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普契尼四幕歌劇《藝術家的生涯》歷史首演日,我們爲大家送上的是柏林喜歌劇院在本週上演的、由澳大利亞人拜瑞·科斯基導演的這部帶有滑稽色彩版本的歌劇。

寒冷的冬天,一位生氣勃勃的詩人和他的三位波西米亞室友生活在貧困之中。對虛弱鄰居的愛情溫暖了詩人的心房,但後來他心上人的病情卻每況愈下。

在這一新制作的版本中,拜瑞·科斯基在舞臺上捕捉到了介於藝術、單相思以及面對死亡現代人的孤獨感等元素之間的生活畫面。

演職員表

Mimì Nadja Mchantaf

咪咪:女高音納達賈·麥克塔夫

Musetta Vera-Lotte Böcker

穆塞塔:女高音薇拉·洛特·博克

Rodolfo Jonathan Tetelman

魯道夫:男高音喬納森·泰特爾曼

Marcello Günter Papendell

馬切洛:男中音格恩特·帕朋德爾

Schaunard Dániel Foki

蕭納爾:男中音丹尼爾·福基

Colline Philipp Meierhöfer

科利納:男低音菲利普梅爾·霍夫

Alcindoro Carsten Sabrowski

阿欽多羅:男低音卡斯滕·薩布羅斯基

Parpignol Emil Lawecki

帕爾皮尼奧:男高音埃米·爾勞雷基

Chorus Soloists from the Komische Oper Berlin Chorus

柏林喜歌劇院合唱團、獨唱演員

Children's Chorus of the Komische Oper Berlin

柏林喜歌劇院童聲合唱團

Music Giacomo Puccini

音樂:賈科莫·普契尼

Conductor Jordan de Souza

指揮:喬丹·德·索扎(加拿大)

Director Barrie Kosky

導演:拜瑞·科斯基(澳大利亞)

Chorus Master David Cavelius

合唱團指揮:戴維·卡維利烏斯

Dramaturg Simon Berger

編劇:西蒙·伯傑

Children's Chorus Master Dagmar Fiebach

童聲合唱團指揮:達格馬·菲亞巴赫

Jonathan Teitelman

Nadja Mchantaf

Vera-Lotte Böcker

Günter Papendell

劇情梗概

第一幕

聖誕節前夜,詩人魯道夫和畫家馬切洛正在巴黎寒冷的閣樓裏工作。他們沒有錢也沒有供爐子的燃料,只能靠焚燒魯道夫劇本的手稿來取暖。室友科利納,一位哲學家,一貧如洗地回到家中;但蕭納爾,一名樂師,卻賺回了一些錢。蕭納爾邀請大夥一塊喫飯,但卻遇上了房東前來要求支付拖欠的房租。馬切洛指責他有一個情婦,其他人則假裝憤怒,打發走了房東。

風波平息以後,魯道夫獨自留下完成一篇文章,其他人則去了咖啡館。住在同一幢樓裏的女裁縫咪咪前來敲門,請魯道夫幫忙點燃蠟燭。一陣很厲害的咳嗽之後,咪咪暈倒。神志恢復以後,咪咪意識到自己丟失了鑰匙。黑暗中,魯道夫找到了鑰匙,但卻將其藏匿,取而代之的是“發現了”咪咪的雙手。互相自我介紹之後,兩個年輕人雙雙墜入愛河,一同離開閣樓去了咖啡館。

第二幕

在拉丁區,街上到處都是兒童和小販。咖啡館裏,魯道夫將咪咪介紹給了自己的朋友。馬切洛看到了他的老情人穆塞塔,陪伴她的是阿欽多羅,一位高傲自大的國務委員。咪咪欣賞着穆塞塔的衣服,而馬切洛卻試圖忽視她的存在。穆塞塔差遣阿欽多羅去給她買鞋,趁其不在的時候,與馬切洛調情。他們承認了對彼此的愛,當侍者隨後將賬單拿來時,穆塞塔又把費用全部轉嫁給了議員。

