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碧薇中年

蒋碧微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呢?她隐忍、果断、开朗爱交际、感情充沛。不过,在她给张道藩的信中,有一句我觉得可以作为她为人的注脚:

"我平生最喜欢放鞭炮,因为它一经点燃,便勇往直前,绝无退却,觉得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你说对不对?"

她正是如此,在人生的每一个重大抉择上杀伐果断,掷地有声,爱恨情仇,当断则断,人生在世,落子无悔。

一. 私奔

徐悲鸿作品《琴课》

13岁那年,由父母做主,将她许配给了苏州望族查家的二公子查紫含。在当时蒋家和查家连亲,可谓门当户对。

但她却在18岁那年对徐悲鸿一见钟情,非他不嫁。

一个才华初显,一个热烈浪漫,门禁森严的蒋家并不颔首这份姻缘,爱情的力量下蒋碧薇做了一件让自己六十年后都不后悔的事,私奔。

渡轮上,徐悲鸿说你改个名字吧?

她问:改什么好呢?

他说:"初见时,碧水蓝天,微风轻拂,你就叫碧微好了。"

从此,蒋棠珍改名蒋碧微。

徐悲鸿作品

油画上蒋碧微似颦非颦,眼波流转,想必那时徐悲鸿深爱过她

两年的日本留学生活,日子清贫,时光却美好温软,但他们的生活很快便捉襟见肘。

难以为继之时,只能返回上海,回到上海后,他的艺术天分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一九一九年,他们决定再次出国,这次两人去了巴黎,因为有官费留学名额,徐悲鸿进修美术,蒋碧薇则学语言。

那时两人就靠微薄的官费度日,非常清苦。爱的激情褪去,他的艺术梦依然是高悬的神龛。所以,徐悲鸿一心扑在绘画上,仿佛着了魔一样。

蒋碧微忍不住叹气道:"他只爱艺术,不爱我。"尽管被他冷落,但她也如其他在爱中恬然自足的小女人一样,安心操持家务,简朴的生活也过得妙趣横生。

有情饮水饱的女子,大抵如此。

二. 情变

始于初见,终于白首,大概是爱情最好的模样。但这世间感情大多分分合合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巴黎的八年苦读之后,徐悲鸿红了, 夫妇双双回国。

蒋碧微也先后生下了一儿一女,蒋的父母和衣锦还乡的女儿女婿同住在上海租下的楼房里。

彼时,生活已安逸稳定,但徐每月有一半的时间都呆在南京,常年的分离嫌隙渐生,她指责他爱艺术胜过爱自己,他嫌弃她的虚荣太过喧闹。

他寡言,她亦沉默, 两个人开始貌合神离,恩爱不复存在。

不久,学校传出徐悲鸿爱上学生孙多慈。

孙多慈,作为一名旁听生,她的眼神中总有股淡淡的哀伤,安静而温柔,她每天执笔作画,静得如同画中女郎,徐悲鸿无数次从画室经过,痴痴看着她的模样。

孙多慈画像

面对丈夫的出轨,看到沉醉在温柔乡里如胶似漆的他们,一起去写生,随意在街头拥抱,就连吻照都被同学偷拍下来,传得到处都是。

曾经,他送她刻着"碧薇"二字的戒指;如今,他把刻着"慈悲"二字的红豆戒指戴在自己的手上;曾经,在他眼里,她山青水碧,春风拂面,现在他则更欣赏另一个女子慈柔笃然。由来只有新人笑,谁能听得旧人哭。

生性刚烈,一生要强的蒋碧薇当然不会轻易罢休,为了维护她的婚姻,她将骨子里的泼辣劲儿全都使上,她去孙多慈的宿舍打她,羞辱她,让她呆不下去,破坏徐悲鸿为她谋划的画展,她写信给相关负责人,把徐悲鸿推荐孙多慈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弄掉,并一把火毁掉了乔迁新居时孙多慈送的一百株枫树苗。

