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明白微信爲什麼這麼牛了。”

前陣子,在2019年微信公開課PRO特別活動“微信之夜”上,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微信事業羣總裁張小龍結束了長達四小時的演講。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人,腦力與體力驚人。

與以往的例牌在微信公開課主論壇演講不同,張小龍特意把演講挪到了晚上,方便超時。張小龍最長的演講紀錄是八小時。

面對臺下觀衆講述自己對8歲微信的理解,以及過去創業的難忘經歷,張小龍笑談到:“在中國,每天都有五億人在說我們做的不好,每天還有一億人想教我怎麼樣做產品。”

8年過去了,微信成爲了中國產品經理們無法超越和頂禮膜拜的APP。在首日的微信公開課上,微信公佈了去年的成績單:月活躍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 10.825 億。而與去年數據相比,微信消息日發送次數450億,較去年增長18%;音視頻通話次數達4.1億次,較去年增長100%;線即將兩年的小程序已覆蓋超過200個細分行業,交易金額增長了6倍,截至去年12月底累計創造了超過5000億元的商業價值。

微信留下的東西遠不止於耀眼的數據,張小龍的演講中包含了微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微信的本質是什麼?微信是怎樣利用朋友圈幫用戶立人設、完成社交任務?曾風光無兩又被“唱衰”的小程序要怎麼做?微信生態上的各個功能,如微信公衆號、微信支付未來要如何演化?C2B戰略下,企業微信的新方向在哪裏……

以下是張小龍微信公開課演講內容,有刪減。特別提示,建議開着張小龍最愛的音樂《In My Secret Life》,邊聽邊讀。

大家好!我是張小龍。

剛剛我們在下面看了一下這些吐槽(“微信之夜吐槽版”開場視頻),非常好,因爲我每天都在聽到這樣的聲音,都已經習慣了。我覺得在中國來說,每天都有5億人說我們做得不好,每天還有1億人想教我怎麼樣做產品,我覺得這是非常正常的一個事情。但是我來這裏不是爲了教大家怎麼做產品的。

如果是去年的話,大家都會說“七年之癢”,我只能總結怎麼樣“癢”的。今年是8年,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微信的日登錄量超過10億,這是一個特別大的里程碑,這可能是國內歷史上第一款APP有10億DAU的數量級,我們也沒有公佈過,可能在我們自己看過來,這只是哪天達到的一個問題。但是對於一個做互聯網產品的人來說,應該還是一個很值得慶祝的一個事情。

特別是最近我們發佈了微信7.0版本,當然又有5億人吐槽,有1億人教我怎樣做產品了,並且還有8億人看不懂我們一句話“因你看見,所以存在”到底是什麼意思。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嗎?看懂了舉一下手讓我看一下。

謝謝大家!謝謝這麼多知音,有10%的人舉手了。這一句話可以從很多的層面理解,就像我在朋友圈裏面發了一段王陽明的《心學》,但是並不只是從這一個維度,我覺得是從很多的維度,我不想做一個解釋,我覺得有一個神祕感特別好,每個人有自己的解讀是特別好的。

我們沒有標準答案,所以這麼多年以來,每次當你看到微信這樣的一個啓動頁面,你可能都會有一個想法:這個人在幹嘛?他站在地球前面做什麼?過了一年你的想法會變一點,再過一年又會變一點。正是因爲這樣,我覺得纔是一個特別好的啓動頁面,因爲他把想象空間留給了用戶自己,10億用戶有10個億的理解,他會找到打動它的點。所以看起來很多的APP都在把自己的啓動頁變來變去,微信這個不會變,並且我相信將來也不會變。

關於設計原則

有一個朋友說,在互聯網界,微信就是一個異類。所謂異類,就是和其他的產品都不一樣。我其實很驚訝,也很自豪。

自豪的是,做異類是表示你與衆不同,那就是很優秀了。驚訝的是,其實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個好產品的底線,居然就與衆不同了。那是因爲很多產品不把自己當產品看待,不把用戶當用戶看待。而微信,做到了這兩點。

微信和很多產品不一樣的一些點,會在很多地方體現出來。比如,很多APP到了春節等特定節日的時候,就把logo和界面變成紅的、黃的,變成像番茄炒蛋一樣。但是微信不會這麼做。很多人可能會問我們爲什麼這麼堅持。

其實有時候我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什麼樣的產品是好的產品?是說它有很多的用戶?說它讓人上癮,還是什麼樣的?

