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瀨粉最開始是東莞人壽宴上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搭上幾件肥美燒鵝肉,就成了福祿雙全的天下美事。東莞人的美食宇宙觀裏,燒鵝的絕配必須且只能是瀨粉。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丨不喫燒鵝,何以言東莞丨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甘香油潤的燒鵝,誰不喜歡呀~攝影/陸宇堃

-風物君語-

鵝鵝鵝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纔不是一隻沒有故事的鵝

若家裏有客人拜訪,到燒味檔多斬一塊燒鵝,是東莞人的待客之道。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香氣四溢的燒鵝,是東莞人迎接貴客的首選。攝影/陸宇堃


在美食界,向來有北烤鴨、南燒鵝的巔峯對決。不同於北方烤鴨奢華的高端路線,東莞的燒鵝,是徹徹底底的平民食物。街邊的大排檔、燒臘店,掛在櫥窗裏的燒鵝是東莞人最熟悉的街景。

“師傅,我要一隻左髀!”“來份下莊!”伴着食客的指指點點,師傅在案板上刀起刀落。燒鵝的腹腔被劃開,肚內的滷汁倒出後,被斬成一件又一件。油汁從肉內滲出,伴隨着揮動的刀飛濺,香氣瞬間佔領排隊人的嗅覺空間,仔細點還能聽到鵝皮被斬開的脆生撕裂聲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燒鵝斬件的畫面,往往會引得排隊人不住伸脖子觀看。圖/網絡


在凡事喜歡排資論輩的中國,即便是一道美食,其中門道也能大書特書。既然是廣東的傳統名菜,燒鵝絕不是一隻沒有故事的鵝,東莞燒鵝的來歷當然也不可小覷

作爲人類最原始的烹調方法,有效保存食材原始味道的燒烤,向來擁躉無數。東莞燒鵝起源自烤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書籍《食珍錄》中,已有烤鴨的記載。

五胡亂華、安史之亂、宋金對峙……每隔幾百年,遠方戰亂就推攘着一批新中原人,遷來東莞這座南方農耕小城,帶着四面八方的家傳食譜,散落在莞邑山野或水鄉的不同田錯間,隨着每年稻田裏不斷豐收的水稻糧食,各家煙火裏都融匯出有着特殊傳承密碼的餐桌小喫。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喜食燒鵝的東莞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燒鵝。攝影/陸宇堃


南宋末年,文天祥、陳文龍等志士保護幼帝退居廣東一帶堅持抗元,南宋廚師也隨之來到廣東。作爲宋朝的一道名菜,烤鴨自然也被帶到了這裏。廣東並無杭州一帶盛產的硯鴨,由是廚師以廣東本地的鵝代替,改良成獨具廣式特色的燒鵝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酸梅醬是燒鵝的靈魂搭檔。圖/網絡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最是一抹荔枝味


東莞人最地道的傳家菜中,一定有燒鵝的身影。在東莞,素來有“無鵝不成宴”的說法。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拿出一套燒鵝的工具,老小親朋圍着烤爐等着燒鵝出爐。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圍着烤爐等待燒鵝的香味,是多少東莞人幼年的記憶?攝影/吳學文


東莞燒鵝做法主要兩種類型,一是用傳統泥缸燒的脆皮燒鵝,這種燒鵝爐體型較大,可同時燒幾隻鵝。一般會經過吹皮,使鵝皮與肉分離,通過約七八小時的風乾使鵝燒完後,鵝皮稍厚脆香。

第二種則是傳統老東莞人更喜歡的荔枝柴燒鵝,大嶺山燒鵝是個中翹楚。使用荔枝柴燒鵝,無需吹皮,上味醃製後用幾十分鐘吊幹即可入爐燒烤。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一隻燒鵝的味道好壞,和鵝腹內的填料息息相關。攝影/陸宇堃


東莞大嶺山,滿地長滿了荔枝樹。採食甜美的荔枝後,繁茂的荔枝樹也被物盡其用,製成荔枝柴,成爲燒鵝最完美的燃料。木質結實的荔枝柴,耐燃乾燥,散發着淡淡的荔枝香。燻起的火苗,有助於燒鵝的上色,併爲燒鵝增添了一抹光澤。

燒鵝一般由整隻的鵝去掉翅和頭烤制而成。一隻燒鵝的完美烹製,亦同中國武術一般,講究內外兼修、神形具備。封腔、充氣、燒製,每一步都容不得馬虎。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萬事俱備,上爐!攝影/陸宇堃


用放上一整年足夠乾燥的荔枝柴把火燒旺,從養足 80天以上的清遠黑鬃鵝中,細細挑選一隻5到8斤的鵝,去掉翼、腳、內臟,經過一番吹氣、塗五香八角調料、縫肚、滾水燙皮,糖皮勻皮、醃製步驟後,掛在烤爐內燒烤。