此举彻底惹恼了徐悲鸿,他愤然将公馆命名为"危巢",画室命名为"无枫堂",

三. 离婚

此后徐远走印度讲学,孙黯然回湖南老家,后来当他们远赴桂林工作,徐为了跟孙求婚,登报宣称:"解除跟蒋碧薇女士结束同居关系。此后两人毫不相涉,特此声明。"

艺术家的爱大抵凉薄如此,当初有多轰轰烈烈,退去时就有多无情。蒋碧薇看到启示的那一刻如五雷轰顶,伤心欲绝,想当初她悔婚弃约,陪他远赴异国他乡,吃苦受累,并为他生儿育女,到头来却被他定义为“非法同居”,那一刻她在心里跟他划清界限,恩断义绝。

孙多慈的父亲大概也看出徐悲鸿的不靠谱,当然不同意她嫁给他,不久,就把孙多慈许配给了国民党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

孙多慈分手时赠给徐悲鸿一首诗:"一片残阳柳万丝,秋风江上挂帆树。伤心家园无穷恨,红树青山总不知。” 幽怨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徐悲鸿跟孙多慈求婚无果,回过头去请求蒋碧薇原谅, 六次请求复婚,六次被拒绝, 蒋说:

如果是你离开了那个人,那我欢迎你回归家庭。但如果是那个人死了,或是结婚了,你再来找我,那我是断然不会同意的。

四十八岁那年,徐悲鸿恋上28岁的女学生廖静文。为了打动佳人,徐悲鸿故技重施,再次在《贵阳日报》上发表声明:

"悲鸿与蒋碧微女士,因意志不合断绝同居关系,此后悲鸿一切与蒋女士毫无干涉。兹恐社会未尽深知,特此声明。"

这一次连徐悲鸿的女儿都写信问他:爸爸,你每爱上一个女人就要登一次报,你爱上十个女人是不是要登十次报?

这一次蒋碧微下了决心,通过律师向徐悲鸿索要了100万元、100幅画、40幅古画。徐悲鸿拿不出那么多画作,因此为还情债常常熬夜作画。

那时徐悲鸿的画已是一幅万金,但答应了她所有要求,除了愧疚,大概还有旧情。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妻子廖静文说,为了尽快画这100幅画,徐悲鸿劳累过度,离婚不久,就患了病。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在北京英年早逝,年仅53岁。得知徐悲鸿离世时怀里放的是自己送的怀表时,蒋碧薇顿时泪如雨下。

当在台湾师大艺术系任教的孙多慈在参加画展时,偶遇蒋碧薇,从她那里得知这一消息,震惊落泪,伤情难抑,为恩师守了三年孝,之后郁郁而终。

蒋一生仍然用的是"碧微"的名字,后来又把"琴课"的画像带到台北,始终挂在卧室。

用一句话说,我们要相互亏欠,要不然凭何怀缅,最终,他们还是两败俱伤。

四. 备胎

中年蒋碧薇和张道潘

如果说徐悲鸿是蒋碧薇前半生难以忘怀的感情,那张道藩是蒋碧微后半生的刻骨铭心的挚爱, 因为与他们的爱恨情仇,一生纠缠,蒋碧薇成为民国史上有名的一位传奇女子。

当年在法国留学期间,张道藩慕名而来拜访徐悲鸿夫妇,后来他们成立"天狗会",往来过甚。张被蒋碧薇独有的气质所吸引,这份爱只是悄悄地放在心里,两年之后写信透露了心声,但当时的蒋碧微心心念念的只有徐悲鸿,果断拒绝了他。

当被蒋拒绝后,张满怀失落,并和一位名叫苏珊的法国姑娘成婚,但他仍无时无刻不关注着蒋。

后来回国之后,张道潘受政府重用,春风得意,一时间风头无两。

自从徐悲鸿爱上孙多慈之后,蒋碧微一连几个月,都见不到自己的丈夫。徐悲鸿干脆一人去桂林,连一声最基本的问候都没有。

张却对蒋的心意却一如既往,帮她安排工作,十分照顾。彼时,南京城频遭空袭,当炸弹在他们身旁落下,他更是以自己的身体保护她,蒋带着两个孩子整日惶惶不安,她独自挑起生活重担,一人有时兼3份工作,艰难地撑持着一个家庭,期间若没有张的帮助,实在不可想象她的处境会多么不堪。

