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材料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這種方法很好用,不信可試

有人在談寫作時提出,寫文章要有知識增量。個人認爲這個“知識增量”,就是要讓讀者有獲得感。

文章不像實物,它是以虛擬形態存在的。讓讀者有獲得感,就必須有“乾貨”呈現給讀者,讓人讀完以後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馬克思認爲,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羣衆;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這一論斷清晰地指出,理論圍繞的是“人”,只有揭示真相的理論,才能被羣衆所接受,才能啓發人的自覺,最終實現以理服人的目的。

現實往往相反,有人喜好追求優美辭藻、恢宏氣勢,有人喜歡故弄玄虛、玩弄文字,有人擅長借文推責、欺上瞞下......

但是,這樣的錦繡文章往往不被“人”所接受,因其大道理講不透,歪歪理駁不倒,空洞乏味,缺乏營養,更不用提以文輔政,讓羣衆有“獲得感”!

人民日報在《<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一文中,就非常注重讀者的“獲得感”,真正實現了“說服人、感染人、教育人、啓發人”的效果。

如何提升材料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這種方法很好用,不信可試

文中提到:“既看到長處也看到短板,既不棒殺也不捧殺,才能激勵文化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主流媒體大膽承認《流浪地球》存在短板,這種不迴避不糾結,直面問題的公正態度,令讀者心悅誠服,對未來信心滿滿。

文中還提到:“我們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國價值、東方理念,在人類想象力的疆域裏延伸。”“指出電影甚至原著的不足,也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鼓勵,才能讓我們的想象力跟着小說、跟着電影一起激盪,迎接中國科幻真正的春天。”

媒體勇於擔當的責任感、使命感,非常具有說服力與公信力,同時啓迪國人應理性看待中國理念與中國價值,不盲從不對立不激進,支持與鼓勵中國電影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這樣的句子非常有啓迪性,其中體現的滿滿正能量與民族責任擔當,不僅昇華了文章的層次,而且爲受衆與媒體帶來了精神上的滿滿獲得感!

把受衆“獲得感”作爲核心指標,緊緊圍繞中心不偏向。材料構思、搭架、行文、潤色,堅持把“獲得感”放在首位,這樣的材料纔有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才能理論指導實踐,爲受衆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如何提升材料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這種方法很好用,不信可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