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廉脈清風勁 不忘初心木棉紅

大圖:中共廣東區委(監委)舊址紀念館。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攝

羊城廉脈清風勁 不忘初心木棉紅

小圖:黨員同志來到館內參觀學習。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攝

羊城廉脈清風勁 不忘初心木棉紅

貪泉(資料圖片)

羊城廉脈清風勁 不忘初心木棉紅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市紀委監委供圖)

羊城廉脈清風勁 不忘初心木棉紅

中山紀念堂(資料圖片)

(原文刊載於《中國紀檢監察》雜誌2019年第11期《名城話廉》欄目,作者鄧瓊、徐霞輝。掃碼看“廣州名城話廉”視頻)

羊城話廉,始言“貪泉”。

熟悉中國古詩詞的人,對“貪泉”這個典故都不陌生。1300多年前,初唐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就有“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的駢句;四百年後,大詩人蘇軾也有“嵐燻瘴染卻敷腴,笑飲貪泉獨繼吳”之詩出……

千古而下,文人們抒發的是一種志節:縱然飲了傳說能誘人貪慾的泉水,也操守不移。

那麼,“貪泉”在哪裏?蘇東坡所謂“獨繼吳”的“吳”,又是指誰?——屬於廣州的廉脈,我們就從這裏說起。

碑之警

縱飲貪泉不易心

廣州是兩千多年來通商不輟的唯一口岸,故有“千年商都”之譽。城北的石門地方,古代處於經西江和北江南下的交通要衝,是官員進入廣州的必經之處。東晉時期,那裏便有一處“貪泉”爲人所知。傳說飲此泉水能致人貪婪,之前已有幾位刺史“中招”……史載“廣州包帶山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故前後刺史皆多黷貨”。今天看來,與其說古人真相信那泉水有“化神奇爲腐朽”的力量,倒不如說,這是對南下爲官者的某種警示。

公元402年,爲革除嶺南弊政,東晉任命素以清廉著稱的吳隱之擔任龍驤將軍、廣州刺史。輪到吳刺史途經石門,他可不信“貪泉”的邪,在衆人驚詫的目光中,竟親手捧酌、暢飲。臨行前,他還以不變節的古人伯夷、叔齊自勉,賦詩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果然,吳隱之在任上清廉自持,不置私產。身處財富遍地的廣州,他卻“清苦同於貧庶”,喫的是粗米、蔬菜和乾魚,所有涉公的帷帳、器服都交由國家府庫登記入賬,不作私存。甚至在離任的官舟上,他發現夫人攜來留念的一塊沉香扇墜,也憤而投其水中,永留南粵……故當地江濱至今仍流傳着“沉香浦”的地名。吳刺史帶動了廣州官場的風氣日漸淳樸,不僅晉安帝褒揚其“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他也成爲後世傳揚的廉吏典範入史、入詩。

“貪泉”位於今日的白雲區石井鎮慶豐村,雖泉井已湮沒,所幸原處還有明萬曆年間右布政使李鳳所立的“貪泉”碑,吳隱之的那首詩作也被一併鐫刻其上。1963年,人們另行復制同款石碑留在原地,將古碑恭敬地請入了市博物館鎮海樓碑廊,至今觀者絡繹,交口傳誦。

誠然,貿易發達、商賈雲集,雖可能是“貪”的誘因,但吳隱之“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終究還是歸於其對“不易心”的踐諾。吳隱之的清節操守,不僅影響了他的後世子孫,更成爲歷代廉士效法的楷模。

史稱“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貨語》中,就專門以吳隱之爲首,一口氣羅列了王琨、張田、盧鈞、餘靖等九位南來任職廣州的廉吏,稱其爲“清廉自愛之君子”。例如唐憲宗時來了嶺南節度使孔戣,他取消了有向外商“索賄”之嫌的“下碇稅”“閱貨宴”,而且一改以往海商亡故後,留下的貨物三月內無家人認領即充官庫的嚴苛規定,下令不限時月,只要有人覈實身份來認領,遺貨都應歸還商家。千百年後再回味,我們仍能感到那麼真切的清潤與溫情。

