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的生命力,貴在臨牀療效,其運用的思路和方法,在乎醫者在實踐中去摸索、深化和總結。現就個人的體會,陳述於下,以拋磚引玉。

一、正確理解原方

《傷寒雜病論》問世,注家蜂起,見仁見智。有的望文生義,越解越玄,毫無裨益。筆者認爲,對原文的理解,應本着是否指導臨牀,服務臨牀爲原則。反之,無論其說得頭頭是道,亦不可從。比如,有的注家解釋“太陽病”,謂太者,巨也,最也;太陽者,天之與日也,愈雲愈遠,令讀者如墜雲裏霧中,令後學者作難。《傷寒論》的原文,樸實無華,實實在在,沒有半點虛設的文字遊戲。所以按其原文的排列順序,如太陽表證的麻黃湯證的有關條文,前後連貫起來看,儼似一份病例雛形。首先是表證的提綱,其次是主症、鑑別診斷、方藥加減運用以及藥後的種種變化。只要前後貫通,表證的理法方藥就躍然紙上,眉目清晰可察。如僅在個別文字上作文章,即使窮極其意也不着要領。對原文究竟該如何理解?

概括地說:

一是重原文本意。如“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概括了表證的主要脈證,故有太陽病提綱之稱。如此解釋足矣。

二是注重原文前後連貫。如“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和“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不能認爲有脈浮的、脈浮而數的就用麻黃湯,而應當把“脈陰陽俱緊”結合主症全面認定麻黃湯表實證的脈是浮緊而數,才符合臨牀實際,纔有指導意義。

三是注意無方條文。如“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合,身濈然汗出而解”,是指服用小柴胡湯的療效。但如果把原文反其意,讀成“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氣不和”都是小柴胡湯的適應證,這樣領悟原文之意,小柴胡湯的臨牀適應證,就隨之擴大。再如“病常自汗出者”與“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是指桂枝湯證。臨牀上凡常自汗出而髒無他病者,皆可用桂枝湯。筆者曾治一男孩13歲,經常自汗出,入睡更甚,飲食,二便均正常,其他無不適。脈緩,舌苔薄潤。胸透:肺門處有鈣化點,肺紋理增粗。不咳嗽,無肺系證候。處方: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3克,生薑2片,大棗2枚,生龍牡各10克。服2劑,汗止,囑再服2劑以鞏固療效。半年後隨訪,病未復發。四是抓住原文的對比分析。論中許多條文是從對比入手來理解原文,以便把條文的精神落到臨牀實處。如“桂枝湯本爲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這條原文,實際是指出桂枝湯的作用爲解肌發汗;同時又提出與麻黃湯證鑑別,告人從表虛、表實兩者對比,不要釀成失誤。實際上是提示:要從表證的病機、證候、治法、方藥等方面去對比分析。《傷寒論》中條文設有許多病機對比,證候對比,方藥對比等,藉以揭示病和證的徵結所在,這些都具有臨牀實際意義,應當嫺熟領會,運用自如,以便服務於臨牀。

前所述及,正確理解原文是用好經方的重要思路。如果能結合臨牀,邊學邊用,日積月累,經驗多了自然會心中了了,指下易明,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

二、掌握病機辨證

清代名醫喻嘉言教導其門人“先議病,後議藥”。所謂議病,包含病機與辨證。在《傷寒論》中,病機與辨證是統一的,即有什麼樣的病機,臨牀上則有相應的主症。如桂枝湯之有汗能收,無汗能發,緣其病機都是“營衛不和”。五苓散既治多尿也治少尿,病機皆爲氣化不利。筆者用五苓散治小兒遺尿多例,均獲良效。如某女孩14歲,每晚遺尿,其母想盡各種辦法令其起牀小便,未能奏效。察其形體肥胖,少言寡語,除有夜間尿牀(每晚少則2~3次)之外,其他一切正常。脈緩有力,舌苔白潤。擬以五苓散加味:茯苓15克,白朮10克,澤瀉10克,豬苓10克,桂枝10克,遠志10克,菖蒲6克。服1劑當晚即自行起牀排尿,服完5劑,基本痊癒,半年後復發1次,守原方再進5劑,又獲痊癒。另一女性65歲,身體瘦小,有冠心病史。下肢輕度浮腫,小便每晚4~5次,並時有自遺。脈緩弱,舌胖潤。用五苓散加味:茯苓15克,芡實20克,白朮15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肉桂10克,益智仁10克。水煎,日1劑,分2次溫服。服2劑後夜尿減至1~2次。服10劑後,夜尿完全控制,每晚1次,不再自遺。繼之以金匱腎氣丸鞏固。從上述兩案可以悟出:五苓散既可治少腹瀉、小便不利,又可治少腹滿、小便自利,然其病機都是氣化不利,別無二致。 臨牀實踐證明,明辨病機又是選方的關鍵。陽虛水停,即是病機;然而,這一病機所反應的主症,則有臟腑、病位的差異。病在肺,咳喘,痰飲宿肺(如慢支或肺心病);病在腎,水泛四肢浮腫(如腎炎水腫)。兩者均可用真武湯。

