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貫徹落實《中共福建省委關於在全省進一步興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熱潮的通知》和全國婦聯深化“百千萬巾幗大宣講”的要求,深入理解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來,統一到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福州婦聯微信公衆號在“指尖課堂”推出“新思想三十講”學習專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打造智慧高效的“大學習”課堂,讓“大學習”在榕城活起來!

“三十講”一講一講深入學

現在,就開啓“第二十七講”的學習吧

第二十七講

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本講概要

一、“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平臺

二、“一帶一路”倡議的豐富內涵

三、“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四、拓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空間

“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和世界各國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重大意義

1.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

2.破解人類發展難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3.探索全球經濟治理新模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

“一帶一路”倡議的

豐富內涵

“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具有廣闊前景。要把“一帶一路”真正打造成一條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

“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

古絲綢之路,和時興,戰時衰。“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和平安寧的環境。

“一帶一路”是繁榮之路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應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一帶一路”是開放之路

對一個國家而言,開放等於破繭成蝶,雖會經歷一時陣痛,但將換來新生。

“一帶一路”是創新之路

創新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帶一路”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創舉,搞好“一帶一路”建設也要向創新要動力。

“一帶一路”是文明之路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一帶一路”建設

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提出以來,備受國際社會關注,沿線國家廣泛響應。

以共商共建共享爲基本原則

共商共建共享,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全球治理觀,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

“共商”就是溝通協商,充分尊重各國發展水平、經濟結構、法律制度、營商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差異。

“共建”就是共同參與,深度對接有關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

“共享”就是實現互利共贏,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以深化“五通”合作爲

關鍵支撐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

以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爲

努力方向

新形勢下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就是要着眼於打通內陸開放、向西開放通道,暢通海上開放通道,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推動內陸沿邊地區成爲開放前沿,實現開放空間逐步從沿海、沿江向內陸、沿邊延伸。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展現出蓬勃生機與活力。在“一帶一路”實踐中,內陸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逐步從開放末梢走向開放前沿,拓展了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規劃實施,各領域人文合作深入開展。

拓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新空間

深化貿易投資合作

一是完善貿易投資促進機制。

二是有序引導支持對外投資。

三是鼓勵沿線和有關國家來華投資。

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聯通網絡。

二是協調政策規則標準聯通。

三是創新設施聯通融資渠道。

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

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

加強技術創新的開放合作。

加強理論創新的交流互鑑。

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學術研究、理論支撐、話語體系建設。

加強創新人才資源的交流合作。

加強同沿線和有關國家的科技人才交流。

加強全球經濟治理合作

積極同有意願的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逐步形成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爭取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權力,不當旁觀者、跟隨者,要做參與者、引領者,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

總結

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以及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爲促進全球共同繁榮、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開闢了我國參與和引領全球開放合作的新境界,在世界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來源:福州婦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