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屆論壇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發表後兩岸同胞首場大規模團聚活動,是新形勢下擴大兩岸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的一次盛會。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家瑞,劉結一、朱小丹、肖亞慶、黃曉薇、萬立駿、黃志賢等中央和國家部委領導,于偉國、唐登傑、崔玉英等省領導,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兼祕書長曾永權、新黨主席鬱慕明等臺灣政黨代表和臺灣有關縣市代表、主辦單位代表,以及臺灣各界人士等1000多人出席了論壇大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昨日在廈門出席第十一屆海峽論壇並致辭。


規模超前!汪洋出席第十一屆海峽論壇並致辭


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廈門出席第十一屆海峽論壇並致辭。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海峽論壇上

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家瑞,劉結一、朱小丹、肖亞慶、黃曉薇、萬立駿、黃志賢等中央和國家部委領導,于偉國、唐登傑、崔玉英等省領導,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兼祕書長曾永權、新黨主席鬱慕明等臺灣政黨代表和臺灣有關縣市代表、主辦單位代表,以及臺灣各界人士等1000多人出席了論壇大會。

規模超前!汪洋出席第十一屆海峽論壇並致辭

兩岸經濟交流融合

既是大義,更具大利

兩岸民衆同根同源的文化紐帶任何力量切割不斷

汪洋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海峽兩岸引起強烈反響,兩岸政黨、團體、人士對話協商積極開展,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熱情更高。

本屆論壇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發表後兩岸同胞首場大規模團聚活動,是新形勢下擴大兩岸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的一次盛會。參與人數創歷史新高,充分表明兩岸經濟交流融合的大勢任何力量壓制不住,兩岸民衆同根同源的文化紐帶任何力量切割不斷,時和勢都在支持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力量這一邊。

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汪洋強調,兩岸經濟互補性強,開展互利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大陸經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階段,對各類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兩岸經濟交流融合,既是大義,更具大利,沒有理由不走得更近更好,也一定會走得更近更好。

汪洋強調,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基礎上,我們願與臺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開展廣泛深入的對話協商,聚同化異、積累共識,一步一步向和平統一的目標邁進。我們願爲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但絕不爲“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餘地。兩岸同胞應攜起手來,共擔民族大義,堅決反對“臺獨”,共同守護美好家園。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曾永權等在發言中表示,兩岸關係縱然跌宕起伏,但總能撥雲見日。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關係的“壓艙石”。兩岸同胞要迎難而上,積極投身兩岸交流與合作的時代洪流,爲維護臺海穩定、促進融合發展、增進同胞福祉貢獻力量。

看清時和勢、認清義和利

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在出席論壇期間,汪洋還深入閩江學院、網龍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廈門(集美)閩臺研學旅行基地、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調研,並與在大陸工作學習的臺灣青年代表座談。

他勉勵臺灣青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看清時和勢、認清義和利,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要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向更多臺灣同胞講好在大陸學習創業的故事,講好大陸發展變化的故事,增進兩岸同胞相互瞭解,促進心靈契合。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繼續抓好惠臺利民政策措施的落實,解決好臺灣青年在就學、就業、創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助力更多臺灣青年在大陸追夢、築夢、圓夢。

論壇開幕前,汪洋會見了出席論壇的部分兩岸嘉賓和主辦單位代表。蘇輝參加會見。在閩期間,汪洋還看望了福建省政協機關和統戰部幹部職工。

點擊下方視頻查看 ↓


第十一屆海峽論壇

海峽論壇是由國臺辦與福建省政府等幾十家兩岸相關單位和民間團體,於2009年共同發起創辦的兩岸民間交流盛會,堅持“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定位。

本屆論壇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爲主題,繼續重點關注並服務基層民衆和青年羣體。

規模超前!汪洋出席第十一屆海峽論壇並致辭


進入第十一年,海峽論壇的主辦單位已由最初的兩岸54家增加到今年的82家,越來越受兩岸民衆的歡迎。至2018年,參與活動的臺灣同胞已達十幾萬人次,論壇已成爲促進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交流盛會之一,也是迄今爲止兩岸參與機構最多、活動規模最大、涉及範圍最廣、民間色彩最濃的兩岸交流嘉年華。


規模超前!汪洋出席第十一屆海峽論壇並致辭


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活動總表

規模超前!汪洋出席第十一屆海峽論壇並致辭

內容來源於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具體活動請以實際爲準


最後

預祝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成功舉辦!



規模超前!汪洋出席第十一屆海峽論壇並致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