我記得在很多年前,當我們在用蘋果手機,我們會研究爲什麼會設計這麼好的產品出來?我記得有一位德國的產品設計師Rams總結過好的設計的十個原則,這位設計師也曾經是蘋果公司特別推崇的一個人。

我把這十個原則念給大家聽下,大家可以對照微信來思考一下,會很有意思。

第一個原則是好的產品富有創意,必須是一個創新的東西;

第二個是好的產品是有用的;

第三個是好的產品是美的;

第四個是好的產品是容易使用的;

第五個是好的產品是很含蓄不招搖的;

第六個原則是好的產品是誠實的;

第七個是好的產品經久不衰,不會隨着時間而過時;

第八個原則是好的產品不會放過任何細節;

第九個是它是環保的,不浪費任何資源的;

第十個是儘可能少的設計,或者說少即是多。

其實我在這裏偷換了一個概念,將設計替換爲通用的產品。很多人會認爲這是針對蘋果這樣的硬件產品的設計原則,但其實軟件產品與用戶的交互反而是更加頻繁的,你做出這樣的提示,用戶就會這樣做,那樣的提示就那樣做。並且本質上,不管是硬件產品還是軟件產品,都是工具。對於工具設計的原則,都是適用的。之所以提到這是個好的設計原則,也是因爲我認爲業界很多產品並不注重產品設計,或者說不把它作爲一個自己追求的目標,還只是一種功能的堆砌或者對用戶價值的榨取。

而微信從來不做節日運營或者logo的變化,很多人會說微信很“剋制”。但其實這並不是剋制的結果,本質上是因爲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種好的設計原則,使得我們不會去做很多影響設計美感的事情。

而我觀察到的很多業界的產品經理,其實畢業後就會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誤導。因爲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變現,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產生流量如何變現。一旦圍繞這個目標,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經不是做最好的產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獲取流量而已。

這並不是我們倡導的原則,我們更多倡導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產品分享用戶。

我很感謝自己的經歷,從PC時代自己一個人做foxmail,到做QQ郵箱,到手機時代做微信,因爲經歷了太多的產品,以至於從骨子裏知道什麼是好的產品什麼是不好的產品,可能因此能直覺上就遵守一些底線吧。

有一次我問同事一個問題,PC時代,PV最大的頁面是什麼?答案是IE瀏覽器的404頁面。我問大家,微軟爲什麼不在這個頁面放廣告呢?同事們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是啊,爲什麼微軟不在這麼大流量的地方放廣告呢?爲什麼微信不在啓動頁放開屏廣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微信有8年了。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時間有多少?你花在最親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時間多,還是你花在微信的時間多?如果微信是一個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願意花那麼多時間給它。那麼,我怎麼捨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臉上,貼一個廣告呢?你每次見他,都要先看完廣告才能揭開廣告跟他說話。

很有意思的是,因爲遵循原則,很多東西我們又必須堅持去改變。

這裏讓我想到微信7.0版本的UI做了一個特別大的調整,也有很多用戶吐槽,覺得非常不習慣。

其實任何一個大的改版都會帶來用戶的不滿,因爲人習慣於自己熟悉的界面,覺得是最好的。我們沒辦法讓10億人來投票決定什麼是好的,也投不出來。那怎麼才能通過改變尋求設計的優化,讓它變得更好呢?這個決策必須遵循好的設計原則。

就像微信7.0版本的時候我們內部使用了很長時間,我自己一直在兩個版本不停的切換,當我用了一段時間,我不願意切換到舊的版本去。也許用戶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們適應以後也會接受。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用我們的產品不停的適應時代,而不是因爲害怕用戶的抱怨就不去改變它。

