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施农业搞了这么多年,说实话也就那么些东西,中国人没有前瞻性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业里面其实是有很多涉及具体技术的东西,但是在中国,包括农业技术人员本身,都缺乏一些过硬的知识技能。

第一个是大环境:

中国的国情是小农,低技术居多,不像是美国动辄上百公顷,也不如荷兰这里一公顷温室就高的惊人的产量。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难以推行;所以长期以来从事农业给人的印象便是穷苦落后,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过年杀一头自家的猪。

一直以来专家坚持18亿亩的耕地红线,这是符合国情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在农业生产里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对的,但是在中国的国情下这样的思想却缺乏农业结构和技术层面的支持。

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大学农业类专业冷门,毕业生待遇低呢?

同时在整个社会对于农业的态度出现大规模的转变之前,农业从业者在大环境里是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的。整个社会都不怎么关注这个行业,你又怎么期待这个行业能有多大的竞争,多少创新呢?凭什么让你在这样一个缺乏竞争的行业里面得到高收入呢?

第二个是技术层面:

我在12年的时候曾经在洛阳某农机厂了解了整个生产流程。当时有个令我非常非常印象深刻的事情,三个工人围在一起将钢圈用脚踹进了轮子,踹了大半天,因为那个钢圈尺寸略大没法装配进去。

这是个很小的细节,但是说明了什么?大部分的农机设计(全世界范围)使用的并不是什么新科技,而是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定型的设计,所以本来农机就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也就是说,农机这种东西核心技术上是没有太大差距的。外国品牌和国内品牌的农机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大多体现在加工工艺上面,往细了说便是一颗螺丝,一块钢板的区别。

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大学农业类专业冷门,毕业生待遇低呢?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东西无关紧要,但是对于一台重达十余吨的联合收割机来说,每一颗螺丝,每一块钢板,每一个齿轮和皮带的误差,像之前提到的一个需要用脚装配的机器,在后期维护和耗油量上,人们完全可以想当然的觉得这个机器和德国产、美国产的机器相比要差多少。

事实上也是,价格低,耗油量高,故障率高。 10吨铁卖个10多万,还求个什么上进?

可惜很多从我这个专业毕业的同学,毕业了想着是考公务员或者转业,是随便找个工作养家糊口,没错,连国内排名第一的专业的学生都是这么个现状。

在农业概念上,近年来提出的垂直农场和水藻养殖,这些都是农业发展最前沿的东西,包括bio refinery, bio digester这些东西,也许是我孤陋但是我确实不知道国内有哪些人在做这些东西。生物燃料这种要耕地的东西,在国内暂时可能也不太现实。

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大学农业类专业冷门,毕业生待遇低呢?


设施农业搞了这么多年,说实话也就那么些东西,中国人没有前瞻性的农业发展方向。在农业生产标准上,中国处于十分杂乱的情况,由于小农模式,各家各户生产流程不一样,缺乏监管,长期出现农药残留过多,土地盐碱化,浪费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灌溉用水污染物超标等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大众对于国内食物的强烈不信任(参见镉大米)。这个问题不解决,说小了不利市场,说大了祸国殃民。在华北地区有些村子在水都喝不上,井深过数百米的情况下农民还在使用漫灌.

再说一个有点跑题的话。荷兰什么东西最先进?温室吧。中国近年新建了大量的venlo式温室(荷兰),但是他们造出来了却不知道怎么算那些植物生长的参数。在荷兰每一个温室在建立之前,会经过大量的数据计算,包括风向,气候环境,温室材料的反光率透光率,辐射反射量,加热量,补光量,储热罐(heat buffer)容量,二氧化碳injection 一系列的东西。前段时间教授说荷兰企业接到了客户的抱怨,说引进的温室不好使,然后他说,他们就指望着买个玻璃房子回去就解决所有问题。

农业里面其实是有很多涉及具体技术的东西,但是在中国,包括农业技术人员本身,都缺乏一些过硬的知识技能。

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大学农业类专业冷门,毕业生待遇低呢?

前段时间去北京周边的一个示范园区看了他们的温室,全套进口,priva的水肥一体方案,地热,通风卷帘湿板一应俱全..但是...但是没有温湿度监测。

这就好像你买了辆法拉利,但是没装方向盘。而且买主还问:“什么?开车还需要方向盘呢?"

钱也花了,该买的东西全买了最后一个也没用上。我说这个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想说技术不光是硬件,你买回来了,没人知道要怎么用上还是空的。不要小看软件实力的重要性。

有点扯远了,总之吧,中国农业从事技术人员本身也面临着心态问题和技术缺陷。这也是一个低收入的原因吧。

第三个方面:创业。

我个人的观点是农业创业正在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而且面对日益增高的食物需求(产量,质量,多样性,安全性),农业会应运市场的需求而发展。也就是说总产量上农业肯定会上升,而且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应用在农业发展上。农业创业很难,是因为农业投资回收慢周期长,而且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靠天吃饭,光是圈一块地就得费不少钱和力气,同时还不时有些消息说谁谁家猪得病死光了,谁谁家的植物被别人一卡车偷走了,总之就是从一开始对人们来说这个行业就是比较难以入手去做的。这个环境确实挺糟的,在这边你不会有这样的担忧在国内却会有。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希望在未来十年里面这种创业环境会变得友好一点,能让国内有这方面志向的青年聚在一起在上面做一番事业。

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大学农业类专业冷门,毕业生待遇低呢?

毕竟农业发展利国利民,能在成就自己的同时造福社会,何乐不为?

最后总结一下:

农业必将发展,也必须发展。于私,这需要我们这些农业背景的青年放下社会成见,加强自身技能,开阔视野。于公,也需要社会观念转变,国家加大重视,学院做些实事。

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大学农业类专业冷门,毕业生待遇低呢?


中国农业新闻网粉丝突破60万。

一篇文章阅读量突破三百三十万的网站

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大学农业类专业冷门,毕业生待遇低呢?


中国农业新闻网介绍:中国农业新闻网是全国唯一一家具有中国农业新闻网合法名称的农业专业网站。中国农业新闻网十分重视网站保护,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中国农业新闻网.com、中国农业新闻网.cn、农业新闻网.中国、农业新闻网.com、农业新闻网.cn、农业新闻.中国、农业新闻.com、农业新闻.cn等都属于我们公司。对中国农业新闻网进行了很好地保护,使那些假冒中国农业新闻网的网站无地自容。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中国农业新闻网又理所当然拥有了中国农业新闻网腾讯公众号,中国农业新闻网百度直达号,百家号以及各主要网站微博,以及百度、360、搜狗、必应、知乎等注册用户均属于中国农业新闻网。头条号中的“农业新闻”即是中国农业新闻网倾心打造的,便于搜索和关注的头条号。

谁有思想,谁有发展思路,谁能让企业腾飞,谁就会拥有未来。我们在农业互联网行业辛勤耕耘近二十年,我们拥有含金量十足的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科技创新立项,以及未来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思路。中国农业新闻网的成立(包括对所有域名的保护)足以证明我们的前瞻,中国农业新闻网不靠收取费用运营到今天就足以证明我们的实力。2019是农业互联网腾飞的一年,农业文化产业网络媒体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上市,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正在行动~!

目前国家处于和谐共赢,共同发展的大时代。谁都知道依靠强权,单打独斗不可能拥有未来。希望有意合作、共谋发展的有识之士,拿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具体方案,共同把中国农业新闻网办好,为我国农业发展出力,为我国农业互联网发展出力。

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大学农业类专业冷门,毕业生待遇低呢?


相关文章