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与系统:一种关于广东当代艺术的动态观察”展览将在9月15日广州紫泥堂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批评家胡斌先生做学术主持,同时邀请邓箭今、高大理、韩建宇、黄海清、黄一山、黄颖、江衡、柯济鹏、林昀、林伟祥、莫希亮、彭杜、商怡然、汪凌、谢莉斯、张弛、张海鹏、郑梓程、 庄鸿杰十九位艺术家参展。

  在广东,当代艺术的生态格局与学院以及学院之外的艺术组织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学院的传承与当代变革影响了青年当代艺术家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而各类艺术群落、空间、自我组织的兴起,与学院产生互补和互动的关系,其思想和艺术生产资源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学院,同时在创作和交流形态上又区别于学院体系。

  △邓箭今 《该死的,美丽新世界》 布面油画

  △高大理 《解体NO.1》布面油画

  作为这些学院内外教育脉络在青年艺术创作上的显现,人们便看到了图式绘画、叙事结构、感知体验、身体实践以及社会调研等方面训练的延展以及相对应的体系反叛。如果笼统来分的话,一些艺术家可以归入“新图式”的范畴,有自己鲜明的语言符号,手法多为平涂,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图像的各种合成、混搭、拼贴以及不同寻常的奇异表述。他们的表达与这个时代的视觉表征甚为契合,同时也可在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某些前辈当代艺术家那里找到师承关系,并且经由这一体系,已经扩展到其他院校,从而展开新的支脉。另一些青年艺术家则游弋于学院边缘,依托某些民间的前沿艺术组织展开较为独立的工作,其创作大都偏向于对生活的智性转换和观念探索,而不是视觉表征的直观呈现。

  △韩建宇 《悲伤的梦》装置

  △黄海清 《如梦06》 布面油画

  △黄一山 《以乳为眼-2》 布面综合材料

  胡斌认为,前一种表达倾向占大多数,在他们的创作当中,图式作为表征某种概念和事物的认知结构具有突出的意义,他们往往希望在具有个体特性的图式结构里展开对于外部世界以及自我的表述。当这些图式汇集到一起时,我们不难看出这里面所体现的学院因素和时代特征。当然,在较为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师生的影响关系,不是风格或图式的单一传递,而是包含了情感、学科、问题以及艺术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多维的综合体,并且它构成了交互激发的网络化场域。因此,它并非凝固的,而是始终处于流变当中的。于是,我们发现,他们中的一些艺术家在发生变化,相较于以前较为固定化的图式,现在某些艺术家更多地是在建立一种个体的工作框架和方法,这使得其创作更富有视觉和思想的延展性。他们所进行的多番探索,比如对于自我的审视与剖析,对于新的视觉感官环境的表征,对于图像与语词关系的观念化思考等,既与其所置身的情境氛围有关,又无不建立在自身感受和趣味之上。

  △黄颖 《毕加索衣橱》 布面油画

  △江衡 《物语》竹子、宣纸水墨

  △林伟祥 《拾草集NO.1》 布面纸本设色

  △林昀 《Doxology no.1》 木板油画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艺术群落常常处于聚散不定的变动当中,而艺术家的行动亦如城市游牧者,迁移不定。此次展览便是一次有关广东当代艺术生态的重新整装待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学院内外的体系结构以及创作方法论上的变化。希望这样的群体集合,能够激发出新的能量,在个体系统的建构过程中,进而向整个艺术和社会系统提出自己的问题。

  △莫希亮 《残像-NO.1》 布面丙烯

  △彭杜 《罪与罚》 综合材料

  △张海鹏《独钓一方》 不锈钢、铜

  -----------------------------------------

  展览主题:图式与系统:一种关于广东当代艺术的动态观察

  开幕时间:2018.9.15 下午16:00

  展期:2018.9.15-2018.10.17(周二到周日,9:30-17:30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

  地点:广东紫泥堂艺术中心(艺术小镇A区20栋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