尤其是UI上,我們永遠不可能讓所有的人滿意。但是,我們比如讓產品越來越美,符合甚至引導當前用戶的審美,而不是落伍於時代。

關於微信的歷史

說完微信一直以來堅持的設計原則,我想簡單回顧一下微信的一些歷史。

可能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當時我寫了一封郵件給Pony,開啓了微信這個項目。這個事情是真實的,但是也有很多不真實的傳說,比如去過某某寺廟:)想到那封郵件,我時不時會覺得有點後怕,如果那個晚上我沒有發這封郵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沒有微信這個產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個團隊做的另一個微信。

我發現很多想法是突如其來的,或者說,是上帝編好程序,在合適的時候放到你的腦袋中的。

但也不是完全無跡可尋。在微信上線之前的一年裏,我們把QQ郵箱做到了國內第一名,然後在郵箱裏面又做了很多嘗試,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折騰的郵箱裏面的閱讀空間。

我們後來的很多產品,都有郵箱階段的影子在裏面,比如訂閱號、朋友圈。因爲在閱讀空間裏面,我們嘗試了各種社交的形式,基於社交的閱讀,朋友推薦文章並且可以在下面共同來評論。

但是由於閱讀空間在郵箱裏只是一個分支,所以它能做的用戶量並不是特別大。所以做到一定的階段,也覺得這裏差不多走到一個盡頭,應該去切換一下方向。

當kik出現時,我意識到這裏是一個機會,這個機會不是因爲kik的產品本身,而是我自己當時開始用智能手機,而很多基於PC的產品或者短信都不能實現很好的溝通體驗。所以當時想法很簡單,希望給我自己或者少數人做一個溝通的工具。而且我們剛好有一個團隊在做QQ郵箱手機客戶端,所以剛好湊了十個人的團隊開始做微信。包括後臺開發,三個手機平臺的前端開發,還有UI,加我自己帶了一個產品畢業生,就十個人。經過兩個月的時間,做出了第一個版本。

這就是微信的起源,而今年剛好是微信的第八年,也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階段,標誌着一個產品從出生走向成熟。

我們當時堅持了一個原則就是,一個新的產品沒有獲得一個自然的增長曲線,我們就不應該去推廣它,所以在前5個月裏面,我們基本上沒有自己去推廣它,我們只是想看微信這樣一個產品對於用戶有沒有構成吸引力?用戶是否願意自發傳播它,如果用戶不願意,我們怎麼樣去推廣它也是沒有意義的。

我記得從微信2.0開始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曲線,有了一個增長,雖然它還不是很快增長,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可以去推它了。我們當時特別慶幸做了幾個很正確的決定,第一我們沒有批量導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過用戶手動一個一個挑選。第二,在一個產品還沒有被驗證只能夠產生自然增長的時候,我們沒有去推廣它,把這兩個事情做對,雖然這個時間會花得長一點,但是這樣使得它真正開始起飛的時候,它是很健康的。

做最好的工具

這兩年業界的目標變成了所有APP應該儘可能多地去抓住用戶的停留時長,這個是違揹我的常識的。

一個用戶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術的使命應該是幫助人類提高效率。

比如作爲一個好的溝通工具,一定要高效。如果是一種信息資訊類的工具,那麼應該是幫助用戶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裏面獲得最有用的信息。除非是一種娛樂類的內容消費,可能時間長一點是沒有關係的,就像我去看一個連續劇,要花很多時間。但連續劇也不能無窮地增加集數,來獲取用戶的時間。

關於時長,還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朋友圈從剛發佈到現在,用戶的每個人的好友可能越來越多,理論上裏面的內容也越來越多。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的一點是,隨着你的好友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多,每個人每天在朋友圈裏花的時長卻基本是固定的,大概就是30分鐘左右。當好友少的時候,你會看得更認真一些,更慢一些。當好友多了以後,你會放得更快一些。

所以拿一個停留時長衡量一個APP,這個跟我對互聯網的初心的認知是背離的。每個人一天只有24個小時。互聯網人的使命不應該是讓所有人除了喫喝拉撒,把時間都花在看手機上面。

所以幾年以前微信有個版本,讓用戶放下手機,多和朋友見見面,現在這個觀點也沒有變過,微信永遠都不會把用戶停留時長作爲一個目標。相反微信可能關心的是一個人在這裏發一個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筆支付,找到一個需要用的小程序,是不是能夠做到最快速最有效,這纔是最好的工具。

關於小程序

現在有很多其他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了。我覺得這是好事情。雖然是做同一種東西,除了平臺和團隊不同,其實更重要的一個差別在於,你的原動力是什麼?