她在感情上也开始有些动摇,可为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她不敢动心。当听闻广西战事紧张,她南下桂林,劝说徐悲鸿回家,保重自己才可以更长久地为国效力,可徐悲鸿仍坚持留在桂林。他说:"吾人之结合,全凭于爱,今爱已无存,相处亦不可能。"

1937年初,在经过内心的挣扎和饱受道德的煎熬之后,蒋碧微和张道藩走到了一起,十年间,两人书信往来,互诉衷肠,写下了2000多封甜腻腻的情书,把日子过得有情有趣。

她给张道藩的信中写道:"我平生最喜欢放鞭炮,因为它一经点燃,便勇往直前,绝无退却,觉得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你说对不对?"

多年后很多人为她感到不齿,甚至连儿女也嫌厌她的选择,但可以理解,那时的蒋碧微至情至性,一半是负气,另一半更多的是需要用爱,来抵御徐悲鸿带给她的绝望。

自1948年起,两人在台北同居十余年后,张有一天突然说,我想念我的妻子和孩子了。

这一次,蒋没有挽留,她平静地告别本不属于自己的恋人。他说的那个60岁给她一个名分的诺言是不会实现了。更何况,当年她那么恨孙韵君,她如果再鸠占鹊巢,恐怕也不是她的作为。

她在给张道藩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往事过眼云烟,我们的情缘也将届结束。让我们坚强一点,面对现实,接受命运的安排,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情爱问题必须告一段落,好在我门已经有了弥足珍贵的果实。一希望你,不必悲哀.无须神伤,你和我都应该感戴上苍,谢谢它对待我们的宽大与仁慈,甜美的回忆尽够厮伴我们度过风烛残年。

她主动提出去南洋看外甥,避免让张抉择的尴尬。等她从南洋玩耍回来时,张已经做出了决定,搬离了他们的家。

此后,她拒绝张的资助,将大房换成小房,又陆续卖了一些徐悲鸿的字画,以两个姨孙为伴,淡泊地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不再与他有丝毫牵扯。

面对精神知己的两难境况,她宁肯独自饮尽孤独也要达成完满的成全。在他面前,她完成了最优雅的转身,让这份知己之爱得以善终。

五. 结局

1968年4月,蒋碧薇突然听说张道藩病危,便匆匆赶到台北三军总医院。这是他们自1958年分手后第一次单独在一起。她静静地看着病榻上的张道藩,只见他两眼微微地张开着,冷漠地注视着这个世界,但已经认不出任何人了。

一个多月后,张道藩去世,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她送了他最后一程,从此一个人在台湾又生活了10年。

66岁时,她出版蒋碧微的回忆录,上篇《我与悲鸿》,下篇《我与道潘》,书的封面却用了徐悲鸿画的《箫声》。

对于徐悲鸿,她依旧充满怨怼,怨徐悲鸿不忠,背叛,离弃。对于张道潘,她却极尽溢美之词,可见,她终究没有放下。

于前者,她是弃妇;于后者,她是情妇。

她曾六次拒绝要求复合的徐悲鸿—你来,我相信你不会走;你走,我当你没来过。

如此掷地有声的决绝,亦如当初赴汤蹈火般的利落。

她将“体面”视作一生的徽章,哪怕爱他至死, 也能“壮士断腕”以卫尊严,她以一身傲骨,特立独行的飒爽风姿行走于那个年代,堪称世纪离婚范本。

蒋碧微于72岁时整理发行了《张道藩书画集》,73岁时,整理发行了《张道藩戏剧集》,再加上她66岁时完成的回忆录中的《我与道藩》,张道藩生前的三个愿望最终全部由她代为达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