筆者用真武湯加味治一例高血壓患者,療效頗佳。病者女性,年齡49歲,素有高血壓病史,血壓持續在22~24/14~12kPa之間,屢用各種降壓藥,始終未能降至與年齡相符的幅度。自覺頭目眩暈,精神萎靡,形寒肢冷,下肢水腫,小便短少,食慾減退,脈象沉細弱,舌體胖大,舌苔白潤。用真武湯加味:制附片10克,紅參6克,茯苓20克,白朮10克,白芍10克,生黃芪15克,牛膝10克,靈磁石15克,生薑3片,每日1劑。服完7劑,血壓降爲15/10kPa。未服降壓藥,半年後隨訪,病情穩定。

如上所述,前者用真武湯治慢支、肺心、腎炎是臨牀常法,雖然病名各異,而病機則是一致的。異病而同治。後者用真武湯降高血壓,臨牀少見。只要抓住腎陽虛,水氣上凌這一病機,認真進行鑑別診斷,使之病機與方藥吻合,方可出奇制勝。 掌握病機辨證,還應從六經辨證來理順各種病機的關係。例如六經病的病機關係,實際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病機關係,應當是病機辨證的統一整體。如太陽表證,實際就是肺合皮毛而主表的病機,太陽病在一定的意義是指肺系病變。如果只是狹義地理解太陽病是指小腸、膀胱的病變,那是片面的,而應當從太陽所屬臟腑、經絡、氣化功能三者來統論太陽病證的病機,這樣方不失偏倚,才能全面分析病機。進而言之,太陽病所出的變證,如痞滿證,必然有脾胃氣滯,溼熱並存的病機,所以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調和脾胃。如果能夠把六經病,層層深入地剖析病機,使之落實到治法和方藥,對提高臨牀療效是十分有益的。

三、靈活運用方藥

經方組成非常嚴密,但運用又非常靈活,可謂是嚴而不死,活而不亂,其前提是以病機爲基礎的,具有其特定規律:一是藥物的性能,一是藥物的主治功用,這兩者是必然一致的。例如四逆散的組合,柴胡、芍藥是肝藥,枳殼、甘草是脾藥,其具疏肝理脾之功,是治肝脾不和的常用方。其藥味精煉,方規嚴明,所以,欲使經方在臨牀上運用自如,必須掌握主方,剖析類方,熟悉加減,並結合後世方變通,方可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具體地說:

首先,掌握主方,用好主方。六經病皆有自己的主方,如太陽病的麻桂二方;陽明病的白虎、承氣;少陽病的小柴胡湯與黃苓湯;太陰病的理中湯;少陰病的四逆湯;厥陰病的烏梅丸。這些主方都是以本經的臟腑功能、病機、主症爲基礎而設立,其中任何一方都可演變出許多變方。所以,應對主方作全面的分析,以便靈活運用。如麻黃湯方中四藥爲例。麻黃辛溫解表,但必須配桂枝才能發汗。否則,麻黃湯去桂枝,即爲三拗湯,只是宣肺止咳而不發汗,故有“麻黃湯中不能無桂枝”之說。如果再深入言之,麻黃爲氣分藥,桂枝爲血分藥,兩藥合用方有發汗之功,因爲發汗的機制,離不開“汗血同源”這個生理機制的緣故。所以,臨牀掌握表實的麻黃湯發汗的病機、主證,以及麻黃湯之所以能發汗等有關機理,這層道理就無須贅述。

其次,剖析類方。前人徐靈胎對傷寒方做過分類整理工作,很有啓迪。傷寒的類方如麻黃湯類、桂枝湯類、柴胡湯類、白虎湯類、承氣湯類、瀉心湯類、陷胸湯類、四逆湯類等。

把經方歸類研究,有兩個好處:一是能進一步研究經方的結構原理;二是以方測證,並可以瞭解病機的演變。同時還能洞察類方之間的密切關係,如柴胡類方與半夏瀉心湯類方之間有其必然的內在聯繫,即是例證。 臨牀運用中,還應找出類方中的代表方。如苓桂劑類方中有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五苓散、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等,這類方共同都能溫陽利水,補脾化溼。而在具體運用的同時,應將每一方的藥物組成,主治功用,結合臨牀驗證,取得理論與實踐相印證的資料,進而找出類方中的代表方。