如果只是希望藉由小程序這種載體,來做一個流量的生意,我一點都不看好。只讓自己好不讓別人好的事情,通常都不會太長久。

小程序的使命是,讓創造者體現價值和回報。我們的一切都是圍繞着點展開。不能因爲擁有流量,我們就要分發流量,要讓小程序來體現這個流量價值,這跟我們自己的原動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很多人看不懂爲什麼小程序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話,騰訊自己壟斷了頭部幾個小程序,那就沒有外部的開發者什麼事了。看起來騰訊可以短期獲利,但這個生態就沒有了。

哪怕是騰訊投資的公司,也應該一樣的遵循平臺的規則,否則也會破壞平臺的公正性,我們更看重的是平臺的健康。我知道過去大家都認爲平臺對於投資的公司似乎有傾斜。我只能說,可能是我們做得不夠好,相信我們團隊今後在這塊會投入更多人力和資源,使得我們可以對所有的公司包括我們投資的公司是一視同仁的。

我還記得很清楚,我在微信公開課裏面說我們要推出小程序這樣一個服務的時候,我跟我們的團隊就坐在一起一個主題,小程序會有哪幾種死法會掛掉?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爲當天晚上我們不是討論小程序有多麼美好的未來,而是說它有多難。我們會遇到哪一些障礙是跨不過去的,我們並不是對它樂觀去做的,而是我們覺得這個事情很難我們一定要做到而去公佈這個事情。

爲什麼非要做這個事情?因爲我認爲這就是一個未來必然的趨勢。因爲APP還要下載安裝,網頁的體驗又太糟糕。

對於小程序,我們的決心非常大,但我們並不急着說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爲它畢竟是一個生態,不是一個To C功能,所以我們有足夠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並且經過了公衆號的過程,我們也不希望一上來就有一批投機分子來當作一種流量紅利來濫用它。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還不能說完全的成功,但我認爲它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對我們來說,只要看到小程序在跟我們當時的初衷越來越接近,就是很好的信號。

因爲小程序還不是特別完善,在19年我們還有幾個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一個是,搜索的直達。

我們希望在線下,小程序是一種掃碼的方式來觸達,在線上,是可以通過社交傳播和搜索觸達。

另外一個是,小程序需要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使得用戶可以作出選擇。

第三個是,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個問題。比如很多人說小程序爲什麼不能發通知或推送?但是我們看到在手機上,每一個APP都會把消息推送使用到盡,最終的結果是,用戶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

最近微信7.0版本有一個功能叫強提醒,大家都沒有怎麼用它,他們會覺得這是對大家一個朋友式的強提醒,其實不是這樣的,強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在線下,甚至包括線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序裏面設一個強提醒,用戶可以說當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

對小程序和用戶之間的粘性,我們會繼續想辦法,來強化這一塊。但未必是大家想的這種很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關於小遊戲

小遊戲做到現在,其實如果從商業的角度,發展挺好的。但它離我們的期望還有一個差距,我們期望並不是我們要獲得更多的現金的回報,而是現狀是這裏面真正高質量原創的遊戲還不是特別多。大部分的遊戲還是互相拷來拷去的,就在一輪一輪的洗用戶的流量。

小遊戲的原動力是什麼?不是公司的一個盈利渠道。公司也沒有要求微信要做遊戲。一切盈利都是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後的自然而來的副產品。

小遊戲的原動力是,它應該是一個關於創意的平臺。並且讓產生創意的人體現價值。哪怕我們經常用一個案例來說,可能一個小學生用很少課外的時間掌握了小遊戲的開發,他來開發一個小遊戲給班級的同學來用。這個小遊戲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創造出來的。是他的同學特別喜歡玩的智力類型或者是好玩類型的。

所以我跟我們的團隊一直強調一點說,如果我們再往後一年的話,我們不希望只是看到我們的收入又上漲了多少。當我們的遊戲裏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創意的時候,並且讓這些創意得到它應該有的回報,那麼我們這個平臺才能真正變得很有價值。我希望用這樣的一種維度來衡量小遊戲的成功。