經過高溫炙烤,把荔枝木的油脂和香氣充分烘進鵝肉裏,鵝脂肪被高溫柴火一層層逼出,各種香料香氣分子趁機跑入鵝肉縫隙間,攜手譜出草木與禽肉的香甜鮮美糾纏情歌,約莫等上半個時辰,燒鵝皮烤至紅棕色,便可拿出稍作攤涼,斬件上臺。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燒鵝被切開的瞬間,鋪面的香氣最爲誘人。圖/網絡

相較於上莊(鵝的上半身,包含翅膀),燒鵝的下莊(鵝的下半身,包含鵝腿)更受食客歡迎。其餘的邊角料,亦有老饕爲之傾倒。美食家蔡瀾先生,對燒鵝頭頸頗爲青睞:“先將鵝頭下巴拆了,喫肥大的鵝舌......雙手輕輕地掰開鵝頭,露出大如櫻桃的鵝腦,吸吮之。”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燒鵝左髀的鮮美,就像是西瓜最中間的那一口甘甜。圖/網絡


東莞人對於燒鵝的食用,有着超高標準的要求:鵝不熱,不要;皮不脆,不試;肉不嫩,不喫;不入味,不嘗;沒鵝汁,不碰!燒鵝的最佳賞味期,就是剛出爐的時刻。剛燒好的鵝,腹含滷汁,甘香油潤、醇厚酥脆。斬件的燒鵝,皮、肉、 骨連而不脫,送入口中的瞬間,經牙齒觸碰而分離。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燒鵝的美妙,莫過於紅棕色鵝皮的酥脆。攝影/朱銳


廣東傳統的燒鵝醃料大多用五香和八角,但在大嶺山犄角旮旯的少數幾家隱藏農戶裏,還能喫到一種用南乳和蒜頭做爲醬汁醃烤的燒鵝,燒鵝肉被髮酵過的南乳的豆香一烘托,肥而不膩,鵝肉中荔枝果木的香氣更爲濃郁,有另外一番傲視羣鵝的鮮美。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不同的喫法,可以成就燒鵝不同的味道,不少人喜歡在燒鵝成盤後淋醬汁。圖/網絡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瀨粉纔是燒鵝的天生一對


東莞人的美食宇宙觀裏,燒鵝的絕配必須且只能是瀨粉。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燒鵝瀨粉。攝影/朱銳


瀨粉最開始是東莞人壽宴上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搭上幾件肥美燒鵝肉,就成了福祿雙全的天下美事。幾乎所有東莞遊子的鄉愁,都是那一碗冒着油光的燒鵝瀨粉。

看大鍋爐前做了幾十年瀨粉的阿姨,熟練抓一把瀨粉在熱水中燙一燙放入濃湯中,轉身再咔咔把皮脆肉嫩的燒鵝斬件,隴一隴整齊鋪在粉上,撒上兩把碧綠活潑的蔥花,一勺滾燙的鵝油醬汁淋上,吱吱作響一碗燒鵝瀨就遞到面前,咬兩口鵝肉,連粉帶湯火速下肚,纔算有了真正回到家的感覺。

東莞每家每戶,對一碗完美的燒鵝瀨的要求都不盡相同。有人講究的是那一碗高湯,要用整隻大塊肉、大塊骨熬成的清冽濃郁的清白帶味,有人喜歡加入生津潤燥的生地,搭着幾味祛火藥材香料熬煮的黑亮亮的湯頭,既能中和了柴火燒鵝的“熱氣”,也讓一碗簡單燒鵝瀨裏多了幾分迴轉起伏的豐富滋味。

瀨粉要手工製作,纔夠爽滑入味。

老師傅們要呈糊狀的米漿裝入一個瀨粉特製的容器內,容器的底部加入一個自制的均勻佈滿細孔金屬漏片。然後瀨粉師傅以勻速循環地轉着圈子,容器裏的米漿就從漏片小洞流出,一條條水流般的白嫩粉柱,自然地落入裝滿熱水的大鍋中。瀨粉在熱水池中浮起,撈出立刻放在冷水缸裏過個“冷河”,竹筐裏就着巷子的風吹乾即可。

一碗燒鵝瀨粉,並未有東風壓過西風的味道之爭。燒鵝的油潤和軟綿的瀨粉,倒有種相互襯托的惺惺相惜。當燒鵝蓋在瀨粉上,鵝油滲出浸入米湯和粉條內,爲瀨粉增了一抹鮮美。當然鵝肉要趁早喫,若在湯內浸泡過久,鵝皮“喝泡了水”,便失了酥脆。

人間好喫是尋常,尋常的滋補肉骨湯頭,金黃鵝肉,銀白瀨粉;尋常的一口肉,一口湯,一口粉,就熬過了春夏秋冬,風流雲散,一碗燒鵝瀨就是層層踏實溫暖的安全感。人生得一碗日常溫潤,足矣。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 燒鵝瀨粉。攝影/王宇同


- END -

文丨鶯時

本文部分圖片取自《風物中國志·東莞》

燒鵝,東莞最致命的誘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