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協同育人機制創新

名師名家名醫價值引領

按:

我校於2015年7月開始實施“跨界協同育人共同體——服務學生成長導師團”項目。遵循“跨專業、跨學科、跨學院、跨學校、跨行業、跨領域”的“跨界”原則,“導師團”由專業課教師、科研人員、臨牀醫護人員、管理服務人員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輔導員)和社會精英等組成。該項目共組建35個團隊,每個團隊成員爲7-10名,由一位“名師”“名家”或“名醫”擔任團長,旨在通過發揮“名師”“名家”和“名醫”的積極引領作用,破解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難題。爲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校報特闢專欄,展示該項目開展以來取得的成果,包括案例和師生體會等,以饗讀者。

康復醫學院“潤澤”導師團注重以學生需求爲本,通過前期調研並結合調研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力求做到所舉辦的活動是學生需要的,從而切實達到幫助學生的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調研先行

活動開展前,“潤澤”導師團組織學生就“活動的內容”“活動的開展形式”等進行討論,並對學生的需求進行梳理。經調查分析發現,學生的需求主要集中於更多地瞭解康復技術的應用、康復專業的發展前景以及康復專業學生的就業去向等。針對此情況,導師團團長詹紅生爲學生講述自己從醫的歷程和學習醫學所得的經驗,導師團還邀請康復醫學院相關師生爲大家解讀考研的各類問題,讓大家對未來的道路有更明確的規劃,並提早做好對應的準備。

名師面對面

詹紅生在活動中向學生們分享了自己在行醫路上積累的經驗與收穫。詹紅生說,在最初學習醫學知識時,其對知識的理解也並不充分,未與實踐相結合,只是一味地背誦知識點,學習效果很不理想。他告訴學生們這種學習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浮於表面的,對於準確地理解知識不會有很大的幫助;只有結合臨牀實踐經驗對醫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纔會有自己獨到的收穫,也更能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一名良醫必然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與關愛病人的仁心,缺少醫德的醫生即使有“術”也沒有“魂”。詹紅生結合自身的經歷與學生探討何爲醫德,他自開始行醫起,就把最大程度地爲病人考慮、力求爲病人提供最好的服務視作醫德的重要表現。關於醫患關係的處理,詹紅生認爲做醫生首先要學會理解病人,要有一個正確的立足點,才能樹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在與學生分享的過程中,詹紅生並沒有刻意強調學生應該怎樣對待病人,卻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傳遞建立和諧的醫患關係的方式。交流過程中,詹紅生流露出的對病人的關心和用心讓在場學生深受感染,這樣的言傳身教也激勵着學生向醫德高尚、關愛病人的好醫生看齊。

“潤澤”導師團還組織學生對詹紅生進行了採訪,學生向詹紅生詢問了許多學業上的問題,特別是一些關於理論學習的問題。詹紅生告誡學生,現在的所學都是爲了日後的臨牀應用,不要爲了考試而學習,要學會將所學的知識與具體的臨牀個案聯繫起來,一方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可激發科研靈感,促使自己通過開展科研活動嘗試解決某些臨牀難題。參與採訪活動的學生徐曙天深有感觸,他說:“對於中醫學子來說,專業學習的任務是相當繁重的,但這並不能成爲拖延和懶惰的藉口。想要成爲一名優秀的醫療工作者,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毅力與耐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專業基礎,才能在以後的臨牀工作中得心應手。”

康復治療師的分享

“潤澤”導師團所服務的學生大部分處於三年級,即將前往臨牀實習,對這些學生而言,他們亟需獲取康復治療師的臨牀經驗,如康復治療師在臨牀上經常會面臨什麼問題、要做好哪些關鍵工作、要掌握哪些必要技能等。根據學生的需求,“潤澤”導師團邀請了一位康復治療師爲學生開展相應的講座。治療師爲學生講述了自身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常見疾病的處理方法以及最大的收穫。聽完講座,學生們紛紛表示收穫頗豐,認爲治療師所提的建議非常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對以後的個人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