關於公衆號

看起來好像經過了幾年,公衆號的流量紅利早就沒有了。當然紅利從來不是我們考慮的一個範圍。公衆號最近其實我們做了特別大的一些變化,包括公衆號的改版,也包括在看一看裏面有一個“好看”。

如果我簡單回顧一下公衆號的歷史的話,在剛發佈的時候,確實有很多人利用這樣一個當時的流量口獲得了巨大的粉絲。在當時,公衆號有一個特別好的現象,就是最早的公開課裏面分享過一個數據,當時的公衆號閱讀量其實70%、80%來自朋友圈的轉發,只有20%、30%是來自於訂閱號的。爲什麼我覺得它特別好?其實它符合一個二八定律,有20%的人去挑選信息,有80%的人去獲益,通過20%的人挑選去閱讀文章。

幾年下來的話,一個是用戶他可能接觸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另外一個我們在內容的質量上沒有持續性的話,這裏與用戶的聯繫確實會有所降低。我們做了一次改版,發現效果並沒有很大。有很多公衆號會覺得自己的效果反而變差了,從我們的數據來看並沒有變好很多,也沒有變差很多。當然這個是我們自己分析的。

這裏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並不是我們改版怎麼改的一個問題。對於改版來說只是幫助用戶重新梳理一下他的閱讀方式,我們自己認爲我們改版的目的只是爲了讓用戶覺得閱讀效率更高了。對於平臺來說,一個好的平臺應該自然會鼓勵更多的內容創造者創造好的內容。

關於社交

社交的起源是什麼?當然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可以自己想象。可能在遠古的時候,如果人都是一個一個個體的話,他是沒有社交的,當人類成爲一種羣居的動物的時候,原始的社交就產生了。

人在一個社區裏面最大的訴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人必須跟別人說話。說什麼好呢?其實就吹牛B來體現自己對社區是有價值的。爲了讓別人重視自己說的,必須要一點誇張的色彩。這是我對於原始社交的想象,大家不要太當真。

大家在朋友圈裏面必須要發一些很誇張的旅遊照片等等,其實就是延續了這個習慣,不過如此。擔心就被排斥了,所以大家會在朋友圈挑選一些很誇張的東西放在朋友圈上面。

“溝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強加給對方的過程”。什麼意思呢?每個人有自己的人設,希望別人接受,你說的每一句話,有意無意的,都在希望別人接受你對自己人設的認可。表面上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本質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別人認可你傳遞出來的人設信號。

所以朋友圈是一個表現自己的地方。

朋友圈爲什麼鼓勵發照片,而不鼓勵發文字呢?文字的操作比較曲折一點。這個問題我之前解釋過。因爲我覺得,對多數人來說,寫一段文字,是很難的一件事情,特別是這段文字還要表現好自己的人設。但發一張照片,就要輕鬆很多。

所以爲了幫助他表現他的人設,所以讓他選取一個很輕鬆的工具那就是拍一個照片就可以了。但是對於少數很清醒的人,會問自己我要推什麼樣的人設?

但這樣也有一些負面的作用。如果你多發幾張旅遊的照片,大家會認爲你經常在外面旅遊,如果你發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認爲是整天都在加班。但事實上可能並不是這樣子。這只是一個人設推廣,它雖然有作用,但是也會過頭,你很難表達你的真實狀況。

但是我們並沒有一個工具來記錄一下我們一天裏面真實的狀態。所以這是我們爲什麼要做視頻動態的原因。

可以透露一個數據,從發佈到現在,每天進去朋友圈的人數一直在增長,沒有停下來的勢頭。到現在每天有7.5億人進去朋友圈,平均每個人要看十幾次,所以每天的總量是100億次。

我覺得朋友圈承載了中國人的線上的社交,可能是中國最高效社交工具。如果各位在座的產品經理,其實可以好好分析一下朋友圈爲什麼會這麼多人在用?本質上來說,就像我杜撰遠古人怎麼社交,其實我們人的社交是沒有發生改變的,或者說社交的需求並沒有發生改變。我們在線上的社交只是線下的社交的一個映射而已。

