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研製取得重大進展。29日,由四層粒子探測器爲主體的科學探測有效載荷聯試完成,順利交付衛星總體。這是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十二五”計劃首發星。據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伍健介紹,這爲今年年底如期發射該衛星奠定了基礎。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將替代人類的眼睛,面向浩渺宇宙捕捉暗物質的蹤跡。這種被萬有引力效應明確證明存在卻沒有被電磁波觀測到的物質,佔到宇宙物質的26.8%,但其本質是什麼至今無人知曉。

  伍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以前我國幾乎沒有真正的科學衛星,科學家要進行相關研究,只能用國外數據。而這枚探測衛星由中科院承擔研製和生產工作,它將通過高空間分辨、寬能譜段觀測高能電子和伽瑪射線尋找和研究暗物質粒子。在尋找暗物質的國際競爭中,它並不遜色,其探測能段能達到104Gev,這是迄今爲止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空間探測器,超過國際上所有同類探測器。

  暗物質粒子衛星探測器屬於大型空間高能設備,由塑閃列陣探測器、硅列陣探測器、BGO能量器和中子探測器四個子載荷聯合執行探測任務。四個探測器一層一層組裝,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首席科學家常進比喻道,這好像一個昂貴又複雜的“蛋糕”。在他看來,有效載荷聯試成功,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大量實驗要做”。

  在此之前,這次交付的科學載荷已分別於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兩次赴歐,在位於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中心(CERN)完成了光子/電子和重離子束流定標實驗,結果顯示其載荷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衛星之一,也是該系列的首發星。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科學衛星工程常務副總指揮吳季表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若能成功發射,將爲科學衛星的規劃、設計、運行,數據的分發和公佈等積累經驗。據他透露,先導專項中其他三個項目也已進入正樣研製階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