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次回到千佛窟西北側的巨大佛龕下,宋天喜向山西晚報記者講起了一個村中流傳已久的傳說:相傳,有仙人選擇北山清幽寶地修煉禮佛,取山中巨石鑿 刻佛像。石窟的東西南三側的石壁上每面均有數百個佛像,每個大約一寸高低,排列整齊,雕刻精美,雖有所風化,但仍可看清部分佛 像面容、形態。

(原標題:山西長治大山現罕見千佛古石窟羣,至少千年以上歷史)

日前,長治上黨區南宋鄉政府工作人員在該鄉北山村大山深處發現了開鑿在懸崖峭壁上極具罕見的千佛古石窟羣。經初步推定,這些古石窟羣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歷史。6月14日,山西晚報記者前往長治市上黨區南宋鄉北山村的大山深處,對千年的千佛石窟羣進行了實地探訪。

砂石崖壁上開鑿千佛石窟像

14日上午,記者在南宋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找到了北山村現年74歲的宋天喜老人。得知記者的來意後,老人欣然帶着我們一行幾人向着位於村子西北側的山上走去。“現在村裏修了防火通道,開車走二三十分鐘,再步行三五分鐘就到了。以前這裏沒有路,都是村民自己沿着羊腸小道上山,硬是走出了一條山路,一般來回要兩個多小時。”路上老人侃侃而談,“這個千佛石窟可是有些年月了,我還是個娃娃的時候就聽家裏老人們講關於這裏的傳說,到底是啥時候建 的,咱還真是不清楚。”

進山道路曲折難行。駕車上山一側是山,一側是溝,“佛藏深山”的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二十多分鐘後,汽車再難前行,面前出現一條陡峭的山路。沿 着山路向上至頂端,砂石崖壁上一座石窟赫然映入眼簾。千佛窟前的樹上掛滿了村民祈願的紅布條。站在山頂向下望去,上山道路兩側的紅燈籠,一直從村中蜿蜒至 石窟前的松樹枝上。樹下的石桌石椅供前來上香的人休息,石窟正前方的石桌上被打掃得乾淨整潔。

“因爲這座窟中有近千座佛像,又因佛窟位於這個溝裏,所以這裏就被叫作千佛溝,這座石窟就是千佛窟。”宋天喜老人介紹說,“最早這裏還有圍牆, 形成一個院落,後來年代久遠,院牆漸漸破敗,只留下了這座石窟。石窟背後原來還有一院建築,據村裏老人講是住持和香客的住處。”至於石窟始建於何時,老人 也說不清楚。

石窟窟口朝南,窟口兩邊各鑿有一位侍者,風化嚴重,只能隱約看出兩侍者均爲左手持物,右臂抬放於胸前。窟中迎面石壁上鑿有高約一米的一佛二菩薩像,但因頭部損毀,無法看出其神態。石窟的東西南三側的石壁上每面均有數百個佛像,每個大約一寸高低,排列整齊,雕刻精美,雖有所風化,但仍可看清部分佛 像面容、形態。石窟西北方向兩米遠處,聳立着一塊高約六米的巨大砂岩石,頂部呈圓錐形,朝東的一面之上留有一個五米高的佛龕卻無佛像,但不知是什麼原因。

石窟佛像雕工精緻造型逼真

從千佛窟出發,經過林木雜草叢生的山路,向山頂上走大約六百米,就到了被當地百姓稱之爲雙佛堖的地方。“雙佛堖和千佛窟一樣,這裏是個山堖,又 有兩個供有佛像的石窟,所以就叫了個雙佛堖。”宋天喜老人告訴記者。順着他手指的方向,山西晚報記者看到山堖上兩座石窟東西相對,其大小與千佛溝石窟基本 相同。

走近仔細查看,東側的石窟,背靠東南,口朝西北,窟口所對的石壁上雕鑿的爲一佛四脅侍菩薩,左右兩面石壁上爲一佛二菩薩。窟口兩邊也各有一尊侍 者,風化程度更爲嚴重。石窟之南,還斜豎立着一塊大砂石,裸露的石面上鑿有“大定二十四年清明之記……”等字樣,下面的字因被從石窟頂部掉下來的一塊大石 擋住,無法看清。