朋友圈本質上是一個什麼,朋友圈其實開創了一個新的社交的場所,其實它不止是一個時間流。我把它比方成一個廣場。

你可以過去打一個招呼,或者參與一下。然後你轉身離開到下一個,再去參與一下,或者不參與,或者只是簡單的打個招呼的去點贊就走了。這樣的話,當你把朋友圈給看完的時候,那時候你從廣場已經逛完了。

半個小時你已經看到了很多朋友,看到了很多他們討論的主題,並且也參與了很多個主題的討論。其實你已經完成了當天線上社交的一個任務。這樣高效率的一種工具,你當然會覺得很難離開他。

但是朋友圈也有它的弱點,也是大家談論的,大家想要逃離他的一個點,正因爲它是個廣場,很多人都會感受到這種發朋友圈的壓力。

所以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我想我們需要有一種新的方式,讓用戶可以比較勇敢的自我表達。

有很多人問我爲什麼要設三天可見的東西?朋友之間不會反目?我想簡單解釋一下。

作爲一個設置裏面的開關一般來說用的人是很少的,但這是微信裏面最多人用的一個開關,超過1億的人把這個開關設置了三天可見,三天可見是一個用戶的強大需求。

我們鼓勵用戶去設置三天可見,希望這樣子使得他更加勇敢的去發朋友圈。他不用認爲說我發的每一個都是可以被別的朋友很久以後來翻看。

其實也延伸出一個問題出來就是視頻動態,我剛纔說這麼多,我相信朋友圈特別強大,我相信未來幾年大家還是離不開朋友圈的,因爲還沒有出現一個比它更高效率的社交工具。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對於朋友圈這樣一種高壓力的社交工具,可能並不代表未來的趨勢。未來大家都需要一種更爲輕鬆的一種方式。既能夠勇敢的表達自己,又能夠獲得社交的好處,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工具。

其實視頻動態來說,很多人說微信要大力來做視頻了,我並不認同,微信怎麼可能去做某一種技術領域的事情呢?視頻動態更多的是瞄準一個怎麼樣能夠很輕鬆的去表達自己,並且用輕鬆的方式參與到社交裏面去,視頻只是一個技術的載體。

現在的視頻動態是第一個版本,大家可能還體會不到這一點,沒有關係,我覺得我們就像對待小程序一樣,特別有耐心去培育用戶的這個習慣。因爲大部分用戶是沒有拍視頻來記錄世界的習慣。

我們也沒有能力去培育用戶或者是改變用戶的習慣,我們有的能力是通過一種社交化的設計,使得他拍這些視頻的時候能夠獲得他參與社交的好處或者是回報。

我們希望這裏的視頻動態是朋友圈的反面,這裏提倡的是真實的,而不是美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細留心一下,你在拍完一個視頻動態底下的按鈕不叫“完成”、不叫“發表”,不叫發表,而是“就這樣”。

就這樣包含了一個含義是,這個視頻可能並不好看,但是就這樣了,我就發了。這就是很真實的。然後我們爲了讓你能夠勇敢發的,故意讓別人看不到你的這個視頻,必須要點你的頭像進去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來減少你發一下“就這樣”視頻的壓力。然後跟他說了,他就明白了。因爲我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了他的世界,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所以後續我們會在這裏一點一點做版本的升級,我們會嘗試不同的路徑,以達到這樣一個目的: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經變成了一個很傳統的社交的地方,就是我們每個人在裏面展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來獲得他人的認可。當然這裏我希望每個人是展現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也同樣可以獲得他人的認可。所以在這一點我們也有足夠的耐心,通過後續的版本迭代,不斷去打磨它,因爲這樣一個拍攝記錄世界,這樣一個動機對用戶來說並不是一個習慣,這裏是需要花一些時間耐心地去慢慢推進的。

我覺得一個好的產品不需要費口舌解釋,我解釋了這麼多,說明我們做得不夠好。

關於信息流

信息流,我記得上一次的公開課,我講了“我不知道什麼是信息流”。

我之所以這樣說當然並不代表我不知道大家說的我所說的信息流是什麼東西,而是我不喜歡業界很多人把很多東西貼一個標籤。只要是一些內容往下滑就是信息流,我不喜歡這樣的一個標籤化。