如苓桂劑中的苓桂術甘湯,可爲這類方的代表方用其治腦積水,可配補腎藥,或加瀉水藥;治肺心病,可合二陳湯,或配真武湯;

治胃液瀦留、十二指腸潰瘍,可配六君子湯;

治腸炎可合健脾行氣或固澀藥。若從組方原則看,陽虛者加附子,氣虛者加黃芪,脾虛者重用白朮,甚者蒼白朮同用。隨其證加減,權宜應變,反覆驗證。這樣,經方就用得活,用得精。

餘曾治一女性,患者50歲,診斷爲頸椎增生綜合徵,更年期綜合徵。病者頭眩暈不能視物,已半年之久,經治不愈。自謂眩暈如入雲裏霧中,甚則嘔吐,少氣懶言,氣虛乏力,脈細緩舌胖潤。處方:桂枝湯加葛根、薑黃、秦艽。服5劑後,頸項略感舒適,但眩暈不減。既然略有寸功,在原方中加天麻,再進5劑。第三診,自訴眩暈毫無改善,頸椎亦無大益。症如前述,脈細而緩,舌體胖苔薄白。故舍頸椎增生和更年期綜合徵而不顧,專在“痰飲”兩字上尋思。前人有“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仔細推敲,患者是“痰飲證”,當以溫藥和之。故改用苓桂術甘湯合二陳湯加味:茯苓20克,白朮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法半夏10克,廣皮10克,天麻10克。囑服3劑,藥後告謂,上藥果爾靈驗,眩暈如失,頭腦清明。不眩不暈,精神大振,身體輕爽,飲食倍增,語言有力,又能上班工作。囑其繼服7劑,以資鞏固,近期療效十分顯著。 再次,有經方要熟悉加減。

有人認爲經方不能變動加減,連藥量也不能輕易改動。此說不可從因爲經方除了六經主方外,其他各方都可說是主方加減而成。如以麻黃湯加減的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麻黃加術湯、麻杏苡甘湯等也皆爲麻黃湯的變局。論中用得最活的要數桂枝湯,仲景將其化裁爲25首方,真可謂是靈活之至。所以,臨牀上用桂枝湯加減,主治病種甚多,治蕁麻疹,治皮膚搔癢,治頸椎病,治肩周炎,治風溼病,治胃脘病,治自汗盜汗,治腹痛腹瀉等。

用之得當真有一劑知、二劑已的確切療效。筆者用桂枝湯加桑枝、蘆根、滑石治一男性,年50歲,在盛夏季節遍身蕁麻疹,搔癢異常。經用撲爾敏、非那根、息斯敏等均不可緩解,且藥後精神不爽。用上藥3劑,近期顯效。又治上肢關節痛疼,加桑枝、當歸、川芎、秦艽、威靈仙等,近期療效均很理想。

由此可知,經方的加減對提高臨牀療效是不可非議的。 又次,經方亦可與後世方結合運用,有助於提高療效。

筆者在實踐中,有幾個常用方法,簡要介紹如下:

其一,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治表虛自汗,或抵抗力差,經常感冒。桂枝湯治表虛自汗已是定法,但由於其補氣固表的功效不足,故可以玉屏風散合用,以增強補虛固表的功效。如治一病人,男性,61歲。在盛夏季節,汗出甚多,且有形寒怕冷、背心如冷水澆狀,神疲乏力、脈緩弱、舌薄白潤等症。處方:生黃芪15克,防風10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3枚。服3劑汗止,身體溫煦如常。以上兩方合用,較之某方單用,療效都更顯著。

其二,用芍藥甘草湯合四妙散,治溼熱痹證,臨牀屢建奇功。如羅某,男性,39歲。右腳不能着地,膝關節疼痛,踝關節紅腫熱痛,不能步履。經用消炎痛等藥無效。脈緩弦,舌苔薄黃膩。處方:赤白芍各10克,炙甘草10克,蒼朮10克,黃柏10克,生薏米15克,牛膝10克,伸筋藤15克。服2劑,病者獨步行來診。告之病去八九。察其關節已不紅腫,伸屈自如,脈緩舌苔白潤。守原方再進5劑,近期痊癒。本方運用溼熱痹證、效果頗著,臨牀活者甚衆,確屬是溼熱痹證的良方。

其三,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湯,或良附丸,治胃脘痛。四逆散疏肝和胃,小陷胸治痰熱互結胸中,良附丸溫運行氣消脹。合用共奏辛開苦降,清熱化痰,行氣消脹之功,臨牀用於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等均有明顯療效。病者黃某,男,26歲。春節期間,酒食過度,胃中燒灼,嘔吐酸苦水,胃脘及上腹脹痞,大便偏結,口苦舌紅苔黃膩,脈弦實。