與之相距約200米的西側石窟,背靠西北,口朝東南,與東邊石窟遙相呼應。窟口兩邊的侍者身着鎧甲,石窟裏的三面石壁上雕鑿着的石佛像,均爲一 佛二菩薩造型,佛祖外着袈裟,左肩斜披至胸腹間,邊作折帶紋。雕工精緻,雕造纖細,姿態柔美,造型逼真,格外清晰。這個石窟的頂部,還有一個與其它兩個石 窟的不同之處,窟頂雕鑿有一個大大的圓形寶鏡。

兩座石窟均近似方形,窟內共有大小佛像36尊,有佛、菩薩、力士等,其雕刻風格極爲接近東魏、北齊風格。其中一石窟東側有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題記。“這裏的山都是石頭山,溝溝堖堖全是大石頭,這可能也是千佛窟、雙佛窟出現在這裏的原因吧。”下山路上,宋天喜老人指着山坳裏的巨型石 塊,將心中的猜想說了出來。

流傳已久的傳說韻味悠長

再次回到千佛窟西北側的巨大佛龕下,宋天喜向山西晚報記者講起了一個村中流傳已久的傳說:相傳,有仙人選擇北山清幽寶地修煉禮佛,取山中巨石鑿 刻佛像。但是在此雕刻佛像的仙人並未顯身,路過此地的人只能聽到叮噹作響的開鑿聲,且能看到掉落的石塊,但看不到鑿刻之人。當時村中有一放羊男子,每每至 此便在巨石陰涼處歇息,聽到鑿刻聲覺得奇怪,便向雕刻石像的地方問道:“每天叮噹響,何時能夠雕刻完成呀?”每次都得到“快了,快了”的回答。但隨着男子日日詢問,且時不時大聲唱歌、喊山,仙人終不耐煩,遂留下只完成佛龕尚未有佛像的石窟而去了。

傳說只是傳說,根據現場實地察看,在佛龕巨石上,至今仍能看到當時工匠雕刻時架放梯子的地方。石窟西北不遠的山坡上,有一塊表面平整的大石,上 面鑿出一個直徑約四十釐米、深一米有餘的圓狀小井,下雨時山坡上流下來的雨水順着細細的小槽注入其中,天再旱也不幹涸,被當地人稱爲“不枯井”。宋天喜 說:“這個可能就是當時工匠雕刻佛像時,用來飲水,或者爲雕刻工具降溫的地方。”

因相傳此處爲仙人清修寶地,非常有靈氣,每逢端午或者一些重大節日,當地人都會慕名而來燒香禮佛,只爲求得心中的平安喜樂。同行的北山村村民宋 建國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末,我大概十二三歲,因家中貧寒,食不果腹,每天我就會到千佛窟拿些貢品充飢。那時每天夜裏兩點開始就有人上山燒香,一直會 持續到夜晚再次來臨,人羣從佛窟前可以一直排到山腳下,其中不乏從晉城、壺關遠道而來的香客。”

“那時候日子太難了,所以只能期待上天的眷顧。”宋建國說,“現在大家也會對神佛懷有一顆敬畏心,但心裏也明白了好日子必須靠自己的雙手去創 造。所以,南宋鄉里依託千佛窟,正在打造極具藝術審美和歷史價值的千佛窟鄉村旅遊文化景點,相信未來這裏會讓更多人感受到佛龕文化的藝術魅力。”

北山石窟羣的發現,對研究上黨區的歷史、建築藝術、宗教藝術等具有重要價值。經有關專家學者初步考證,因該石窟羣的風格和羊頭山石窟風格相似, 初步判斷其具有北魏時代風格。南宋鄉政府和北山村委會正在整理石窟資料,上報上級有關部門,待專家考察指導後,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考察挖掘千年的石窟文 化。目前,千佛石窟羣已被上黨區列爲重點保護文物。

netease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張文舉 責任編輯:李杭_BJS464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