第三幕

大約八週過後,魯道夫、馬切洛與穆塞塔相聚在一個城市收費站旁邊的酒館裏。咪咪到來,疾病纏身且精疲力盡,她告訴馬切洛,魯道夫怒氣衝衝、妒忌難忍地離開了她。當魯道夫向室友抱怨咪咪是個輕浮的調情者時,咪咪躲了起來,但魯道夫隨後承認,離開咪咪的真正原因是因爲她患有肺病。咳嗽聲暴露了咪咪的存在,她從藏身處走了出來。她和魯道夫一致同意應該分手,但只有等冬天過去春天的溫暖到來時,分離才變得更加容易忍受。

第四幕

一段時間過後他們又回到了閣樓,魯道夫和馬切洛正在努力工作但均未成功。他們在反過來抱怨自己的心上人都轉身投入了有錢人的懷抱。蕭納爾和科利納帶着一條鯡魚來到這裏,他們準備了一場模擬宴會,包括宮廷舞蹈和決鬥。突然之間,穆塞塔到來並帶來了咪咪緊隨其後的消息,但說咪咪已經病得非常厲害。穆塞塔解釋說咪咪已離開了她的新貴族情人,準備死在魯道夫的身旁。馬切洛、穆塞塔和科利納離開此地去典當自己的財物,以便支付醫藥費、一名醫生以及一塊鬆餅的費用。咪咪和魯道夫還記得他們第一次見面並墜入愛河的情景,朋友們也帶着上述之物回來了。魯道夫告訴大家咪咪正安詳地入睡,但蕭納爾發現咪咪實際上已經死去。

歌劇背景

普契尼四幕歌劇《藝術家的生涯》(La bohème,也有翻譯成《波西米亞人》),其意大利腳本由路易吉·伊利卡和朱塞佩·契亞克薩,基於法國小說家、詩人亨利·穆傑的《La Vie de Bohème》故事集創作而成。1896年2月1日,《藝術家的生涯》在意大利都靈Teatro Regio首演,年僅28歲的托斯卡尼尼擔任指揮。從那時起,《藝術家的生涯》已經成爲標準意大利歌劇劇目的一部分,並且是世界上最經常演出的歌劇之一。

瞭解以下五個方面的背景知識,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劇情。

1、絕望的激情

意大利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在米蘭學習作曲,那是一個以金融鬥爭爲標誌的時代。他經常迫不得已典當財物以支付基本開銷,有一次他和另外三個人僅以一條鯡魚作爲晚餐(普契尼後來把學生生活中的這些場景放到了《藝術家的生涯》中的第四幕)。但到了1893年,當普契尼的第三部歌劇《曼儂·萊斯科》被譽爲一部成功之作時,情況開始好轉。許多人都懷疑普契尼有關這部歌劇的主題選擇,因爲法國作曲家馬斯奈幾年之前已經就曼儂創作了自己的歌劇。“但爲什麼不應該有兩部關於她的作品呢”普契尼是這樣回答的。“像曼儂這樣的女人,情人可以不止有一個!馬斯奈將其描繪成一名法國人,帶着脂粉氣息跳着小步舞曲;我可以感覺她是一位意大利人,懷着絕望的激情。” 面對競爭與衝突,普契尼毫不畏懼,結果得到了回報。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在我看來,普契尼要比他的任何競爭對手都更像是威爾第的繼承人。”

2、含有敵對氣息的友誼

其中的一個競爭對手也是普契尼的一位朋友,意大利歌劇作曲家、腳本撰寫者魯傑羅·萊翁卡瓦洛,當時剛剛就自己的歌劇《丑角》產生了創意與構想。在創作這部歌劇的過程中,萊翁卡瓦洛離開了高溫且有着同樣高昂租賃成本的米蘭,去了意大利蒂羅爾高山區瓦卡洛的一座小屋。萊翁卡瓦洛說服普契尼與其同行,當普契尼搬到街對面的新家時,迎接他的是一幅掛在萊翁卡瓦洛窗戶上的小丑畫——“丑角”。普契尼立即用一條毛巾予以還擊——a mano。

