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式與系統:一種關於廣東當代藝術的動態觀察”展覽將在9月15日廣州紫泥堂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由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教授、批評家胡斌先生做學術主持,同時邀請鄧箭今、高大理、韓建宇、黃海清、黃一山、黃穎、江衡、柯濟鵬、林昀、林偉祥、莫希亮、彭杜、商怡然、汪凌、謝莉斯、張弛、張海鵬、鄭梓程、 莊鴻傑十九位藝術家參展。

  在廣東,當代藝術的生態格局與學院以及學院之外的藝術組織結構有着密切的關聯。學院的傳承與當代變革影響了青年當代藝術家的視角和表達方式;而各類藝術羣落、空間、自我組織的興起,與學院產生互補和互動的關係,其思想和藝術生產資源相當一部分來源於學院,同時在創作和交流形態上又區別於學院體系。

  △鄧箭今 《該死的,美麗新世界》 布面油畫

  △高大理 《解體NO.1》布面油畫

  作爲這些學院內外教育脈絡在青年藝術創作上的顯現,人們便看到了圖式繪畫、敘事結構、感知體驗、身體實踐以及社會調研等方面訓練的延展以及相對應的體系反叛。如果籠統來分的話,一些藝術家可以歸入“新圖式”的範疇,有自己鮮明的語言符號,手法多爲平塗,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便是圖像的各種合成、混搭、拼貼以及不同尋常的奇異表述。他們的表達與這個時代的視覺表徵甚爲契合,同時也可在任教於廣州美術學院和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某些前輩當代藝術家那裏找到師承關係,並且經由這一體系,已經擴展到其他院校,從而展開新的支脈。另一些青年藝術家則遊弋於學院邊緣,依託某些民間的前沿藝術組織展開較爲獨立的工作,其創作大都偏向於對生活的智性轉換和觀念探索,而不是視覺表徵的直觀呈現。

  △韓建宇 《悲傷的夢》裝置

  △黃海清 《如夢06》 布面油畫

  △黃一山 《以乳爲眼-2》 布面綜合材料

  胡斌認爲,前一種表達傾向佔大多數,在他們的創作當中,圖式作爲表徵某種概念和事物的認知結構具有突出的意義,他們往往希望在具有個體特性的圖式結構裏展開對於外部世界以及自我的表述。當這些圖式彙集到一起時,我們不難看出這裏面所體現的學院因素和時代特徵。當然,在較爲開放的教學模式中,師生的影響關係,不是風格或圖式的單一傳遞,而是包含了情感、學科、問題以及藝術與社會環境因素的多維的綜合體,並且它構成了交互激發的網絡化場域。因此,它並非凝固的,而是始終處於流變當中的。於是,我們發現,他們中的一些藝術家在發生變化,相較於以前較爲固定化的圖式,現在某些藝術家更多地是在建立一種個體的工作框架和方法,這使得其創作更富有視覺和思想的延展性。他們所進行的多番探索,比如對於自我的審視與剖析,對於新的視覺感官環境的表徵,對於圖像與語詞關係的觀念化思考等,既與其所置身的情境氛圍有關,又無不建立在自身感受和趣味之上。

  △黃穎 《畢加索衣櫥》 布面油畫

  △江衡 《物語》竹子、宣紙水墨

  △林偉祥 《拾草集NO.1》 布面紙本設色

  △林昀 《Doxology no.1》 木板油畫

  因爲各方面的原因,藝術羣落常常處於聚散不定的變動當中,而藝術家的行動亦如城市遊牧者,遷移不定。此次展覽便是一次有關廣東當代藝術生態的重新整裝待發。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有關學院內外的體系結構以及創作方法論上的變化。希望這樣的羣體集合,能夠激發出新的能量,在個體系統的建構過程中,進而向整個藝術和社會系統提出自己的問題。

  △莫希亮 《殘像-NO.1》 布面丙烯

  △彭杜 《罪與罰》 綜合材料

  △張海鵬《獨釣一方》 不鏽鋼、銅

  -----------------------------------------

  展覽主題:圖式與系統:一種關於廣東當代藝術的動態觀察

  開幕時間:2018.9.15 下午16:00

  展期:2018.9.15-2018.10.17(週二到週日,9:30-17:30逢週一閉館,節假日照常開放)

  地點:廣東紫泥堂藝術中心(藝術小鎮A區20棟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