古人云此水,

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

終當不易心。

東晉 吳隱之

宅之懷

無以財貨殺子孫

再將目光轉到廣州城內的越秀地方,朝天路崔府街一處大宅。時光指向宋理宗年間,這時,南宋名臣崔與之已年過古稀,告老還鄉在此地建起“晚節堂”也已數載。

作爲嶺南士子自太學考取進士的第一人,崔與之的經歷頗爲傳奇。他以文官入仕,歷宋光宗、寧宗、理宗三朝計47年,一生爲官清廉,宦遊桂、瓊、徽、浙、川多地,外拒金人、內立軍政,當得起是迴翔文武。

崔與之晚年自號“菊坡先生”,以讀書種菊自娛,全其晚節。未料1235年卻逢廣州摧鋒軍叛亂,殺聲動地而來。宋理宗只得請78歲高齡的崔與之出山,任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領導平亂。崔府街上的“晚節堂”,再度肩負社稷之重。

經過大半年的部署、周旋,崔與之甚至親自乘着肩輿登城勸降,一場震驚朝野的叛亂終得平息。可隨後,崔與之卻將他六個月所得薪俸、大米全部交回官庫,分文不收。宋理宗想借此擢升他爲禮部尚書、右丞相,七次下詔,他連續十三次上疏力辭。朝廷要予以丞相級的退休俸祿,他也堅拒。殘年中,崔與之念念不忘的還是“東南民力竭矣,諸賢寬得一分,民受一分之賜”。直至1239年他去世前,還示諸家人:“不許作佛事,子侄俱不得求官階。”

在顯與隱、仕與學之間,崔與之真正做到了自己所奉行的座右銘:“無以財貨殺子孫,無以政事殺民,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在崔與之的出生地——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坑背鄉崔屋村,還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崔太師祠,簡易的三進院落四合院,雖非雕樑畫棟,卻也長久地引人駐足流連。

崔與之一生薦才爲公、從不結黨,即使對自己的外甥也不肯循例舉薦,但他的清廉剛正卻其道不孤,隨“菊坡學派”弟子、門人的作爲而傳承。能臣李昴英是崔氏最重要的傳人:論文韜,他是嶺南宋代的第一位探花;論武略,他數次上疏抗金謀略,並在崔與之廣州平亂之時,在叛軍圍城之際,命人用繩子將自己吊出城外,親入敵營勸降。李昴英爲官廉直不阿,一生三仕三隱,直諫名滿天下,以至於宋理宗都感喟:“李昴英,南人,無黨,中外頗畏憚之!”

嶺海之地頗以務實、經濟爲要,崔與之等“菊坡師生”強調事功,經世致用,與南宋後期中原盛行的理學實異其趣。於晚年時,他們轉而清苦自守,淡聲華而薄名利,不以顯貴爲意,又下啓有明一代大儒陳白沙與“江門學派”,令嶺南文化的底色愈加豐厚。

石之思

清謹奉公志高潔

2019年5月1日,位於廣州市中心越華路116號的一座青磚舊祠堂——楊匏安舊居,經修繕後對公衆正式開放。

3月時,文博工作者在祠堂門前的小道下方50釐米處,發掘出了一批老麻石,確認是清代初建時的舊物。他們小心地調整拼合,將這35塊麻石重又鋪到門前路面的正中,並以細細銅線框定,提醒來者。

故石如有靈,它們一定記得,在中國共產黨甫告成立的那些歲月——陳獨秀曾踏入這間兩進的小祠堂探訪,瞿秋白在這裏寫作、還教唱過《國際歌》,劉少奇前來報告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經過,周恩來、鄧穎超、陳延年、阮嘯仙等一大批共產黨人,經常來參加廣東區委的會議和活動……

故石如有思憶,最難忘的還是這位楊家子弟——1918年,楊匏安遷入珠海北山楊氏家族在廣州的祠堂寓所,一住十年,爲年輕的中共廣東區委撐起了一個重要據點。清貧且繁忙的歲月中,他不僅是爲七口之家忙於生計的中學老師和報紙撰稿人,而且迅速成長爲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的理論家、活動家和監察工作者。

