——

先“免費”後“要錢”

“愛心基金”要求患兒家屬帶4萬塊錢來京

今年7月,腦癱患兒寧寧(化名)的媽媽劉女士接到村長通知,稱北京來了專家給腦癱患兒看病,可以免費救助。“免費救助”這四個字讓劉女士很激動,她立刻抱着3歲多的孩子,帶着病歷資料來到了當地的一家賓館參與篩查,她記得現場擺放的宣傳資料上寫着“‘杏林愛心’貧困腦癱救助活動”的字樣。由於是官方通知,現場來了不少患兒家屬,登記信息、排號、篩查之後,工作人員告訴劉女士,回家等消息,如果符合救助條件,就可以去北京看病了。

過了幾天,自稱“杏林春雨全國小兒腦癱康復救助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張江(音)聯繫了劉女士。通過微信簡單詢問了病情後,張江說,寧寧有96%的治癒希望,並讓劉女士抓緊時間買車票,帶上4萬塊錢來北京看病,“愛心基金”可以補助3000-8000元。

說好的“免費救助”怎麼變成了“帶4萬塊錢來北京”?劉女士很難理解。但張江不斷強調“96%的治癒率”、“愛心基金”,帶着對治癒孩子的期待,劉女士買了火車票,並把訂票信息發給了張江。張江回覆:“你們要去的醫院是北京京軍腦癱病醫院,地址是北京市大興區高米店南康莊路東口。”

在張江與劉女士聯繫的同時,一位自稱北京京軍醫院臨牀醫生的王醫生也加了劉女士微信。在微信裏,王醫生也反覆表示寧寧可以治療好,讓劉女士帶4萬塊錢來京,並說“救助名額只能保留到8月底”。

而事實上,在寧寧診斷出腦癱後,劉女士已經帶着他在許多大醫院就醫,沒有哪個專家說“肯定能治好”,“手術有96%的治癒率”,這讓劉女士心裏不禁打了個問號,再加上張江和王醫生一直要求劉女士帶4萬塊錢,劉女士開始猶豫到底去不去北京,“這家醫院和基金是什麼關係,爲什麼一開始說免費,現在又讓我們帶錢去?”

在採訪中北青報記者接觸到多位曾在京軍醫院就醫的患者,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接到基金救助的電話通知”。

一位來自安徽的患者家屬告訴北青報記者,他曾在2014年在網上查詢到這家醫院,留下了聯繫方式後,京軍醫院持續不斷給他打電話邀請他帶着孩子來北京就醫,“打電話說有基金救助,催我帶着錢來,隔段時間就打一次。”

一位樂山的腦癱兒媽媽在微博上寫下了自己的遭遇:京軍醫院經過當地政府找到她,說可以救助,但要帶兩三萬塊錢來。到醫院和其他患者交流發現,醫院裏的每個孩子都是接到“基金救助”通知來的,實際手術費要5萬多。

另外一位來自長沙的患者也有過“基金救助”的經歷:“2014年左右接到該醫院的電話,說有救助基金。後來在京軍醫院就醫花了6萬餘元,基金救助只給了1000多元。”

現場——

民營醫院藏身居民區

患者稱“不如老家縣醫院”

根據張江提供的地址,北青報記者日前來到南五環外的高米店村尋找該醫院。醫院位於一片居民區中,由於沒有什麼患者,不走到跟前很難發現這裏有一家醫院。門口停放着幾輛印有“京軍醫院”字樣的車,其中兩輛京牌,一輛晉牌。入口牆上掛滿了6塊牌子,用以說明醫院的身份: “中國3.15誠信品牌單位”、“中國十大誠信品牌單位”、“北京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單位”、“北京京城國醫堂中醫藥研究院”、“北京市大興區京軍醫院”。

醫院內只有4棟樓,緊密地挨在一起,每棟不高過6層,分別是綜合門診樓、肝膽科及住院部、科研專科樓和康復中心,門診樓內除了導醫外並無他人,肝膽科及住院部樓一層的幾個診室房門緊閉。除了大院裏保潔員拿着掃把在打掃,以及偶爾出現的醫護人員,整個醫院顯得冷冷清清。北青報記者調查期間多次來到該院門診,總共只見到了兩位前來諮詢的患者。

在一位醫生助理的帶領下,北青報記者來到了門診樓斜對面的“住院部”,腦科病區裏患者稀少,每個病房牀位4到8張不等,但多數只住了一人。“這幾天人少,前幾天人可多了,最多的時候住100多人,走廊還得加牀”,醫生助理向記者描述醫院曾經的“繁忙”。一說到這家醫院,坐在公交車站附近執勤的志願者阿姨一下子眉頭緊皺,她湊近前來,壓低了聲音告訴記者:“我們本地人都不在這裏看病,有病了上城裏大醫院看。這是一個私立醫院,也沒有醫保,來看病的都是外地人。你要是跟它諮詢,它會先你交押金,讓孩子住一個禮拜,花個好幾萬,做完手術就讓你回家養着去,誰知道孩子好沒好。”這位志願者阿姨還表示,這家醫院就廣告做得好,導致很多外地人來這裏住院。

