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阿西姆·派普,納粹德國最年輕的上校,二戰後曾說過,“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事實真相只有親歷者才知道。”這與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一句話多麼相似——勝者爲王,敗者爲寇。可是,如果一個人總以此爲藉口,其格局未免有些太狹小?

馬克思哲學認爲,我們應該客觀、全面地看待事物。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該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出發,而非站在所謂的上帝視角去評價。可是,現實中的某些人,不僅自認爲是上帝,更喜歡斷章取義,某些歷史人物因此被抹黑。

細數近些年被抹黑的歷史人物,其中被黑得最慘的、讓人覺得最噁心的,大概便是民族英雄岳飛成了一個阻礙民族團結的愚忠之人——在抹黑岳飛的人看來,岳飛是一個愚忠的人,只會打內戰,當不起民族英雄這個稱號,並且,岳飛之死是自找的。

試問,如果岳飛是一個愚忠之人,當初(建炎元年)宋高宗與黃潛善等人策劃南下避難時,僅爲從七品下等軍校的岳飛會上書批評皇帝嗎?假如岳飛是一個唯君命是從的人,肯定希望皇帝儘可能逃得快一點,離金人遠一點,就不會被以“越職言事奪官”。

在“忠君就是愛國”的封建時代,岳飛之所以會秉持忠君思想,是因爲他忠於國家、以國家社稷爲重。所以,岳飛纔敢在位卑時直言指斥權相誤國,纔敢敦促一心要逃命的皇帝親征,因爲只有這樣才能救國家和民族於水火。

對於軍人而言,永恆的價值追求是什麼?這個回答是肯定的:“爲保家衛國而生,爲精忠報國而死,當祖國召喚的時候,挺起胸膛站排頭!”在大宋面臨金人入侵、百姓身處危難時,身爲軍人的岳飛站出來對抗強敵,何錯之有?

作爲一個生在宋朝的漢人,即使岳飛再優秀,也不可能知道兩千年之後的中國有56個民族。因此,爲什麼要以現在的標準去評價他?如果這個邏輯是對的,假如某一天日本消失、大和族成爲我國的一個民族,是不是意味着抗日先烈們也成了內戰分子?

真的是因爲岳飛高喊“迎回二聖”得罪了宋高宗,宋高宗纔會默認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他?岳飛之所以飲恨風波亭,是因爲他的家國理想不再符合苟且偏安的上意,他的赫赫戰功成了阻礙昏君奸臣賣國求安的絆腳石!那些抹黑岳飛的人,你們看到這點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