處方:柴胡10克,赤芍10克,法半夏10克,黃連10克,炙甘草6克,鬱金10克,瓜蔞殼15克,枳實10克,佛手10克。服5劑,痊癒。 其四,用柴胡加龍牡合甘麥大棗湯,或合百合知母地黃湯,治更年期綜合徵,精神抑鬱證。本方疏泄脾膽,養益心肝,是一張平淡之中見奇功的良方,不少更年期婦女,折騰得不可名狀,用上方屢見功效。 其五,用當歸芍藥散合金鈴子散,治婦人諸腹痛。

筆者多年來凡遇女性下腹痛,諸如附件炎、盆腔炎、宮頸炎,只要有白帶增多者(少數白帶不多),用上方取效甚速,腹痛甚者,加烏藥、艾葉;伴腰痛者,加杜仲、續斷、鹿角霜;白帶清稀量多,加芡實,萆薢;宮頸糜爛者,加十大功勞、野菊花,或用五味消毒飲加十大功勞,土茯苓煎水坐浴燻洗。 總之,靈活運用在於增強經方的療效。但必須在謹守病機、知常達變的基礎上靈活變通,否則把經方加減得面目全非,甚至加的藥比原方還多,這就失去了經方的意義。經方的靈活運用,必須是在辨證的基礎上,本着增強經方療效的前提下,做到合情合理的加減,使之相得益彰。

陳瑞春從事《傷寒論》教學、臨牀、科研工作50餘年,主攻“六經辯證的臨牀應用”。臨證擅用經方,長於內科心、肝、膽病以及內、婦、兒科部分疑難雜症。如對甲肝、乙肝、肝硬化、冠心病、腎病綜合症、尿毒症、腫瘤的中藥調治、小兒厭食等都有較理想的療效。

學術思想

1、立足鑑別診斷,突出問診技巧

陳老認爲,辨治雜病,臨證疑似之處甚多,必須依靠醫生進一步的問診才能作出正確診斷。陳老問診立足鑑別,往往要言不繁,具體有如下特點:

(1)首先要分清主訴症狀,抓住診治的主要矛盾。

(2)注意圍繞主訴展開,迅速找出鑑別要點。

(3)注意問診與他診交替,多診合參。

(4)問診要懂得用排除法。

(5)要善於引導患者敘述病情。

2、察色按脈,尤重舌診

陳老指出,面色關乎預後,五輪八角,亦可見微知著。如面色陰沉晦暗,預示腎水不足,兩頰發青爲肝色外露,雖然與西醫肝功能指標不一定相應,但與病勢的輕重緩急甚爲相關。肝硬化患者面色黃與青,關乎預後之好壞;腎病、高血壓等都有特殊面容,如腎性高血壓面容青紫、青銅色,是脾腎不足、腎水氾濫;尤其是五官反應,如鼻頭青、目睛青、耳垂乾癟等,直接關乎髒病,五臟真象,多從面出。看眼神對病情的輕重深淺很有意義,尤其是慢性病、衰老深重者目光失神,如目色發木、瞳孔呆滯,預示肝腎衰敗。

陳老最重視舌象,常要審視二三。觀舌,舌質舌苔宜分開看,舌質往往一眼可辨,而舌苔則需多花時間。

3、深諳經方本意,注重隨證加減

陳老喜歡用經方,亦善於用經方,尤其是小柴胡湯、四逆散、桂枝湯、半夏瀉心湯、苓桂術甘湯、真武湯之類。

4、以經方爲主導,與時方常合用

陳老非常重視經方的臨牀運用,但亦體會到經方並非能解決臨牀遇到的所有問題,經方與時方合用,有時單用時方也常獲效,補充了經方之未備。

5、視病種之不同,舉內外之並用

陳老根據《內經》“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對一些外部局部症狀較爲明顯的疾病,常採用內外兼用的方法,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6、重視肝膽脾胃,顧護機體正氣

陳老臨證治雜病,不僅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而且治療其他疑難雜病,都很注重調理肝膽脾胃,認爲雜病以氣滯痰溼爲病機,而氣機以中焦爲樞紐,痰飲水溼以脾失健運爲源頭,肝膽爲氣機水溼運化之先導,故許多非消化系統病變,其受病之所雖在不同臟器,但發病之源常關乎肝膽脾胃,這也是柴胡類方可以兼治多種系統疾病的原因。

本文摘自《當代名家論經方用經方》,版權所有歸原著作者所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