如果籠統來說,朋友圈也是一個信息流,我之所以說它是一個信息流是因爲它是一種展示方式。而我們的訂閱號,我之所以說它不是一個信息流,是因爲它是一種按照訂閱的順序展現的一種方式。它只是信息排列的一個展示而已。

這裏我並不想用一些標籤來定義這是什麼東西。因爲標籤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就像我們現在做一個視頻動態,我們並不是說我們做了一個視頻功能,而是我們做了一種讓用戶去拍攝和展現自己的一種功能,這個功能是什麼樣的載體?所以我們並不考慮什麼是信息流,而是用一個什麼樣合理的方式來展現信息。

關於AI

關於AI,想來講一點我的看法,AI在過去幾年特別火。我們也特別重視AI這一項技術,就像大家現在在視頻動態裏面拍一個視頻,你會看到有AI匹配的一些配樂,有很多人都覺得這個配樂挺智能的,因爲確實跟它拍的東西能夠識別出來並且是比較吻合的。

當我們投入在做語音識別的時候,其實業界對AI這一塊還並沒有特別大的關注。所以說,我們並不會去跟風來做一個AI,而是說,AI是要落地到我們實際的一個功能或者是場景裏面去的。

在我大學的時候,我們的人工智能的老師還跟我說,我們的有生之年看不到AI戰勝人類。所以當AlphaGO戰勝了人類棋手,我當時也特別震驚。當AI被用到我們產品裏面的時候,我就在思考AI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如果利用這樣一種AI來做某一些工具,這種工具他可以指揮人的話,那麼它超出了之前傳統的工具的含義。我們會思考,傳統說的工具,是人來駕馭工具。但是當AI很強大以後,AI可能是可以駕馭人的。就像AI“醫生”一樣。AI“醫生”決定你要喫什麼藥,那麼別的AI“導師”會告訴你要看什麼書,要做什麼運動,甚至要跟誰交朋友,跟誰結婚等等。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我前不久看了一個報道很有意思,說蘋果是怎麼看待工具的?報道是說,喬布斯跟別人介紹什麼是電腦的時候說了一番話,他說因爲當時很多人不知道PC電腦是什麼?他說就像自己的車一樣,以前人們覺得某一種動物是跑得最快的,比如是獵豹,當我們有了自行車,自行車可以比那種動物跑得更快。這種工具擴展了人類的某一種能力,使我們通過這個工具變得更強大,PC其實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它也是一個工具,它可以使人類變得更強大一些。這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工具,人去駕馭工具然後讓會變得更強大。

今年發生過這樣一個事情,可能有一些人知道,我們都知道谷歌的AI技術特別厲害,但是他的員工聯名來反對用這一項技術用到軍方的項目,最終谷歌妥協了,不會把這樣一個AI的技術用到軍方的項目。作爲谷歌的員工來說,他也會思考這一項技術什麼地方可以用,什麼地方不可以用。作爲駕馭人的工具來說,我們會對此保持一定的警惕。

當我在內部提這些的時候,有同事問我,我們的目標難道不是儘可能的獲取用戶的點擊嗎?我們爲什麼要想那麼多產品之外的東西?就像谷歌的員工爲什麼要反對公司把這一項技術應用在軍方項目一樣,我認爲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是有意義所在的。

所以我們總是認爲用戶怎麼怎麼樣,似乎用戶是一個陌生的我們不認識的一個人羣,然後我們控制他們,施加他們。但是,在微信,我們要時刻提醒我們自己的是,我們自己就是用戶,我們施加於用戶身上的,最終也會施加到我們自己身上,有點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到底施加到用戶身上是一個什麼東西?這值得我們反思。

關於企業微信

關於企業微信,企業微信如果定位爲公司內部的一個溝通工具的話,我認爲它的場景和意義會小很多,只有當它延伸到企業外部的時候它會產生更大的價值。企業微信後續新的變化是基於一個新的理念——希望讓每一個企業員工都成爲企業服務的窗口。人就是服務,而且是認證的服務。

