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小、數量繁多的小微企業被稱爲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就我國而言,小微企業貢獻了60%以上的GDP、80%左右的就業和50%以上的稅收。

如今,普惠金融羣體已經不僅是金融機構挖掘的潛力市場,更是國家政策明確要求服務的對象。而這正好與百融金服自成立以來便提出的企業願景——“讓金融普惠大衆”相吻合。

據瞭解,未來3到5年百融金服的主攻方向,將是通過大數據幫助金融機構識別普惠金融中的誠信羣體,匹配金融服務,填補金融空白。做產業或做金融都不是百融金服的方向,該公司是希望通過“賦能”和“連接”,打造“金融+科技+產業供應鏈”模式生態圈。

大數據基因優勢

小微企業具有抗風險能力弱的劣勢,且單體貢獻度不大,但規模效應和交叉效應又不容小覷。

據瞭解,在2014年前,銀行做信貸業務只會選擇央行徵信覆蓋的羣體,但彼時在央行有徵信報告的不足3億人。2014年前後,銀行關注的客羣逐漸下沉,打算向“長尾客戶”進行放款,解決徵信空白問題是成了擺在面前的首要任務。

因此,表面上做小微要拼業務、拼客戶,其實本質是在拼風控。而在這方面,百融金服具有先天優勢。公司正是以此爲契機,開啓了大數據風控業務。

談到技術基礎,百融金服普惠金融部總經理蒲克強介紹道:“由於小微企業具有企業和企業主雙重屬性,對其的風險評估往往需要二者兼顧。”依據小微企業發展規律和特點,百融金服將海量數據通過智能算法,打造業界領先的C+B金融科技雲平臺,創新性地把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C+B完整風險畫像應用貫穿到小微金融客戶全生命週期始末,持續賦能助力小微金融發展。

(百融金服普惠金融部總經理蒲克強先生)

如何做到“千企千面”?結合百融金服的實踐經驗,蒲克強表示,大數據公司可以利用“業務數據化”多維數據爲小微企業畫像,但真正做好小微金融“數據業務化”更爲重要。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即業務數據化,即整合供應鏈融資過程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從而更準確衡量借款企業實際的還款能力,爲解決金融核心業務中的風險定價提供支撐。數據業務化,則是指將數據背後的信息應用到實際業務中,發現需求。通過對各行業的深度解讀,實現產業數據的金融化,在風控模型的設計和金融產品的打造上做到基於行業屬性和特點‘量體裁衣’。

在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金融監管趨嚴的背景下,蒲克強認爲,對於服務普惠金融而言,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何爲機遇?蒲克強認爲,在強監管、去槓桿背景下,監管機構密集出臺規範性文件密集,有效打擊了僞金融,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何爲挑戰?蒲克強解釋稱,普惠金融不能一蹴而就,大數據風控公司需要不斷下沉服務、升級技術,通過金融科技賦能,爲普惠金融羣體提供金融服務。

探索數據業務化

百融金服並不止步於小微企業主體信用評估,開始佈局基於產業的供應鏈金融。“基於供應鏈中企業經營資產的流轉信息的交叉覈驗,比如對訂單、商單和應收賬款的動態匹配,這些客觀化的信息有效整合後,可進一步強化小微企業的信用評估。供應鏈的基礎是產業供應鏈,沒有產業合理、有效支撐,金融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蒲克強說道。

“供應鏈金融的模式下,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被打通,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信用提升,金融機構爲鏈條內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風險大大降低。據測算,供應鏈市場有將近20萬億空間。”蒲克強認爲,供應鏈金融未來發展大趨勢是一個產融結合、多方共贏的商業生態系統,即打造“金融+科技+產業供應鏈”模式生態圈。在這條生態鏈上,銀行端提供優質的金融資源,產業端提供深度的行業數據,作爲中間“橋樑”的大數據公司則需要把整個產業數據實現金融化,打造出一整套完善的風控體系。

不過,蒲克強坦言,供應鏈金融在以其閉環優勢降低金融服務風險的同時,也因小微企業所處行業之間的巨大差異,在操作上難度增加。“相比於C端相對同質化的金融產品,B端由於所處行業和場景的差異,風險各有不同,促使金融產品的打造向垂直化、精細化發展。”蒲克強指出,對行業的洞察力,以及科技實力是做好供應鏈金融的關鍵。

據悉,百融金服目前已經與包括銀行、保險等在內的數千家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在塑化行業、化學品、快消行業和“三農”等多個領域開啓了供應鏈金融的佈局。

“我們的定位不是做產業、甚至不做金融。”蒲克強表示,該公司是要提供“賦能”與“連接”的解決方案,即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金融雲平臺服務能力,爲產業中小微企業和金融機構爲大數據賦能、資產化賦能、和平臺賦能;並架起普惠金融供需雙方的橋樑,提供資產、資金的連接能力,全力助力小微企業獲得便利的金融服務,從而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扶持實體經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爲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或企業宣傳文章,相關信息僅爲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