但這種友好的競爭很快就變得酸不溜秋。一天,萊翁卡瓦洛邀請一位朋友過來看自己正在創作的作品。一部名爲《La bohème》的歌劇,取材於法國小說家、詩人亨利·穆傑(Henri Murger)1851年出版的關於巴黎左岸閣樓藝術家La Vie de Bohème的故事集。一會兒過後,普契尼告訴萊翁卡瓦洛,事實上,他也在致力於根據這本書改編一部歌劇,而且純屬巧合,他也打算稱之爲……《La bohème》。怒氣衝衝的萊翁卡瓦洛將兩人之間的宿怨公之於衆,寫信給一家報紙,認爲自己改編的優先權是“無可爭議的確定之事”。結果這事恰恰提升了普契尼的競爭優勢,普契尼在一份競爭性的出版物中答覆道:“讓他去創作吧,我也將創作。公衆自有評判。”

3、船上的混亂

儘管是一位專業作曲家,但普契尼真正熱衷的是狩獵,尤其是捕獵水鳥。他搬到了Torre del Lago並在那附近爲自己建了一座別墅,選擇這一地點主要是因爲毗鄰一個湖泊,那裏有很多潛在的“受害者”。他的配偶埃爾維拉,並未因此而感動,抱怨“他不應該帶着槍和一幫遊手好閒的朋友在湖邊划船,而應該在鋼琴邊創作《藝術家的生涯》。”

也許普契尼只是簡單地試圖體現亨利·穆傑那種放蕩不羈的波希米亞人精神,晚年的穆傑也成了一位熱情的獵手。遺憾的是,這位作家的槍法很差勁,這爲他贏得了當地人的好感,被譽爲“從不殺戮任何東西的獵人”。在邀請一位朋友和他一起參加一整天的獵雉活動時,穆傑寫道:“我會把你介紹給一隻老公雞,我已經恭敬有禮地錯過了五次,所以它現在認識我了,甚至都懶得擋我的道。”

4、手雖涼勇氣信心尚存

魯道夫和咪咪在第一幕結束時首次相遇的那一刻,是所有戲劇中最浪漫的愛情場景之一。在《La Vie de Bohème》一書中,穆傑筆下魯道夫的性格是基於自己的原型。儘管如此,作者還是用不討人喜歡的措詞刻畫了這位貧窮的詩人,形容他是“一位因一把濃密彩色大鬍子而無法看清面龐的年輕人。爲了引發下巴多毛症,過早的謝頂使得他的太陽穴變得像膝蓋一樣光禿。一束少得幾乎歷歷可數的毛髮,徒勞無功地掩飾着這種赤裸。”

相比之下,咪咪則被描述成一名小巧纖弱、活潑迷人的十八歲女孩,“一種特別適合魯道夫藝術及詩意審美偏好的類型”。可愛的面龐上洋溢着年輕而清新的微笑,“既溫柔又飛揚跋扈的一瞥”。但正如普契尼在第一幕詠歎調“冰涼的小手”中所描繪的那樣,最讓魯道夫愛上咪咪的是她的那雙手。“然而這些手,” 穆傑提醒到:“脣邊的手是如此脆弱、如此精緻又如此柔軟——這雙魯道夫將其那顆剛剛萌發愛意的心置於其中的如孩童般幼嫩的小手——這副假裝羞怯咪咪蒼白的手,很快就用那玫瑰色的指甲將整顆心撕成了碎片。”

5、一切都恰到好處

讓普契尼從同時代人中脫穎而出的許多事情中,最爲明顯的是他在節奏細節方面的極致。當聆聽一首普契尼的詠歎調時,會有很多的推拉,就好像歌手是在聽任自己情緒的擺佈。細微的減慢以及緊隨其後的快速掠過皆由樂譜統領。這使得普契尼的歌劇很難指揮。

節奏在普契尼的手中充滿彈性。他賦予音樂一種有機體的感覺,彷彿不僅是歌手,而且是管絃樂隊,劇情及節奏本身,都像一個人在呼吸一樣。時而喘息時而又是柔音,但都處於興奮的狀態。這是波希米亞精神的化身,特別適合於一部親密的家庭戲劇,每個場景都是實時發生,波希米亞人的情況就是如此。

唱片推薦

Mirella Frenisop Mimì

Luciano Pavarottiten Rodolfo

Elizabeth Harwoodsop Musetta

Rolando Paneraibar Marcello

Gianni Maffeo bar Schaunard

Nicolai Ghiaurovbass Colline

Michel Sénéchalbass Benoit,

Alcindoro Gernot Pietschten Parpignol

Schöneberg Boys’ Choir;

