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衷到內容,有多少人看懂了《朗讀者》?從傳遞到感悟,又有多少人接收了足夠含金量的信息?

初聞《朗讀者》,還得歸功於網絡傳播的影響力,以及節目組強大的包裝力度,一檔以董卿作爲節目主持人以及製作人的號召,吸引了無數好奇者的關注,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我。

說來,對董卿的關注我也只不過隨大流而已,平常只在春晚中看到主持人,印象到還可以,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隨之而火的不單是奪冠的武亦姝,董卿作爲節目的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表現更是獲得了廣大觀衆的讚賞,我雖沒完完整整的看完那檔節目,但確實被董卿的儒雅端莊、博學多才所折服,也不由得心想這纔是一枚地地道道的中國古典文化傳承人。

朗讀者,顧名思義指的是朗讀的人,《朗讀者》這檔節目便以人爲重點,尋找各行各業有影響力、有知名度、對社會有貢獻、對社會的進步有推動力的人物,包括名人和素人,挖掘他們獨特的人生經歷或是爲人處事的人生態度與高尚品質,藉以達到對電視觀衆的啓發、學習榜樣之作用。

每一個邀請來的嘉賓,首先都會有一個訪談的部分,由主持人與嘉賓面對面坐一處聊天,這環節形式上像極了《魯豫有約》、《楊瀾訪談錄》、《非常靜距離》等一系列訪談類節目,只不過,在《朗讀者》的訪談環節中,主持人會根據每一期的主題引導嘉賓講述在人生經歷中最貼近節目需求的那一段,內容精煉不冗雜,直奔主題。訪談之後,嘉賓則會在現場爲觀衆帶來一段對其本人來說意義非凡的文字朗讀,或詩歌或散文,一個人,一段文。這些人都和文學有關嗎?如此看來應是沒多大關係的。

之前提到了,《朗讀者》嘉賓的邀請標準,即是對社會有貢獻、有正能量的人物,和文學方面倒也牽扯不上太多,但每個人都會在現場爲大家朗讀一段文字,這才似乎和《朗讀者》真正搭上關係。

在董卿眼中,朗讀者其實無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她認爲,“《朗讀者》可以爲真正有表達意願的人開闢一個專門的舞臺,真實的聲音是非常可貴的,從某些層面來講真實勝過完美,真實也

是藝術所追求的生命所在。”

朗讀的聲音並不只屬於文人文學中,現實的人通過朗讀傳遞真實的聲音,將內心的情表達出來,這纔是這檔節目的精髓,到底是我淺薄了,如此竟未能看到更深層次的含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