中共三大之後,國共合作開始,楊匏安受委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祕書,後又轉爲代理部長、部長。身居要職數年,他一度每月有三百大洋薪俸,可是除了必要的生活費外,全數上交給黨組織,沒有任何私人積蓄。對於有意求官的親戚朋友,楊匏安也從不徇私。不明來路的饋贈,即使小到一盒月餅,他也是要想方設法退回。

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罷工委員會建議拿出一部分費用,獎勵包括楊匏安在內有重要貢獻的人員,他作爲經費掌管者,斷然拒絕了。一次,委員會在楊家祠堂給罷工工人發放捐款,麻袋裏遺落出一個兩毛錢的硬幣,被孩子們撿來玩耍。楊匏安發覺後,鄭重地拾起,告訴他們:“這是公家的錢,一分一毫都不能佔用。”多年後在延安,周恩來同志還對楊匏安的次子說:“你的父親爲官清廉,一絲不苟,稱得上是模範!”

上世紀20年代,廣州作爲全國革命的中心,保育着新興的共產主義者。楊家祠堂裏這一羣活躍的年輕共產黨人,本着救國救民的初心,不僅清謹奉公、廉潔自守,更走上了探索開創嚴明黨紀、捍衛黨紀的制度之路,爲英雄城廣州記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南風不息,珠水源源。千年以來,古老羊城蘊涵的廉潔精神應和着嶺南文化的脈動,從未間斷。九萬里風鵬正舉,而今,海上絲路起錨之地的廣州,又站在了推進構築“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新的歷史起點上。綿延着浩浩廉脈的千載商都,隨着世紀遠航再一次走向環球交融。時至勢已成,未來大可期。

舊址紀事

中共第一個地方

紀律監察機構誕生記

廣州市文明路194號,是一座四間相連、磚木結構的三層騎樓建築,曾有一個特別的名字“管東渠”。1925年,這裏誕生了中共第一個地方紀律監察機構——廣東區委監察委員會。

“管東渠”,是1922年中共廣東區委成立時使用的代號。當時黨的組織沒有公開,於是由早期共產黨人黃居仁以富商公子身份租下這一騎樓二、三層,並以“廣東區”的粵語諧音“管東渠”向警察局登記。那時,“管東渠”樓下,是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涼茶鋪、修鞋鋪和雜貨鋪,居於此間十分隱蔽。

上世紀20年代是一個風雲際會、壯懷激烈的年代。隨着國共合作在廣東的確立,共產黨組織的不斷發展壯大,不可避免地使一些投機分子混入到黨內,不良現象也開始出現。此時,“管東渠”以嚴明的紀律堅決糾正黨內違紀現象,以確保黨組織的先進與純潔。此外,時任“管東渠”領導人周恩來、陳延年等均爲旅歐回國的知識精英,對國外政黨與政府監察制度較爲熟悉。於是1925年,廣東區委第一屆監察委員會在“管東渠”成立,由林偉民擔任書記,楊匏安、梁桂華擔任副書記。

就在“管東渠”二樓的辦公房間內,初生的廣東區委監察委員會很快迎來了它的第一場考驗:省港大罷工的經費管理。自1925年6月開始,中共廣東區委和全國總工會領導下的省港大罷工在一年內募集到的經費就高達490萬元(粵幣,當時廣東政府通用貨幣)。爲確保經費使用的公開透明,區委監察委員會建立了多重監督機制:成立廣州工人代表大會,作爲最高權力機關和監督機關;成立罷工工人糾察隊,防止工人內部可能出現的腐敗現象;利用機關報《工人之路》特刊對所屬各機構進行輿論監督。據統計,罷工期間,工人代表大會通過撤職、查辦和懲戒舞弊的決議共46項,整頓紀律的決議80項。這些行之有效的監督舉措,有力保障了罷工的順利進行,廣東區委監察委員會也因此贏得了粵港兩地工人及社會各界的廣泛信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