舉個例子,我們可能都會加一些快遞員的微信,但可能每次來新來一個快遞員,你就加一個新的微信。很多朋友跟我抱怨,加太多陌生人都不敢發朋友圈了。而且當你真的需要找快遞員,要寄快遞,可能這個人又已經離職了。

所以這裏會出現一個場景。現實中,我們更希望有個人來幫你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打開一個APP或者小程序,因爲人更有靈活性,並且服務是更到位的。

這裏給我們一個機會,如果一個4S店的一個員工,他用企業微信加了你,你可以認爲這個人就是你的小程序。當你點進與他的對話界面,因爲對方是企業微信的用戶,你會看到他的對話界面下是4S店的服務菜單,你可以直接在這裏使用服務。有點像公衆號底下的菜單,但是你也可以跟他直接說話,消息是能及時得到回覆的。

這樣的話,下次你要找4S店,你可能第一選擇是打開跟這個人的對話,而不是要找4S店的小程序。這裏其實給企業一個機會,企業可以讓所有的員工變成一個對外服務的窗口,帶着你的小程序到處跑。

這是企業微信將來要做的一個方向,相信對企業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爲它可以讓每個員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務。而在這樣的方式中,顧客的忠誠度是很高的。

關於人口紅利

微信到了10億用戶的關口,其實我們一直不覺得用戶有多少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或者說人口多少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但是很多的人總是會拿人口作爲一個指標來看自己的空間。但我並不覺得是這樣子的。

人口總是有限的,服務纔是層出不窮的。在過去可能10年算一個時代,但我覺得自從互聯網或者是移動互聯網出來的時候,我有一個感覺,三五年就是一個時代了,也就是說時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來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這個時代下,創新纔是應對未來的唯一辦法。

所以圍繞這種快速變化,事實上我們根本用不着去顧及還有多少人口可以用,而是說我們怎麼樣能夠應對未來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並且面對未來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10億用戶這個關口所要做的事情。

就像在廣州的用戶,我們最近給廣州的用戶開通了附近的餐廳入口,是灰度的,在發現裏面,可能很多人沒有看到。因爲去年我在公開課說了微信的一部分是要探索線下的生活,但是這一點有一點曲折,到現在只是灰度的一個現狀,目前團隊只是拿廣州的用戶做了一個試點。

但是類似這樣的嘗試,我覺得會越來越多。因爲我們自己也發現,微信作爲一個APP來說,它已經承載了很多很多的東西,並且在承載這麼多情況下看起來還那麼簡單。但是畢竟它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下一個階段,我覺得微信更多的是圍繞微信通過不同的APP嘗試跟微信有某一種關聯的其他一些服務形態。

微信下一步要做什麼?

微信要開始面對下一個8年新的挑戰。但這個新的挑戰不是來自於競爭對手,而是來自於在用戶層面,用戶也過去了幾年之後,每年用戶也在變化,就像剛纔我說的三五年就是一個時代,我們要面對新的用戶時代新的用戶產生的需求。

不管怎麼樣,面對這樣的需求,以微信做事風格的話,如果我們始終像過去的微信一樣,始終瞄準的是做最好的工具,並且讓創造價值的人體現價值這樣一個原動力做,我覺得我們再怎麼走也不會走得太偏。

微信的夢想是什麼?剛纔說過,從個人角度成爲人最好的一個工具朋友。從平臺角度,建立一個市場,讓創造者體現價值。在牆和雞蛋之間,似乎總是站在雞蛋一邊。如果你做大了,微信會限制你,如果你剛起步,微信會扶持你。

所以我們真的很少思考競爭對手這回事。微信也沒有競爭對手,不必老是給我們按上各種競爭對手。如果有競爭對手,就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組織能力能不能跟上時代的變化。

對我自己而言,我特別慶幸,也覺得特別幸運。作爲一個產品經理,能帶領團隊做出一款十億級的產品,當然是很大的成就感。但是,我更覺得幸運的是,我可以在過程中,將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體現在產品中,併成爲產品的價值觀。這是更難得的事情。

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是一句電影臺詞,我想用它來作爲今天演講的結束。

“萬物之中,希望至美。”很多人知道這句話。我經常想的是如果微信不能給用戶帶來哪怕多一點點希望,我們就沒有辦法去判斷我們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所以它也是我們衡量的準則。

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