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五大三粗”的蘇式戰鬥機特有的細膩標誌,在座艙附近的光電球顯得極其“不協調”,在強調機動性能的今天,機身上出現的任何多餘設備都讓人嫌棄,由此也引發了“光電球”到底有沒有的討論。

長期以來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絕對有用,雖然稱爲“光電球”,但實際上是前視紅外探測系統,這種系統可以在機載雷達不開機的情況下探測敵機,以蘇-27裝備的OEPS-27爲例,一般資料認爲其對於高空目標的迎頭探測距離爲50公里左右,低空大約爲15公里。

另一種是反對,認爲在雷達性能越來越強大,導彈射程越來越遠的今天,幾十公里的探測範圍意味着,對方的飛機已經飛到“互射手槍”的距離,有沒有這種裝置都無所謂,而且裝備的光電吊艙完全可以取代這種設備。

事實上,真是如此嗎?美軍確實沒有爲自己的主力戰鬥機專門配備這種裝置,但卻悄悄的爲F-35以及下一代的F/A-18E/F“沉默大黃蜂”裝上了這種設備。近日,美國媒體報道稱,俄可能會利用高速數據傳輸頻道聯繫兩架或多架裝備了長波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的戰機,這對於美國人來說不是什麼好消息。由此可見,對於這種設備,美國人有了新的認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