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語言是怎麼影響我們的日常體驗的?

語言是我們用來建立內心世界的主要元素之一,對我們怎樣感知世界、怎樣做出反應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

身心語言程序學創始人理查德·班德勒和約翰·葛瑞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語言來描繪自己的經驗。當我們把自己的體驗使用語言表述時,我們就在爲自己對於外部世界的體驗建立了一個模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世界觀。這些模型也決定着我們的觀點。其次,我們使用語言與他人交流彼此的世界觀。

如何用語言影響信念,從消極走向積極?

語言是用來描繪經驗,併爲經驗建立模型的工具,同時也是交流這些模型的工具。話語是溝通交流的媒介,是對事物的描述,也反映了一個人的思維模式。

舉例:母親去幼兒園接孩子回家,發現孩子特別開心,於是就問: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嗎?你爲什麼這麼開心呢?

孩子興高采烈地說:今天沒有任何人幫忙,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一輛玩具車組裝好了。

從孩子回答的話語上,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模式,他認爲做一件事,應該通過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目標。

如何用語言影響信念,從消極走向積極?

我們的經驗由感官所接收的外部環境信息和內部升起的相關記憶、幻想、感覺和情緒所構成。經驗也指生活中積累的知識與智慧。我們將獲得的信息進行不斷編譯、迭代或累加,同時存入我們的知識體系中。正是這些經驗創造着我們看待外界的思維模式,每個人的世界觀就建立在這些模式的基礎上。經驗影響着我們對於周邊世界的解釋和體驗,以及決定着我們用怎麼樣的語言描述這些價值和意義。

語言不僅表現着我們的體驗,也爲我們的體驗設立心理框架。話語將體驗的某些方面放置在顯著的位置,將其他內容忽略,以此來構建體驗。

比如,連接詞“可是”、“同時”、“即使”。當我們使用這些詞語將觀點或體驗連接在一起時,它們會使我們感覺到這些觀點或體驗的不同傾向。

有人說,“我完成了這項任務,可是遇到了很多困難”,這種言語表述會讓我們更多地關注“遇到了很多困難”,而忽略掉“我完成了這項任務”的事實。

如果說成:“我完成了這項任務,同時遇到了很多困難”,那麼,對於這兩件事的關注度是一樣的。如果說“我完成了這項任務,即使遇到了很多困難”,這句話會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到“我完成了這項任務”的這個陳述,後半部分“即使遇到了很多困難”會被忽略。我們可以看到,特定的話語爲體驗設立心理框架,會將注意力引向不同的方向。

如何用語言影響信念,從消極走向積極?

02

我們如何使用語言重建一個積極向上的信念系統?

限制性信念最常見的有三種:希望渺茫、束手無策和毫無價值。

希望渺茫:不論自己能力怎樣,所渴望的目標都無法實現的信念。

束手無策:渴望的目標有可能實現,但自己沒有這個能力的信念。

毫無價值:認爲自己不配得到渴望的目標的信念。

如何用語言影響信念,從消極走向積極?

希望渺茫發生在人們不相信渴望的目標有可能實現的時候,對這個想法典型的話語表述是:“不管我做什麼都沒用,我希望的東西根本就得不到;它超出了我能掌控的範圍;我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

束手無策一般在這種情況下發生:雖然他相信有可能實現目標,但是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這個結果。束手無策的典型言語表達是:“別人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標,但是我不能。我不夠優秀,達不到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

毫無價值通常發生在如下情況:即使這個人相信渴望的目標有可能實現,甚至相信他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但是他認爲自己不配獲得他想要的。對毫無價值的典型陳述是:“我什麼都不是,我不配擁有幸福或快樂。我這個人就是有問題,我就應該承受所有的痛苦。”

如何用語言影響信念,從消極走向積極?

要想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人們要把這三種約束性信念變爲下面的信念:對未來充滿希望,擁有力量和責任感,具有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

我們需要拓寬自己的世界觀,來轉換約束性信念。有時限制性信念的產生是爲了實現某些正面的意圖,比如自衛、保護、個人力量感等,認可這些深層次正面的意圖,並更新和豐富我們的心靈地圖,使它可以擁有其他更加有效的實現這些意圖的方式,便可以通過最小的努力和挫折來轉變信念。

許多限制性信念都是沒有回答“如何做或怎樣做”問題的結果。也就是,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如何改變他的行爲,他很容易構建這樣的信念語言:“這個行爲不能改變。”如果一個人不知怎樣完成某項任務,他也會產生這樣的信念:“對於這項工作,以我的能力無法完成。”那麼,要協助一個人轉變約束性信念,對於回答“如何做或怎樣做”的問題就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結冰的路面上開車是危險的,我們需要回答這個問題:如何在結冰的路面上安全地開車?

信念是源自經驗的概括總結,並在經驗中被更改和刷新。信念作爲經驗的模型,會對經歷所表現的各個方面予以刪節和歪曲。因此,信念既會約束限制我們,也具有鼓舞激勵我們的潛力。

如何轉化約束性信念,從約束自己轉向激勵自我?

方法是:從問題框架轉向反饋框架 。

如何用語言影響信念,從消極走向積極?

問題框架也可以稱爲負面信念或消極信念,這個方法的重點是,將看起來似乎是難題的事件解釋爲反饋而不是失敗,這樣做有助於我們做出調整,從而實現目標。使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有了解決的辦法,從而改變固有的消極信念。

比如這類話語:在工作項目的進程中,只要遇到困難,這個任務肯定沒法完成。

從這個言語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個人在執行項目的過程中,遇到過沒能解決的問題,造成了當事人的挫敗感,因此產生了消極的信念。我們採用反饋框架來化解這個負面信念。

首先,將限制性信念話語轉爲反饋框架的語言:如果我想完成這個任務,具體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呢?

在我們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後,發現問題包括如下3個方面:項目龐大人手不夠;項目需其他部門協作完成,以及財務預算不夠。

之後我們就可以針對這些問題,想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對於人手不夠的問題,可以向上級申請增加人手;

需要其他部門協助的問題,我們可以和其他部門進行協調溝通;

對於預算不夠的問題,可以需要增加預算的具體內容羅列出來向上級申請資金。

當我們逐步解決了這些問題後,就會發現結果並不是信念中所認爲的那樣,將問題框架轉換爲反饋框架,讓我們發現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擺脫了限制性信念對我們的約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