Chorus of the Berlin State Opera;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Herbert von Karajan

Decca 421 049-2DH2 (110' · ADD · S/T/t)

Recorded 1972

Anna NetrebkosopMimì

Rolando VillazóntenRodolfo

Nicole CabellsopMusetta

Boaz DanielbarMarcello

Stéphane DegoutbarSchaunard

Vitalij KowaljowbassColline

Tiziano BraccibassAlcindoro

Kevin ConnorstenParpignol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Chorus and Orchestra

Bertrand de Billy

DG 477 6600GH2 (105’ · DDD · S/T/t)

Recorded live 2007

Katia Ricciarellisop Mimì

José CarrerastenRodolfo

Ashley PutnamsopMusetta

Ingvar WixellbarMarcello

Royal Opera House Chorus and Orchestra

Sir Colin Davis

Decca 478 2494DB2 (106‘ · ADD)

Victoria de los AngelessopMimì

Jussi BjörlingtenRodolfo

Lucine AmarasopMusetta

Robert MerrillbarMarcello

John ReardonbarSchaunard

Giorgio TozzibassColline

Fernando CorenabassBenoit, Alcindoro

William NahrtenParpignol

Thomas PowellbarCustoms Official

George del MontebarSergeant

Columbus Boychoir

RCA Victor Chorus and Orchestra

Sir Thomas Beecham

Naxos mono 8 111249/50 or Regis RRC2075

(108' · ADD)

EMI download only. Recorded 1956

Mirella Freni sop Mimì

Gianni Raimonditen Rodolfo

Adriana Martinosop Musetta

Rolando PaneraibarMarcello

Gianni Maffeobar Schaunard

Ivo VincobassColline

Carlo Badiolibass Benoit, Alcindoro

Franco Ricciarditen Parpignol

Giuseppe Morresi bass Sergeant

Carlo Fortibass Customs Official

Chorus and Orchestra of La Scala, Milan

Herbert von Karajan

Stage director Franco Zeffirelli

Video director Wilhelm Semmelroth

DG DVD 073 4071GH

(111' · 4:3 · PCM stereo & DTS 5.1 · 0)

Recorded 1965

Mirella Frenisop Mimì

Luciano Pavarottiten Rodolfo

SandraPacettiMusetta

GinoQuilicobar Marcello

Nicolai Ghiaurovbass Colline

StephenDicksonbarSchaunard

ItaloTajobass Benoit, Alcindoro

Chorus and Orchestra of the San Francisco Opera

Tiziano Severini

Stage director Francesca Zambello

Video director Brian Large

ArtHaus Musik DVD 100 046

(116‘ · 4:3 · PCM stereo · 0)

Recorded live 1988

Inva Mulasop Mimì

Aquiles Machadoten Rodolfo

Laura Giordanosop Musetta

Fabio Maria Capitanucci barMarcello

David Menéndezbar Schaunard

Felipe BoubassColline

Juan Tomás Martínezbass Benoit

Alfredo Mariottibass Alcindoro

Gonzalo Fernández de Teránten Parpignol

Federico Gallarbass Sergeant

Matio Villoriabass Customs Official

Madrid Symphony Chorus and Orchestra

Jesús López-Cobos

Stage director Giancarlo Del Monaco

Video director Lough

Opus Arte OA0961D

(149’ · NTSC · 16:9 · PCM stereo and DTS 5.1 · 0)

Recorded live 2006

Cristina Gallardo-Domâssop Mimì

MarcelloÁlvareztenRodolfo

Hei-Kyung Hongsop Musetta

RobertoServilebar Marcello

Natalede Carolis bar Schaunard

Giovanni BatistaParodibass Colline

MatteoPeironebass Benoit

Giuseppe Verdi Chorus, Milan

Children’s Choir, Chorus and Orchestra of La Scala, Milan

Bruno Bartoletti

Stage director Franco Zeffirelli

Video director Carlo Battistoni

ArtHaus Musik 107 119

(134’ · 16:9 · PCM stereo & DTS 5.1 · 0 · s)

Recorded live 200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