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黃帝賜頡以“倉”姓,意即“人下一君、君上一人。”倉頡謙遜,說:“我只是草民一人”所以寫作“蒼”字,黃帝堅持不用草頭,倉頡堅持用草頭,兩個字並存,沿用至今。

倉頡身爲左史官,記事之官,他用結繩記事的方法,幫助黃帝開創中華偉業,當時已有國家雛形,但還是原始社會。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始祖,他和炎帝從分治到聯合,倉頡是有功之臣。

黃帝準備和炎帝談判,命令倉頡蒐集整理炎帝十多年來侵犯邊境,殺死民衆的嚴重罪過事實,倉頡就跑到他的檔案室翻看一條又一條打滿了各種形態的疙瘩繩,看着一個個奇怪的繩結,回憶當時戰事、時間、地點,傷亡人數都是用結繩表示,怎沒也弄不清楚。到了談判時,黃帝和炎帝辯論,想擺事實講道理。讓倉頡提供數據,倉頡說不清,讓倉頡舉出事例,倉頡張冠李戴,使黃帝在談判桌上受挫,黃帝很生氣,事後批評了倉頡。

倉頡決心研創一系列符號,代替複雜而易混的結繩記事,愁得喫不下飯,睡不好覺。他的母親就勸他到羣衆中去廣泛徵求意見,大家也有各種記事符號,去收集、整理,一定會有收穫的。他就離開他家洞穴,走上征途。他見有人給陶器泥胚底部刻畫許多符號,燒成陶器後,符號不變形;又見有人給石頭上刻畫圖形,保留時間很長,他就一一問清這些符號表示什麼意思。例如“T”表示手拿武器,過了很久,看見它,還能知道他寫着符號時的景況,約定俗成,成爲文字。他用着種種符號表示時間、地點、軍隊人數。傷亡人數,果然有條不紊。第二次黃帝和炎帝談判時,黃帝根據倉頡提供的事實和數據,說服了炎帝。炎帝誇黃帝記性好,黃帝說:“我哪能記住這些,多虧左史倉頡,他把這些事實記錄下來了。”炎帝心悅誠服。從此後,炎黃二帝精誠團結,共創中華民族大業。

黃帝很高興,就讓倉頡專門研究、創造文字。倉頡欣然接受使命,就一邊造字,一邊給人們教字。他先在自己家鄉傳播自己所造的字。家鄉地形複雜,人們勞作辛苦,沒有時間去學習他的字。甚至有人說:“字不能當奶喝、不能當肉喫,學字耽誤採集打獵,學字還費心思!”倉頡就向黃帝彙報了這種情況,黃帝說:“他們對你不熟悉,說話不尊重你,又忙於勞作,無暇學字。你不如到南邊去,那裏的人喜食魚類,善於動腦,也許容易配合你!”倉頡就帶着他的幾個學生,跋山涉水,朝南徒步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如今的長安。

黃帝說的不錯,後來被稱爲“長安”一帶的人民,果然喜食魚類,這裏是一片低窪地,長滿了水草,水草間穿梭般遊動着魚類,以魚類爲食物來源的鳥類棲息在這裏,捕食鳥類的爬行動物,巨蜥、蟒蛇、野狼也紛紛出沒在這裏,各種植物生長旺盛,拉蔓的、結果的、結莢含籽的、塊莖塊根可食的,舉不勝舉,人類就在這裏揀地勢高的地方,挖了一個坑,用木棍支架鋪上茅草,成爲蘑菇形地窖式窩棚,周圍挖一道防護壕,住了下來。倉頡選擇這個地方造字,是一個理想的地方。

南邊是巍巍的山嶺,嶺上白雲冉冉,山峯有低有高,雄奇參差。山上山下長滿了樹木,樹木上纏滿了蔓藤,樹下是荊棘草叢。水邊沙地上,有許多蹄印、掌印、足印、爪印。倉頡和他的學生向當地獵人、漁人、農人討教,辨認這蹄印、掌印、足印、爪印是什麼獸,什麼鳥,什麼牲畜,什麼爬行動物留下的。倉頡說:“何不用爪印作文字,代表鳥獸呢?”學生們紛紛動腦筋想,創造了許多符號,倉頡一看與原物相像,就確定爲表示這個事物的字。黃帝見倉頡跑來跑去太辛苦,就選擇一塊地勢適宜的地方,讓人們造了一個土臺,高出周圍地面,讓倉頡站在土臺上,觀察天地日月,山水草木,鳥獸形跡,魚蟲姿態,男女採集打獵情景,造出一個個字來,把字用碳棒寫在土臺上,教學生學會了,記住了,用泥沼地的白土漫一遍,繼續寫,寫了一層又一層,漫了一遍又一遍,土臺也慢慢增高。

倉頡看到太陽是圓的,畫一個圓圈表示外形,又因爲太陽是星球中最大的,是頭號,所以在圓圈裏加個“一”字,畫一點,這就成了“日”字。“月”字的雛形是畫個月牙兒,後來發展爲“月”字。“人”字雛形象個人的側影,發展成“人”字。“山”字中間一座山峯,兩邊兩個次峯,如果只畫一個峯,會被人誤認爲刀尖。而刀尖的“尖”是個會意字,上頭小底下大,不是“尖”麼?水字最上頭兩豎表示瀑布,中間一橫表示河流,下面兩點表示水珠。後來進化成河流,即現在寫成的水字。“天”字像個人平伸雙手,雙腿岔開,高於頭頂當然是天了。“休”字是會意字,一個人疲倦了靠住樹表示休息或停止勞作。就這樣,倉頡日夜勞累,造的字很多很多,其數目相當於一石穀子的粒數。怪不倉頡造字臺附近的長裏村86歲老人張復興說,民謠有云:倉頡造字一石粟,孔夫子認得九鬥七,丟下三升無處用。撒在邊疆教彝民。

倉頡造的字,進化成漢字的約有九成七,孔子當然認得,還有零星的字沒處用,成爲邊疆少數民族和外國人創造文字時作參考。現在,朝鮮文字、日本文字,形體上都受漢字影響。日本文字直接使用漢字的現象比比皆是。至於那些拼音字,是倉頡看不上的,讓外國人用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