在醫院內,北青報記者遇到了來自江西九江的吳女士,她帶着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小山(化名)前來看病。“我是今天上午剛到這裏,已經交了5000塊錢的住院費,醫生說可以給孩子做微創治療,但是來到這裏之後感覺有點失望,還不如我們縣裏的醫院。”

另外一位安徽籍的患者家屬,在醫院匆匆看了一圈後便離開了,他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四年來帶着孩子在全國求醫,大大小小醫院去了很多,“這家醫院設備不行,住院部的人躲躲藏藏,網上廣告打得很好,但來了現場一看就不靠譜”。

疑點——

基金會和醫院到底什麼關係?

不同於其他醫院,這家醫院的門診大廳不大的空間裏,單獨設置了一個“基金申領窗口”,窗口內的牆壁上掛着兩個牌子,分別寫着“中華慈善總會杏林愛心基金醫療援助定點單位”、“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健康與教育公益基金慢病救助項目指定合作醫院”。

爲什麼基金申請窗口設在醫院辦公?該院一名醫生助理說,這是因爲基金只收來自醫院的材料,也就是說,患者只能在京軍醫院看病產生了花費,憑藉醫院的票據去申請基金,患者無法獨立去申請基金。

在這裏辦公的是誰?京軍醫院的導醫告訴記者,在這裏辦公的是基金的工作人員,平時都在,只有週三下午休息。9月7日,北青報記者再次來到醫院,見到了在這裏辦公的一位二三十歲穿白大褂的女性。她自稱是基金的工作人員,並非醫院員工,穿白大褂是因爲“自己衣服髒了”。在交談中,該工作人員多次提到“我們醫院,我們院長”等字眼,隨即又改口。當提及爲什麼基金只和京軍醫院合作的時候,她說“因爲這家醫院是治療腦癱最好的醫院”。

除了在醫院設立基金窗口,京軍腦癱病醫院的所謂醫生也和這家基金會關係曖昧不清。北青報記者發現,最初聯繫寧寧親屬的王醫生,在其微信朋友圈裏看到大量“杏林愛心基金”在各地活動的照片,救助電話均爲010-508302××。北青報撥打該電話,對方稱是“杏林愛心基金”。而進一步查詢發現,這個座機號碼曾經被北京京軍醫院用來註冊了互聯網域名。記者嚮導醫臺表示自己要找看腦科的“王醫生”,導醫說:“王醫生不是醫生,是醫生助理,不負責看病。現在不在醫院,可能是去基金那邊了。”導醫表示,該院的醫生助理經常要忙碌基金的工作。

先說“免費”後來“要錢”  到底誰能免費?

今年以來,“杏林愛心基金”在湖南嶽陽、廣西欽州、北海多地開展活動,依託當地慈善總會和民政部門下發通知,在大量新聞報道及通知中,該基金救助的方式均爲“康復治療費用由杏林愛心基金負責,每個患兒4-5萬元”、“患者治療期間除去醫保、新農合等,剩餘部分由杏林愛心基金兜底補足”。

寧寧媽媽最大的困惑是,官方發通知明確“免費救助”,爲什麼到後面又變成了要帶着4萬塊錢去北京?北青報記者查詢發現,像寧寧這樣情況的患者不在少數。

北青報記者向王醫生及張江分別詢問了同樣的問題,對方的答覆均是:寧寧不符合免費救助的條件,但基金仍給他們申請了部分救助。至於哪些患者得到了免費救助,對方說“很多”。寧寧媽媽詢問同村、同縣一起篩查的患者裏誰得到了免費救助,對方又支支吾吾答不上來。

業內——

醫院以盈利爲目的

則爲非公益行爲

一家致力幫助腦癱患兒迴歸社會的慈善組織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如果通過到各地宣傳讓病人去醫院做手術,這更像是一種商業行爲。一般的公益機構是不會這樣傳播的,尤其是跟某家醫院關聯去做救助,可能有一定的欺騙成分在裏面。”

另一家專門做兒童心理健康的基金會負責人表示,如果一開始跟病人說看病不要錢,但又變卦,從宣傳上誤導了患者,這是不允許的。公益可以收費,但不能是欺騙的形式。

該負責人還說:“如果醫院的最終目的是爲了實現盈利,這就不屬於公益行爲,甚至是違規的。”

調查——

京軍醫院的腦癱基金項目曾被叫停

根據衆多患者的描述,京軍醫院利用“基金救助”方式進行營銷由來已久。北青報記者查詢資料發現,該院作爲定點醫療機構最早開展腦癱救助項目是在2014年的5月20日,當時由二十一世紀公益基金會出面,成立了一個名爲“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專項基金”的救助基金,定點醫療救助單位是“北京京軍腦癱病醫學研究院”。而這家“北京京軍腦癱病醫學研究院”與“北京大興區京軍醫院”有諸多關聯之處:同一高管、同一聯繫方式、相鄰的地址。

北青報記者在其官網上查詢二十一世紀公益基金會2015年的財務審計報告後發現,當年京軍醫院曾給該基金會捐贈43萬元,捐款用途爲“普及腦癱健康教育知識,對弱勢羣體的救助活動與慈善補貼項目”。

隨後,北青報記者致電二十一世紀公益基金會,詢問得知,以前確實有這一隻“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專項基金”,但因爲上級部門的要求,該基金在2015年10月份的時候就已經被叫停,該基金會也不再與京軍醫院合作。

對於這家京軍醫院的評價,基金會工作人員一開始說“不太清楚”,但最後他頓了頓,勸告記者道:“去之前一定要了解好醫院的情況,包括設施、治療情況,瞭解清楚了再去。我還是建議去大一點的知名醫院看病。”

被叫停的基金項目仍然多地活躍

今年7月劉女士收到的救助通知短信裏是這樣描述的:“我是杏林春雨全國腦癱康復救助基金會”。而調查中記者發現,“杏林春雨行動”、“全國小兒腦癱康復救助基金”、“杏林愛心基金”這些近幾年活躍在各地的腦癱患兒救助相關活動之間,存在着“換湯不換藥”的關係。“全國小兒腦癱康復救助基金”被叫停後,相同“套路”的基金救助與醫院合作模式卻沒有停止,期間一直以“杏林春雨行動”的名義開展多次救助活動,其背後的主要參與人物和醫院都是同一批。

記者調查發現,“杏林春雨行動”與“全國小兒腦癱康復救助基金”幾乎同步出現,2015年以來,該行動在湖南懷化、四川德陽、甘肅隴南、廣西桂林等多個城市開展腦癱患兒救助工作。其做法也極具一致性:登記在某一基金會名下,聯繫當地民政部門和慈善總會,組織“北京的腦癱專家”到當地進行篩查,聲稱篩選5名腦癱患兒到北京指定醫院免費接受手術治療。

2015年10月,二十一世紀公益基金會與京軍醫院終止合作後,新的合作基金會變成了“吳階平醫學基金會”,並出現在多個“杏林春雨行動”相關的新聞報道中。

而從今年4月份起,參與“杏林春雨行動”的公益組織變成了中華慈善總會。相關資料顯示,中華慈善總會在今年4月受李建林的捐贈設立“中華慈善總會杏林愛心基金”, 定向用於腦癱、癲癇患者手術自費部分的救助。京軍醫院是唯一定點醫院。

而李建林一直活躍在上述關於腦癱患兒的救助活動中。根據網上報道,李建林有多重身份,且每年都有所變化。2015年7月4日,李建林以“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專項基金幹事長”的身份參與內蒙古的“杏林春雨行動”; 2016年,李建林的身份變成了“吳階平醫藥基金會小兒腦癱救助專項基金會幹事長、項目辦主任”;同年12月20日,李建林又以“‘杏林春雨行動’小兒腦癱救助基金辦公室主任”的身份在年底總結表彰會上做工作報告。今年,李建林又化身爲中華慈善總會的捐贈人,向中華慈善總會捐贈100萬成立杏林愛心基金。

慈善總會:如有具體證據一定會審查

杏林愛心基金的唯一定點救助醫院是京軍醫院,這個合作如何定下來的?北青報記者致電中華慈善總會籌募部,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今年年初李建林找到中華慈善總會要捐贈。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必須尊重捐贈人的意願。“京軍醫院作爲定點救助醫院,是捐贈人李建林要求的,那家醫院跟他有合作。”

中華慈善總會表示,他們只負責病人的材料審覈以及救助金的發放工作,符合救助條件的病人向中華慈善總會提出申請,審覈病人的情況屬實後再向病人發放救助金,他們只做救助不做治療。

該工作人員還表示:“我們也是在不斷運作過程中發現有沒有問題,這個基金建立到現在剛進入初篩階段,現在在廣西篩查。參與這種活動我們也要知道他們是爲了什麼,如果說醫院就是爲了牟利,且有具體證據的話,我們也是一定要審查這件事的。”本版文並攝/北青暗訪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